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师课前准备的分析

2020-06-05 12:47卢晓洁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蚂蚁经验

卢晓洁

摘要:人往往对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或富有挑战性的事情感兴趣。所以,教师上课前就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教学得有一个核心点,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围绕这个核心点。教案是教师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一份教案的完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现在正值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有了巨大的改变,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贯彻新课标的原则理念,课前准备则是重要及关键的步骤。

一、全面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做到因材施教

(1)了解学生认知经验的意义。作为教师,怎样让学生通过教育,形成学生全面发展是职责的关键。既然发展主体是学生,那么教师的培养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人往往对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或富有挑战性的事情感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所以,教師上课前就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在教学中,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2)了解学生认知经验的方法。对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了解,其实是一个“资料收集”的过程,是需要长时间努力的一个工作。我认为一般有三种方法。方法一:课堂中,认真关注每一位学生,有利于之后的教学准备。课堂是一个了解学生最基本、最直接的平台,每一个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是不同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发言,作业交流情况中去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然后,在课后进行记录分析;方法二:找学生单独交流。毕竟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活跃,对于那些相对文静的学生,教师就要从课后了解了,再面对面地交谈中或者学生作业情况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方法三:家访。家庭环境对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影响是很大的,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个性、习惯,还可以进一步知道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来源,是一个了解学生的好办法。

二、精心设计和加工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1)突出重点,深入讲解。教学得有一个核心点,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围绕这个核心点。其次必须选好突破口。选好突破口,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突破口”,可以是教学课题的线索,也可以是所教课题中某一方面有关的实例。作为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教材,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因为每个课程都有一个主要意图和价值观念。教师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下,设计一节有层次、有思维、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期的教材分析,往往是教知识,十分注重对课程中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呈现的是应试的教法。而新课标是教方法。课堂是激发学生生成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引导,学生凭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贯彻这一原则必须从实际入手。比如,对于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蚂蚁》这一课,我们不再是完全把“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作为教学重点,这个只是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好掌握,反而可以不花太多时间。那么,我们可以把“观察蚂蚁的方法”这个模块作为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蚂蚁的个体以及运动方式,增加了我们在课堂上观察蚂蚁的难度。正好这个问题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地交流和想办法。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正式现在提倡的。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一贯来学生死记硬背的上课模式。

用心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只有用心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为学生带来好的课堂。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蚂蚁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蚂蚁找吃的等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