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辉
●生产难题攻关、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作,给吴文清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供图/天津石化
“什么是爱国?我理解,爱国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报效祖国。爱岗位就该像我老爹深爱他的那几亩地一样。”
说这番话的是吴文清。57 岁的吴文清,立足岗位39 年,只专注聚烯烃这一件事。从大西北的放羊娃儿到聚烯烃业界翘楚,他把这份执著的爱演绎成了精彩人生!
在很多人的眼里,吴文清简直就是谜一样的存在:中专学历的他竟能跻身中国石化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成为天津石化化工工艺高级专家,带领博士和硕士搞科研;身为处级领导干部却热衷于在生产一线、实验室搞新品开发;明明是十几万吨的小乙烯,瞄准的却是顶替进口、填补空白的大目标;外国人说他是精于算计的“老狐狸”,友人则佩服他的家国情怀、感叹他一根筋既痴又傻。
不管别人是不解、是惊诧,还是敬服,吴文清带领着他的创新团队在生产现场默默耕耘。在他的主持下,天津石化14 万吨/年气相法聚乙烯装置(LLDPE)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三等奖4 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2 项。他还拥有国内授权专利20 余项,国际PTC 或国外授权专利3 项,PTC 申请2 项;授权专利工业实施率达80%以上,仅专利转让费就超过1 亿元。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圈里的一位粉丝对吴文清的评价。
●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吴文清带领他的创新团队潜心钻研。 供图/天津石化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对吴文清而言,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生的发令枪。
试剂瓶、加热器、反应器……这间有3 个操作台、不足15 平方米的实验室,是吴文清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它与专业实验室相比堪称简陋,但在企业却不多见。这里是生产难题的攻关阵地,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源地,海量的数据源源不断,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实现工业化生产。
时间进入1998 年。当时,国内已有5 套规模相近的乙烯装置,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扩能降成本求发展。乙烯要扩能,下游聚乙烯装置的产能是瓶颈。彼时,西方发达国家石化工业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态生产技术,是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最佳手段。但这项技术的引进费用高达400 多万美元。那种愿者上钩、言不二价的情境,再次深深刺痛了吴文清。高价买设备、买人家淘汰的技术,吴文清体会到大庆人被“卡住脖子”的那种痛。
“我们自己干!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到。”这一次的挑战,将吴文清推向风口浪尖。
开发聚乙烯冷凝技术,掌握聚合反应器的冷凝操作是关键,更有诸多新工况下的新问题亟待探索与试验,充分的评估与预案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那时,计算机尚属稀罕物,只能用最原始的计算办法。不同的反应条件,各种组分浓度配比、温度、压力、密度、比热等物性参数不同,一套数据算下来要三四个小时,甚至更多。吴文清和他的团队,硬是凭纸笔算式在实验室与装置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经过将近一年的参数采集摸索,他们先后攻克了冷剂选择、冷凝分率控制等诸多难题,成功完成了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技术国产化开发应用,聚乙烯生产能力由设计的7.8 吨/小时提高到16 吨/小时。这一技术先后成功在中原、广州、茂名等多家石化企业的挖潜改造中全面推广应用,形成烯烃行业五朵金花竞相绽放的局面,被中国石化评定为“属于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中石化科技部组织下,以天津石化14 万吨/年聚乙烯冷凝技术为基础,多家联合开发了第一套30 万吨/年国产化成套工艺包。聚乙烯装置为第一试验基地,先后开展了工艺路线、专用设备、催化剂技术、操作方法、产品牌号、添加剂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工作,并成功在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中应用。中沙LLDPE 投产2 年后的平稳运行,证明首套国产化工艺包技术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先进水平。
吴文清欣慰地笑了!他挥动着那双因试剂腐蚀而满是裂痕的手说:“工作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2011 年的一天,一位提货的客户无意中说:“我们想买高分散粒料,可惜你们不能造。”吴文清接口道:“能造!”他的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烯烃聚合是一个剧烈的放热过程,控制或操作难度是石油化工行业中最顶尖的,反应器数百个运行数据中有个别异常都会导致重大事故发生。这种高分散粒料产品熔融指数在50 g/10min 左右,受热后稀得像水,造粒极其困难,国际上只有两家跨国公司能够生产。当时,烯烃部只能生产熔融指数在2g/10min 左右的产品。他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说干就干。吴文清守在实验室,对日积月累的数据归纳整理、遵循规律、回归理论,再一次次测温、调节,当年就造出了高分散粒料。如今,烯烃部已可生产熔融指数达90g/10min 到100g/10min的高分散粒料产品,成为同行业的老大。
艺高人胆大!
