全域旅游背景下“织补—嵌入”策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以泰安市大汶口镇为例

2020-06-08 13:46王欣言张新宇王福源李业斐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肌理文脉全域

王欣言,张新宇,王福源,李业斐,马 琳,2*

(1.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2.山东省城乡风景园林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泰安271018)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1]。“织补-嵌入”策略作为一种在保留原有肌理的前提下重点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利用文脉主义思想对城市肌理进行织补的理念,往往赋予老城镇新的结构形式,形成触媒带动整体空间氛围的更新。在“织补-嵌入”策略的改造下,景区能在得到保护的同时给游人更好的体验,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全域旅游的概念契合[2]。

泰安市作为著名旅游城市,为适应新发展要求,把全域旅游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对市域范围的旅游区进行统一规划,并对旅游区内部规划提出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泰安市重点旅游区——大汶口镇作为研究对象[3],运用“织补-嵌入”策略,进行全域化综合景观规划,构建了“一带三区、辐射连接”的景观规划方案[4]。

1 研究对象概况

大汶口镇位于泰山南麓,隶属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总面积约100 km2,辖48个行政村,人口8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京沪高速铁路、104 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图1)。

2019年1月,大汶口镇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域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石桥、山西会馆以及上泉古泉群、文姜城、皇营遗址等诸多旅游资源。此外,大汶口镇还有放河灯、古法彩陶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 现状问题

在2019年4月至11月,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大汶口镇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如下。

2.1 保护问题

在全域化视角中,以旅游业为触媒的前提下,大汶口镇对现有景观保护不足,主要表现在:

(1)建筑遗址保护:第一,山西街村的村落大体以山西街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仅剩南面以古建筑为主,北面太平街已经更改为现代建筑;明初建成环村的城墙,共有八大城门,现在仅留存了南面的一段城墙和一座城门;有四处古楼,但只有侯家古楼和王家古楼能正常使用;部分建筑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让位于新建筑,风格差异较大,观感不和谐。第二,大汶口遗址的保护状况较差,对遗址现有的保护仅为简单遮盖,周围也布满耕田且有侵占遗址基地的行为,对于尚未挖掘的文物造成了潜在破坏。

(2)格局保护:传统格局、传统街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和情感价值,现有的保护措施大都集中在对于单体建筑的保护,古镇的格局肌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面状保护机制以及区划。

2.2 基础设施建设较弱

景点分布都较为分散,彼此之间联系较少,没有形成景区规模。现有交通,指向性不够明确,缺乏旅游专线。对于旅游方面的定向改造,在先前的规划中涉及较少,因此服务设施较为缺乏,导致了旅游体验感较差。

2.3 夏季雨洪问题

大汶河作为珍贵的生景景源,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大汶口镇河段内,汶河水质良好,现状多为硬质驳岸或未处理河岸,在汛期易被淹没,其中明石桥尤为突出,桥体在夏季雨后常常被完全没过,形成安全隐患。

2.4 特色不突出

大汶口遗址开发程度较浅,缺乏吸引力,与游客对于其文明发源地的印象不相符。山西街村仍有极大开发价值,但现状几乎只限于保护,不符合人们对于传统村落特色民俗氛围的预期。总之,大汶口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未得到最大化突出。

3 规划原则

3.1 保护优先原则

改造时,首先要划定好景区的核心保护区、周围缓冲区和最外圈的保障区,确保景区内运作良好。运用“嵌入-织补”策略时不仅要注重建筑单体的内部环境,也要协调保护历史空间环境的传统格局[5][7]。

3.2 加强景区间联动,优化整体布局

在明确保护空间地域范围的前提条件下,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活动用地以及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以渐进式嵌入织补为手段,建设包容、和谐、有文脉传承的小镇。梳理交通系统,改善景区间衔接与城市日常生活服务网络[6]。

3.3 生态先导原则

生态系统是小镇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景区必须以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妥善处理雨洪等问题,构建大汶河生态廊道,给小镇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3.4 织补历史文脉

