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玲
2019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和中国文化报联合发布2019“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出重要指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制定颁布、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被评为2019“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在致辞中表示,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遗是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站在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舞台上,身着天蓝色蒙古盛装的85岁格萨(斯)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格外精神。老人特意拿出跟随他70年的四胡即兴表演了一段《格萨(斯)尔》说唱。琴声轻缓低沉悠远,可他一开口,洪亮的声音喷薄而出,气势磅礴,穿越时空,仿佛还原了格萨尔的精气神。
当选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藏族唐卡(勉萨画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布斯达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依力哈木·热依木都有自己的传承故事,都代表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最新成果。
从小喜欢绘画的罗布斯达不断学习唐卡艺术,最有收获的是曾“面壁”十年,在布达拉宫修复壁画,工作时的光线很昏暗,但他内心却被唐卡艺术照亮。一幅三平尺的唐卡上有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一笔一画修复传统壁画,一点一滴地吸收文化营养。如今除了自己创作唐卡,他培养了300多个徒弟,还在西藏大学带研究生深入研究唐卡艺术。
打着手鼓唱着歌,从台上融入台下,会场成为欢乐的海洋,将观众带入多彩曼妙的新疆风情。依力哈木·热依木说,木卡姆艺术像空气一样,离不开平常的生活,从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后,我国就签署了保护传承的承诺书,“每次我看到承诺书,都感觉自己有责任对传承人进行培训,让木卡姆艺术装点美好生活”。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灿烂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文化大花园。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效果显著
身着苗族节日盛装,头戴银冠、脚踩绣花鞋,步履间银饰叮当作响,这套服装是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的嫁妆,更是苗族文化的现场呈现。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当选了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代表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成果。她给大家展示了一个蓝色小布包,包虽小,却内容丰富:板蓝根染出的蓝色土布,用了苗绣的织锦绣,再加上现代设计,小巧、轻便、实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和发展。”石丽平的公司已推动上千苗族妇女用一双双巧手脱贫致富。
非遗助力脱贫致富,需要传承人的觉悟和实践,也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光明日报、光明网开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三年来,第一次有团队入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培计划工作团队获得了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他们代表的是全国参加非遗研培计划的百余所专业院校,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赋能更多人脱贫致富,更有能力和自信去传承非遗。
一组数据记录了2019年非遗扶贫的亮丽成绩: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已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310个,涉及非遗项目2206个,开展技能培训5600多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2.92万人参与就业,其中22.02万人实现脱贫。
传承激活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
许多人是听刘兰芳的评书长大的。站在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动情地说:“我得过劳模、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可还是第一次因为非遗得奖,很激动。”
“表彰会上笑声扬,中国非遗创辉煌,说段评书来点赞。”刘兰芳现场表演了一段说书,说的是岳飞,却加上了2019年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刚得共和国勋章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时下的新闻热点。大家都想知道刘兰芳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出口成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口头文学传承,评书的功夫要靠背,诗词歌赋要背,历史人物和年代要背,没有这个功夫可不行,永远不瓷实。”她如是说。
在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中,和刘兰芳一样,传承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和硬功夫,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遗产根脉:家族年画的20代传人、凤翔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为了把传统年画继承下去、恢复起来,这几十年来不敢懈怠,共刻了400多套3000多块版。正是为传承年画下足了苦功夫,现在邰立平才能去联合国自信地展示木版年画,讲述中国人600多年的年画故事。
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世慧表示:“中国京剧200多年历史,通过前辈传承到今天。我们是传承者,我已从事京剧60年,我将下功夫把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一代代传下去。”
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7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遗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2019年1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提出了6项保障措施。《方案》要求,要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效果显著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手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支持设立了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各地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技能培训5600多期,培训人员17.67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已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310个,涉及非遗项目2206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2.92万人参与就业,其中22.02万人实现脱贫。
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制定颁布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制度,是非遗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法》立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明确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完善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和程序,对传承活动实行年度评估和动态管理,激励、支持、规范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
五、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曲艺传承发展计划》
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遗传承发展工作进行专项部署。《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是继传统戏剧、传统工艺之后的又一非遗分类保护政策文件,将对曲艺类非遗传承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六、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精彩纷呈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产日”(6月9日),全国各地围绕“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主题举办了3200多项大中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广州举办的全国主会场活动,首次将我国所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展演。期间,相关报道达到133万多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在身边”等话题阅读量6.1亿人次。主题宣传片在40多家主流网站播发,覆盖人群超过1500万人次。
七、文化和旅游部公布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验收工作,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我国自2007年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首次开展验收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生态区的主体责任,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对非遗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八、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成功举办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于11月在云南省昆明市成功举办。大会以“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研讨、展览、体验等方式,推进纺织非遗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大会发布了《 2018/2019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揭晓了2019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宣布了“我与非遗”微电影评选和文创纪念品设计征集活动结果,举办了以“锦绣中华·七彩云裳”为主题的非遗服饰秀活动。
九、“非遗+旅游”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
2019年,“非遗+旅游”深入推进,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中国旅游报社开展了“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等10个案例入选。各地开展了一批“非遗进景区”活动,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例如“去哪儿网”推出了“非遗非常潮”的百条旅游专线。
十、央视《非遗公开课》反响强烈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于6月7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黄金时段播出,社会反响强烈。《非遗公开课》以“中国非遗 东方智慧”为主题,节目设置“求木之长”“厚德载物”“薪火相传”“上善若水”四个板块,由主持人李思思担当“课代表”,通过主讲嘉宾及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述、展示、互动、点评,让观众进一步了解非遗的内涵、门类和价值,认识非遗所蕴含的智慧,促进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转自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