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杰 邹芙都
DOI:10.16758/j.cnki.1004-9371.2020.02.007
庚族是商代众多族群中的一个,见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有关其地望及事迹,前人有过讨论,但由于甲骨、金文所载相关信息有限,加上确切考古信息的缺乏,故所得结论各异,仍有做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相关“复合氏名”和金文所载信息出发,结合甲骨卜辞及传世文献记载,对庚族的地望、事迹及去向作出新的考论。为行文简便,引用出土文献时释文采用宽式隶定。
金文中作为族氏名的“庚”有简繁两种写法,在单一氏名中多繁写作“庸”,在复合氏名中简写作“庚”;甲骨卜辞中写作“庚”。古文字“庚”本象鼗鼓之形,庚族是一个以鼗鼓为族徽的族群。曹淑琴先生结合铜器出土地、铜器特征和甲骨卜辞,将其地望定在河北正定县。严志斌先生认为“西周时期庚族铜器有近三分之一者出于陕西,而目前有器型可供断代者表明在陕西者的年代也较早,西周时期庚族居地很可能就在陕西一带;河北正定出土铭‘庚册的觚、爵各1件,是商代铜器的基本组合,此地可能是商代庚族分布的一个据点。”两家结论可商。
上揭两版卜辞占卜事项均与征伐虐方等敌对方国有关,两版对读,亦可知曹氏释“庚”不确。该字与“庚”无涉,基于此所得结论自然不可靠。
《铭图》一书收录带有族徽“(庚+丙)”的铜器54件,时代下限为西周早期,鲜见与其他族徽复合;收录单独以“庚”为族徽者3件;以“庚豕”为族徽者6件;“庚”与其他族徽连缀者12件(含可确知为复合族氏的3件)。其中有确切出土信息者如表一所示,分布于河南安阳、河北正定、陕西扶风、宝鸡、岐山、铜川、甘肃灵台、辽宁喀左县、山东邹城等地。除安阳殷墟外,迄今未见成批出土庚族铜器的情况,曹淑琴先生认为由于出土地点零散,故很难从这些地点中去推断庚族的地望,从而失去了借助该地点的其它物质文化遗存对它的历史作综合研究的条件。高晋南先生认为那些散见于周代早期墓葬中的庚族(按:高文称鼗族)铜器,是周人受赏赐所得,与庚族活动无关。两家说法不无道理,这些地点不可直接作为判断庚族地望的依据。
上揭出土地信息不能有效反映庚族地望,相关铜器铭文所含庚族婚盟信息,对考察其地望尤为可参。
(3)(女+喪)作父庚鼒。庚册。((女+喪)鼎,《集成》2578,商代晚期)
(4)父庚。(冖+止)吾。庚册。(父庚鼎,《铭图》1507,商代晚期)
庚册。父庚。(冖+止)。(父庚觚,《集成》07266,商代晚期;父庚壶,《集成》9549,西周早期)
(5)庚壴。父癸。(庚壴父癸爵,《集成》08972,商代晚期)
(6)叀庚。父丁。(叀庚父丁爵,《集成》08915,商代晚期)
(7)襄庚。作且祖辛彝。(襄庚爵,《集成》9047,西周早期)
上揭(3)为妇女作器,后缀族徽“庚册”,“(女+喪)”为妇名,为丧族女子嫁往庚族者,两族通婚。辞(4)“庚”“(冖+止)”两族族徽同见一器,这种两个或多个族徽同见一器的氏名叫做“复合氏名”,“复合氏名”可反映出族氏间的联盟、婚姻或族氏内的分化关系;甲骨卜辞中见有“奔正化”(如《合集》H05440正)一人,为武丁时期奔族成员,金文“正”为族名,当是以先祖名为氏名,为奔族分支,“正”“庚”两族族徽复合,二者当存在婚盟关系。(5)(6)(7)“庚”与其他族徽复合,据相关甲骨、金文材料可知,“壴”“叀”“襄”均为独立氏族,他们与庚族之间也存在婚盟关系。一般族氏间的婚姻或联盟,多以相邻或相近的族群为主,准此,上揭与庚族存在婚盟关系族群的地望,可作为考证庚族地望的有效参考。
据《合集》27995,商王贞问戍能否在“右襄”追赶上虘方首领校,虘族聚居在今山东费县附近(下详),襄地应距此不远。“丧”与“目((目+目))”“襄”“攸”“元”等地相距不远,其地望大致在今邹城市附近。陈絮先生认为“壴”位于汶水下游区域,大致坐落于山东省宁阳辖境,“叀”在汶水上游、泰山與龟山之间的“龟阴之田”一带。“灷”在卜辞及金文中作人名或地名时当读为“滕”,在今滕州市境内,“(冖+正)”为其分支,也当在滕州附近。“丧”“壴”“叀”“襄”“(冖+止)”均位于今山东中南部,“庚”与之存在婚盟关系,其地当不出此区域。
甲骨卜辞中有“霖”地,与“蔖”“反”等地同版。
(8)乙卯王卜,在(庚+林)次贞:余其敦蔖,惠十月戊申翦。王占曰:吉。在八月。(《英藏》02523,黄类)
(9)癸〔未王卜〕,贞:〔旬亡忧〕。在□。
癸巳王卜,贞:旬亡忧。在反。