正是多年立足装置坚持不懈地学习相关知识,及时收集整理数据,给了吴文清不断创新的底气和动力。不论在基层车间还是在管理岗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聚乙烯装置技术。得益于他在大庆工作时收集的关键资料和数据,聚乙烯冷凝技术有了深厚的基础。
中专学历的吴文清只看原文资料。因为这才是不失真的内容,能和外国专家直接对话。学的是炼油专业,干的是聚乙烯、高分子专业。敢为人先,敢于挑战,他凭的是什么?一个字——学!他边工作边学习,缺什么补什么。
几十年来,同厂职工不仅看惯了吴文清天天往车间跑的身影,也习惯了接到他往主控室、值班室打的电话。
一位班长说:“中班、夜班经常能接到吴老的电话。他都不用我们自报家门,就能听出是谁接的电话。有一次,凌晨两点多他打来电话询问运行参数。我忍不住问他,怎么半夜都不睡觉吗?他说正好起夜,随手就打个电话问一句。”其实,第二天一上班就有各车间送上去的生产运行情况报表。但他更看重第一手数据,根据实时数据才能准确给装置把脉。
“你的工作服太干净了,说明去现场的次数少了。记住,要想把生产搞好,不了解装置怎么能行?你的根在生产一线。”即便是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上的徒弟,吴文清也是直言不讳。他在自我加压的过程中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又在举手投足间给后来人树立了学习标杆。
2017 年春天,在国家工委组织的京津冀行业技能大赛上,各路精英同台展示最新成果。每当参观者走近展台时,吴文清献宝似地高高举起白色的马桶盖,粗声大嗓地卖力吆喝:“这是用我们的原料生产的,性能、质量各项指标都不比国外的差!大家不用再去国外买马桶盖了!”让我们的产品顶替进口,抢占聚烯烃高端市场,直至超越,是吴文清深埋在心底的夙愿。
走近吴文清,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浓浓的家国情怀。“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羞于把感情挂在口头上。什么是爱国?我理解,爱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实实在在地把该干的事干好。”
西北汉子吴文清的职业生涯长期在大庆。那段物质贫乏但精神丰富的日子成为他人生最大的财富。每每低唱《我为祖国献石油》,都会令他热血沸腾。“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弱国无外交,国弱就要挨打!”,大庆精神已化作了他体内绵绵不绝的精血,成为他无数次抢滩攻险的动力源泉。
“什么是工匠精神?我理解,工匠精神就是不仅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精益求精,还要在好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这是小到企业、大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石化科技大会上,吴文清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向年轻的朋友们强调立足岗位的重要性。
2015 年12 月,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气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艺成套技术开发”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出龙”。这是吴文清和他的团队近3年的心血结晶。如果说“气相法”打开了装置扩能的通道,那么,“气液法”则给新品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走高端技术路线,打差异化品牌产品”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借助“气液法”技术,“小乙烯”在气相冷凝状态下使用国产共聚单体碳六生产POF 专用树脂。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的垄断。“进口POF 产品每吨12000 元,我们的产品每吨10000 元。这是企业盈利,用户降本,国人受益,一举多得。”算起这本利国利民账,吴文清心花怒放。
39 年来,吴文清始终像战士一样保持着进击的姿势,冲锋在生产最前沿。有人劝他:你别再傻干了,干了这些年也该吃老本了;想挣钱,你随随便便一个点子,就比你现在的收入多了去了。
金钱吗?吴文清笑了。是啊,谁和钱有仇呢!但有钱也有买不到的东西。在他看来,智商有限,考虑的太多,正事就不够用了。39 年来,国家和组织给了他许多荣誉。这所有的荣誉,是对他努力工作的肯定!“我要把这些荣誉变成前行的动力,否则无以为报国家和组织对我的肯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