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
摘要:针对网络小说史和当代文学史价值取向的思考这一命题的思考,要从网络小说迅速发展的20余年说起;网络小说史和文学史的价值可以从中国小说的发展流脉与创作方式说起,即网络小说的自身价值、媒介定位以及小说经典定位整合。这种整合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价值体系与网络小说创作的融合,不仅是单纯地将网络小说融合到文学史中,而是对网络小说史学、文学、社会责任的阐释,是对网络小说的标准梳理。基于此,本文对网络小说入史与中国当代文学史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所做分析能够为有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网络小说;当代文学;价值取向
一、网络小说与当代文学史价值取向的定位
近二十年来,网络小说在我国迅猛发展,创作绝对数量不断增长,原创作者逐步增加,发展趋势良好。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在迅猛发展的市场下,网络小说呈现的弊端也应引起重视,例如拖更、断更,更有甚者作品雷同等。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规范、总结,网络小说史可以说是以时代为蓝本,以文学史为考量的过程。面对网络小说与当代文学史价值取向的话题,我们应当以小说自身的特性和文本内容对其讨论定位:以小说的本身特质定位;以小说的经典价值定位;以小说的文本概念定位;以小说的发展模式定位。
(一)小说本身特质定位
首先,综合时代、媒介,价值定位就是小说的特质定位。对于作者和时代而言,创作过程就是文本以及概念的传承;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特质定位就是对时代的体现和阅读的过程。不同的阅读、传播、写作方式是根据不同时期而定的。在这个文字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全民创作的时代,赋予小说更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多元创作力,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为了商业化、产业化出现文章注水、过度模式化、文辞浅白的情况。因此网络小说的文学史价值取向是由创作过程中媒介、时代、文学以及娱乐的综合定义的。
(二)小说的经典价值定位
在明确网络小说的特质定位后,对于经典的定位则是基于写作这个核心。在这个文字爆炸的时代,能支撑起网络小说的核心要基于流派的归类、标准的定义、框架的搭建、经典的选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所谓经典价值即是对网络小说时代影响力的考核,是对其是否符合时代认知的考核,是对其是否具有时代表征的考核。以最经典的“四大名著”为例,《三国演义》结合了历史与主观情感,描摹了人物继承与重塑,是形象鲜活、文笔卓绝的历史小说模板;《西游记》一般杂糅着宗教与社会,体现了现实与玄幻,格局宏大;类似《水浒传》从庙堂到市井,从义气到江湖,多线并行、殊途同归的武侠、市井小说定位;亦《红楼梦》那种人物命运交纵,家族兴衰起落,人性多元揣摩,命运多维塑造的史诗、言情小说概念。经典定位是要找准典型作品,在这种社会意识下去多元化结合。
(三)小说的文本概念定位
确认经典定位之后,文本概念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针对网络小说的写作习惯来看待网络小说的写作过程,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我们讨论网络小说的当代文化文学史价值取向,应该着眼于自身的意识形态、社会稳定性、娱乐需求以及审美格局。传统的小说从写作、校对到修改是一个完整的、经过反复雕琢的表达过程。对于作者来说,小说的框架是完整清晰的,对读者来说,阅读与评价是一次性完成的,这使小说文字的沉淀和写作的评定更加精准和直观,但也在小说的实时性和思想性上给作者加以限制。网络小说完全避免了传统小说的弊端,不仅在创作上具有实质性,在思想上也更加符合時代特性,但同时也给作者的写作能力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不仅要求作者能与时俱进地创作和搭建文章框架,也要对文章的商业价值和娱乐性进行了考量。由于这种不断变化,很有可能造成作者的灵感枯竭,也因此出现了断更、停更等情况。所以,网络小说和文学史价值取向最终需要衡量的问题,就是写作方式概念界定、处理方式和展开模式的问题。
(四)小说的发展模式定位
网络文学应有文化自信,更关怀人文,更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实,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网络文学不能缺席。当代网络小说的发展模式,与未来趋势的定位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媒体媒介,有着不同的读者审美以及不同的阅读方式,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网络时代较之前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有着不同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定位就是要立足当代思想、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
二、网络小说与当代文学史的梳理和概括
网络小说史与中国当代文学史价值取向的思考,在完成定位之后,应该是对小说历史的梳理与概括的讨论,是当代网络小说的写作维度和写作过程的定义。从文体角度,我们站在时代的尽头去反思小说,这几十年间小说的发展,还是今时今日的网络小说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也更值得整体去讨论。网络小说的创作与想象力都是相当丰富的,网络小说的情节,似乎更具有明清小说的特点,这种在传统小说中能找到的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说史的延续与多元的整合,是从古典名著到网络时代的整体演绎。五四运动爆发以来,我国的文学史得到更加有生命力的发展,社会启蒙和白话文运动更使得小说在当今社会有更加标准的文学方式和更加广阔的文学态势。所以当网络小说进入文学史,也是要经历多元整合的过程,最终成就历史、文字、时代和媒介的小说史。
三、中国当代文学史与网络文学价值的异同
20世纪末,随着网络文学雏形的出现,网络小说开始进入人们的眼帘。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在创作的途径、文化主题等诸多方面还是存在巨大差异。
