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实践全媒体记者 刘秉承
辉腾锡勒草原 高明久/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吟咏的这番景象,正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佳境。自古以来,绿色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不变底色。沿着张呼高铁一路向西,广袤的乡野展开绵延千里的生态画卷——阴山下、黄河畔,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乡村是喜人的。敕勒川生态大美的背后,是内蒙古通过一系列的治山理水行动,为找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点、结合点所作的不懈探索。
今年“五一”前夕,沿大青山前坡水磨村登山步道一路前行,苍树吐翠,山花烂漫,远远望去,满目春色尽收眼底。这份从“绿”到“彩”的生态红利,离不开呼和浩特市多年来全力打造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构筑城市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的努力。
乌梁素海天鹅嬉戏
曾经,大青山前坡自西向东形成31处采沙坑,大面积裸露的沙土区域极易引起扬尘、沙尘现象,严重影响首府大气环境。为恢复大青山南麓的地质、生态环境,呼和浩特市通过回填、覆土平整、植树种草以及生态园林改造等多重手段,对采沙坑进行综合治理,使该区域地质环境景观及生态景观得以全面恢复。2012年以来,呼和浩特市累计完成生态建设面积约118平方公里,先后打造出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周边景观、雅玛图森林公园等十余处精品景区,形成了城市周边一处集生态恢复与保护、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郊野公园。
因生态建设而焕发新生的,还有乌海市的一座座矿山。在乌海市海勃湾区摩尔沟矿区,矿区排土场及矸石堆场自燃治理、矿区道路修建、矿区绿化生态恢复等一项项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加快推进,点点新绿爬上了矿山斜坡。很难想象,这座景观山的前身,竟是一座散乱堆放、任其自燃的黑色渣山。
以前乌海及其周边地区工矿企业繁多,长期粗放式的开采,让一座座黑色渣山连成了片。渣山变青山的喜人成绩背后,是乌海市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换回城市优美环境的强烈决心。截至2019年,乌海市海勃湾区累计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7个,实施摩尔沟矿区、骆驼山矿区等排土场集中连片治理项目。到2025年,海勃湾区全部矿山将达到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初春的岱海,春风抚着湖面掀起阵阵波纹,迁徙的候鸟寻水而来。近年来,不断深入的岱海湖水生态综合治理,使这片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越来越富有生机活力。
沿湖漫步,走到岱海自然保护区红泥滩管护站,工人们已开始忙碌,松土、培坑、植苗、浇水,继续开展滩涂湿地乔、灌木绿化带的管护工作。他们在网围栏外全部种上了灌木和亚乔,有丁香、枸杞、沙棘等品种,形成了一条环湖绿道。目前,岱海滩涂湿地已建好网围栏,并在网围栏外侧建设了55公里乔、灌木绿化带。同时,岱海周边200多平方公里滩涂湿地内乱垦、乱种、乱牧、乱渔、乱建的“五乱”已集中清理整顿完毕。“退耕还湿”工程使岱海湖周边的滩涂湿地得到休养生息。截至2019年11月底,岱海湖面积为52.5平方公里,周边地下水位比2017年上涨58.86厘米。
在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正在推进。乌梁素海流域面积约1.63万平方公里,与南部的黄河、东部的乌拉山、北部的阴山山脉和乌拉特草原,共同构成了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于2019年4月开始实施,计划利用3年时间持续改善流域生态功能,总投资56.74亿元,是包括乌梁素海流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类、17大项、38个子项的系统综合治理工程,覆盖乌梁素海全流域。这一工程的实施,将使“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每年至少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3亿立方米以上。2019年,全市5500多万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再进入乌梁素海,湖区整体水质达到五类,水质持续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恢复明显。
治理面积达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这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成绩单。库布其沙漠自西向东绵延360多公里,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犹如一条黄龙横卧在黄河南岸。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库布其治沙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它践行了一种理念:增绿又增收,治沙又治穷。
走进今天的库布其治理区,阡陌纵横、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在当地的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治沙人走出了一条通过在沙漠种植饲草发展养殖业,再让种植、养殖业反哺旅游业的新路子。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够看到沙漠景观,还能够体验治理好的沙漠绿洲,感受人类改变沙漠的传奇。几十年来,库布其治沙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超过10万人。“绿起来”也“富起来”,随着库布其沙漠生态的修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是该县最偏远的乡村。最近,却因为沙棘出了名。在北堡乡老牛坡村的沙棘收购点上,村民郭润虎和妻子陈四梅一起开着三轮车来了,车上满载着刚刚采下的沙棘枝,枝上挂着密密麻麻的沙棘果。过去,郭润虎与妻子守着大山,依靠种玉米、莜麦等杂粮过活,30多亩地的年收入仅有4000多元。这两年,渐渐有人进山收购沙棘,村里人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野果很值钱。
尤其2019年,“蚂蚁森林”在村里设了固定回收点后,品相好的沙棘枝能卖到5毛至7毛每斤,而纯果最高可以卖到3元每斤。“我一个多月光采摘沙棘果就挣了3万块钱,这是我这辈子挣过的最大的一笔钱了!”郭润虎激动地说。老牛坡村的老百姓,只要买一把大剪刀,就可以上山采沙棘。在冬季农闲时节,上山采沙棘的村民1个月平均增收近2万元。
增绿,更要添金。只有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才能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放眼内蒙古大地,草原和森林铺展绿色,沙漠绿洲“生金长银”,美丽经济竞相绽放……■
和谐之美
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呼和浩特市恼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