进一步织补和延续肌理与文脉,深入发掘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将其具象化织补进入传统建筑中,由点成面构建富有历史氛围和地方建筑文化的小镇景区[7][8]。

4 规划成果

4.1 整体规划设想

利用大汶河生态廊道,将现有区位集中、特色强、民俗文化丰富的景点——山西街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农田、明石桥——串接起来,形成核心景区。大汶口镇周边景区如云亭山、文姜城、皇营遗址、上泉村等距离核心景区较远,由核心景区向外辐射,形成4个次级景区。最终规划形成“一带三区、辐射连接”的空间结构(图2)。其中核心景区包括大汶河生态廊道以及其串联的古村落特色民俗体验区、史前文化科普教育区和田园农业观光体验区(图3)。

其中,古村落特色民俗体验区(图4)以山西街村为基础规划;史前文化科普教育区(图5)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基础上,通过与非保护区整合建立博物馆、研究院,并引入科技手段如VR 虚拟现实,为游客们打造丰富的的史前文明体验活动;田园农业观光体验区(图6)利用大汶口现有农田,塑造富有本土特色的体验式乡村景观;大汶河生态廊道(图7)则在雨洪管理与生态养护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可观可戏的河岸景观,进一步突出明石桥与汶口古渡的景观特色。

4.2 空间织补规划

针对山西街村内古建筑,对具有代表性的古建单体,进行历史建筑外观保留与复制,在保护基础上更新原有古建内部空间,并以当地特色的仿古建筑置换前期建设中与环境违和的建筑,形成“主动插件”。针对古村落,提取其肌理进行保留与延续,新的功能区按照其发展趋势进行布局[9]。针对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遗迹遗址,在划定其保护范围并加强保护后,改变非保护用地的类型,嵌入新的生态景观及创意文化等功能,形成小型“点式触媒”。

4.3 交通功能织补规划

对历史道路骨架加以恢复,与新修道路有机衔接,并对车行道进行联通拓宽与交通管理,同时利用街区形成生态绿色廊道,两者共同辐射,核心景区连结次级景区,共同形成“线性触媒”,最终构筑成公交通畅、步行舒适的道路与交通系统,在景区内部、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日常生活服务之间形成有效连结。

4.4 服务功能织补规划

以游客意见为导向,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各方面需求。保留传统街区肌理,延续原有院落、街巷空间以及小型商业业态的生产生活模式。引进餐饮、休闲、酒店等产业项目,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2][10]。

4.5 生态系统织补规划

在大汶河现有驳岸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可应对不同级别洪水的多层式弹性亲水景观;拓展和保护现有农田、老树、植被绿化,打造田园生态活动空间。

4.6 历史文脉织补规划

历史文脉的织补也是对于过去生活方式的织补。针对日渐消亡的节日庆典,如祭祖活动、中元节放河灯活动,将通过宣传和改良扩大影响力。针对值得传承的传统手工业,应给予匠人足够的尊重,将传统手工艺制作作为点式模块嵌入古建,同时起到提高就业率与吸引游客的作用。规划充分尊重小镇居民缓慢的生活节奏,营造属于大汶口镇独特的古镇生活方式,让游客充分体会传统民俗的魅力。

5 结语

全域旅游目前已成为我国旅游业重要的发展趋势,这是大汶口镇获得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织补-嵌入”策略为全域旅游的建设提供了实现方法,全域旅游为“织补-嵌入”策略在景区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二者融合发展,有助于区域内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所凝练出“一带三区,辐射全域”的格局,为大汶口镇的景区规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规划中通过旅游评价体系得到公众对景区景观营造效果科学直观的量化值,从而避免规划中带个体主观意识的片面评价面对传统村落多方保护要素片段化的现状。

“织补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该局限于织补建筑或景观,而应深入到历史文化传承、空间结构、生态系统、交通系统、公共功能等方面。“织补-嵌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项目的实际历史文脉、空间肌理以及生态环境情况,灵活使用嵌入式设计手法织补肌理。

猜你喜欢
肌理文脉全域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感受肌理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