网络文学是以或联网为创造载体,而当代文学是以传统的纸笔书作为载体。这是其肉眼可见的区别。同时由于其创作人群的不同,在语言描述与呈现方式也不同。因此,二者在读者的阅读手段以及读者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而知识的更新换代相对于以往更换却更加迅速。因此现代人们获取知识需要更加快速。而网络小说却正好满足这种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速食文化,是一种后现代文学方式。网络小说对于当代人们缓解工作压力和疲劳具有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小说的创作与人们的阅读都是自由的。传统文学则需要审查机构一遍遍核实以及教授专家的评判指正。省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网络小说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这种障碍,突出了创作的新鲜感与自由感。但也正是由于网络小说没有严格的审查手段,使得一些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迫于手头的拮据和社会保障的不足,为了快速获得收益而写作。这样也导致了网络小说中鱼龙混杂的现象。人们应该仔细辨别后再去阅读。
网络小说作为一种快餐文化,大多没有深远的理想文化与价值,缺少当代文学精品的创作过程中对价值观的升华。但由于其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贴近生活,让人放松,网络小说已深入民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看待二者也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网络小说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小说更加真实地反应社会现象和人性,读者的追捧下使其不断成型发展,题材也更加容易被大众认可。小说可以对人类的情感做出回应与安置,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现实生活的读者,对于某些情感的缺失或者单一地想去体验,就会去欣赏阅读某种能够提供类似于这个情感的“类型小说”,在阅读中带入自己的情感,使自己与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感情高度融合,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补偿与平衡,使读者追捧并产生浓烈的兴趣,其中的极端的人性,可以使得读者找到性灵上的慰藉。
网络小说大多数是以对人性和社会的批判的角度出发创作的,多数抱以批判的姿态,作者用虚拟的眼光看待理性的事物,批判现实生活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的现象,把网络小说当中的虚拟的人物现实化想象,从内心深处去抨击那些丑恶的现象,从而达到宣发自己不满的目的。
而大多数精英小说往往采用那些努力奋斗而最后却失败郁郁不得志的人为题材来创作,这些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的欲望也可以轻而易举达到,使得网络小说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但凡是传统文化规定的地方,大众文化就是要与其相反,在传统文化外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孕育出了它独特的风格,它具有强烈的个性注意色彩,它更强调人。人这一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宣发,具有反叛的意识和强烈的抗争意识,直白地表达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得网络小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态。
追寻其美学的渊源,当下的网络小说与中国那些通俗小说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而文学史的编写就是对作品和作者进行确认和分析,如果一部文学史只能根據所设定的文化价值评断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排斥,这部文学史必然会失去的他的客观性。
网络小说的出现也提醒了当代文学史要更加大众化,这可能是文学史编著工作者的一个难题,但是也要得以妥当有效的解决。
五、现代大众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的文化构建
无论是精英小说还是网络小说,两者都在对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在生活当中的美好愿景两者之间的差距进行描写,并且从中把人性的特点表达出来。不过,精英小说与网络小说在揭露人性的方法却是有一定差异的,精英小说是在思考人性的过程中,通过历史的局限性到达哲学的范畴;而网络小说则是抨击人性的一些弱点,在现实生活当中更好地将人类的本能体现出来。举个例子,在网络小说《诛仙》当中,主人公张小凡一直都想要做一个好人,但是好人却要受到诸多的约束,并且还要对信念有着最基本的坚守,能够面对外界的任何打击,但世事无常,张小凡终究化身成为鬼厉,变成了一个恶人。做恶人,道德对他就没有了那么多限制,他可以尽情将自己的真实性情表露出来,也可以随意杀人,身边总是有很多美女环绕。在网络小说当中,对于人性的阐释总是这样非理性,并且没有节制的,网络小说可以说是把对人性的阐释发挥到了最大程度。不仅如此,网络小说还包括了很多不同的题材,比如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穿越小说、职场小说等,其中武侠小说是在对人们原始的杀伐心理以及霸主意识进行描写;悬疑小说是在为读者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穿越小说是在体现一种理想、自我的意识;职场小说是在描绘职场里的明争暗斗,以及人类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无论是哪种题材的网络小说都体现出了一种极端感,作者总是基于一个极端的视角来对人性进行剖析,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因此网络小说的受众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小说作家就非常擅长在生活和著名人物当中取材,把自己对于社会以及生活的思考体现出来;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小说开始朝着更加原生态的方向发展,对一些普通的生活和人物进行描写,不再只是寻找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和人物。但是,无论是对典型的构造,还是对原生态的描写,在精英小说当中总是能够将生活的规律性以及人物的理想性体现出来。这与网络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网络小说并不看重生活的规律性以及人物的理性,其认为那是一种虚拟出来的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规矩一种束缚,网络小说的作家总是在扮演一个叛逆者的角色,在嘲笑既定的规矩,对人物进行重新解析和构建,并且把那些生活规矩还有成功人士都当作是已经得到利益的人,为了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因此才会对生活以及形象进行预设和虚构。在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当中,人们普遍认为主人公杜拉拉一直都在挑战那些已经在生活和事业当中得到利益的人,但实际上这并不准确,应该说杜拉拉挑战的是生活还有工作当中的规矩以及成功的光环。在小说当中,通过主人公杜拉拉的现实经历向读者揭示了既得利益者会在生活当中设定一些规矩,也会标榜一些人物的楷模形象,这时如果你可以不按常规的套路行事,就有极大的可能会获得成功。另外还有一本小说,名叫《告别薇安》,是由作家安妮宝贝所写的。在这本小说当中,主人公并不像杜拉拉那样能够直面各种困难,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比较消极的处事态度,在面对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抱着一种自我怜悯、自我伤感的情感,逃避问题并远离人群,这也是在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当中那些规矩、规律,以及那些人们所认为的成功理想人士的不信任感,在这里面充满了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情。
六、新媒体文学给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网络小说它是“网络”上的文学,所以网络的发展特点必定也影响着网络小说的发展,它与媒体的发展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网络的发展影响了小说中观念的变化和人物性格及其命运的变化,它让小说不再是一个人创作的事,而是一人执笔的“众筹模式”,例如盗墓、武侠、职场这些类型的小说中这个特点变得十分明显,再者就是网络小说更加偏向于草根化,网络小说的创作门槛很低,一般作者都是一些与传统机制不和或者是没有把握好时机进入文学体坛的一些人,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自我放纵,自我慰藉,自我安慰。但是无论内容有多么世俗化,它还是属于精英意识,这些人扮演着上传政策、下应民意的角色 。
由于市场的机制与效应,网络小说必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所以网络小说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必然的,这恰恰也是大势所趋。
然而普通纸质经典小说与网络小说相比,任何变化都是伤筋动骨性质的,网上发表的版本也许是很粗糙,但是却使得网络小说的原生态得以保留,假如失去了网络平台,就算再精致的网络小说都不得以称得上是小说。
网络小说就要求符合大众意愿,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学一样都是创作得来的,网络小说是通过网络书写而来的,而传统文学依赖于纸张,它进入中国文学史,不仅仅代表着读者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更表明了一种新的构成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出现。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证明了网络小说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种挑战,破除了一些传统的旧观念,增加了新的文学史和创作史的美学。
网络小说也受到了国外小说和一些网络游戏的影响,使网络小说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作的背景及其内容。
网络小说入史不仅仅是对文学愉悦作用的思考,还要对文字游戏进行阐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游戏,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哄抬,都成为常见的现象。
七、结语
从大众文学的角度来看,文学发展到通俗的小说创作,再到今日的网络小说,尽管小说的市场和受众群体有所不同,存在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欣赏层次差距,但网络小说的蓬勃发展是体现在市场娱乐化的标准下的。从文学价值而言,在对于文学传播的媒介,娱乐性、社会思想的表达以及阅读的广泛性上来讲,网络小说更加具有经典的定位和最终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小说具有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运营平台,是前所未有的發展创作类型,也是自身写作角度和传播体系的完善,真正支撑了全民阅读的文学体系并有力地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振.论网络文学的价值虚无主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2〕章浩.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看消费文化对文学价值的影响[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
〔3〕郭垚.网络平台的兴起和当代文学经典的生成[D].浙江温州:温州大学,2014.
〔4〕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成都:四川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