癸卯王卜,贞:旬亡忧。在(庚+林)。三癸丑王卜,贞:句亡忧。二(《合集36819,黄类)
(10)癸巳卜,在反,贞:王旬亡忧。在五月。王迟于上郚。
癸卯卜,在(庚+林),贞:王旬亡忧。在六月。王(弋+辶)于上都。
癸丑卜,在定,贞:王旬亡忧。在六月。王(弋+辶)于上郚。
癸亥卜,在向,贞:王旬亡忧。在六月。王(弋+辶)于上郚。
癸酉卜,在上郚,贞:王旬亡忧。在七月。
癸未卜,贞:王旬亡忧。在七月,王征(癸+殳),战商,在爵。
癸巳卜,在上郚,贞:王旬亡忧。在七月。(《合集》36537,黄类)
(11)癸巳,(戈+丮)赏小子国(四+每)贝十朋,在上郚,唯(戈+丮)令伐夷方,(四+每)宾贝,用作文父丁尊彝,在十月四。举。(小子(四+每)簋,《集成》4138,商代晚期)
辞(8)反映出商王征伐“蔖”,在“(庚+林)次”驻军。林法先生指出:“(虘)或加又旁作叔,在黄组卜辞中又增加草旁,而且和商王朝似乎始终处于敌对状态。”故“蔖”即“虘”;甲骨文于地名加“林”与否往往无别,裘锡圭先生在考察卜辞白地时指出,“加‘林表示白地多林木,与卜辞加‘水旁于地名以表示其地有河流同例。”又甲骨文“麓”作亦有从林与不从林的字形,同理,“(庚+林)”当即“庚”,只是“庚”地多林木,故加“林”为义符。此版卜辞表明,庚地应距虘地不远。“虘”与“湡”地接近:
(12)□巳卜,在□次……于湡,往来……王来征三封方罘虚。(《合集》36531)
陈絜先生认为卜辞中的禺或湡地,即见诸文献记载的春秋时期的鲁邑遇,可能就在宁阳与肥城交界地带。上揭(12)卜辞残缺,但从残辞可知,该版卜于征“三封方”及“虘”归来途中,王在某地驻军,要前往“湡”地做某事,可知“湡”与“虘”相距不远。山东费县曾出土一批“虘”族铜器,与族徽“举”见于同器,结合卜辞和铜器出土地,可推断“虘”在今山东费县一带。结合(9)(10),可知“霖”可与“反”“定”“向”“上郚”“(癸+殳)”“商”“爵”等地系联,(11)中举族人(四+每)在“上郚”受到赏赐,“上郚”当在举族所在地山东长清附近。综上可推断“庚”距离山东长清、费县当不算远。
《左传·昭公四年》:“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遇妇人。”杜预《注》:“庚宗,鲁地。”又《左传·哀公八年》:“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杨伯峻先生引《春秋地名考略》“今泗水县东有庚宗亭”认为“庚宗”在今泗水县东。《释名·释丘》:“宗丘,邑中所宗也。”毕沅曰:“僖十五年左传曰:‘败于宗丘。”王先谦曰:“《礼·王制》:‘至于岱宗。《疏》:‘宗者,尊也。丘形高大为一邑所宗,故曰宗丘。”“宗丘”为一邑所尊高大之丘也,如尊泰山为“岱宗”,“庚宗”当是指“庚”地所尊之高大山丘,“庚宗”当在庚地境内。古代行军,往往择高处、向阳处驻扎,《孙子兵法·行军》:“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商人征“虘”在“霖次”驻扎,鲁、吴交战在“庚宗”驻军,甲骨文“(庚+林)”反映出庚地多林木,应为山林地带,《左传》“庚宗”亦为山地,春秋时鲁国的“庚宗”,很可能就是卜辞中所见之“(庚+林)”“庚”。《中国历史地图集》一书将“庚宗”标记在今泗水县泗张镇境内,可从。今泗张镇境内有海拔在400米以上的山地,是周围较高的山丘,符合“高大之丘”的条件,也符合兵法所载之“好高”“贵阳”的驻军条件,当是“庚宗”所在。
综上,我们认为甲骨卜辞所见之“(庚+林)”与《左传》所载之“庚宗”当在一地,也就是商代庚族人聚居之处。“庚”位于泗水县泗张镇一带,与同在山东中南部的“丧”“壴”“叀”“襄”“(冖+止)”等族相距不远,符合通婚与联盟的地理条件。今泗张镇与费县直线距离不足60公里,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故商王征伐“虘”在庚地驻军。1973年4月山东邹县(今邹城市)城区小西韦村出土直庚父丁爵1件,泗张镇紧邹城市,此器或可作为庚族在泗张镇一带的证据。
“庚”在泗水县境内,靠近曲阜。《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古本竹书纪年》载:“南庚更自庇迁于奄。”《括地志·卷三》“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奄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从商王南庚到“盘庚迁殷”,曾一度为商王朝都城。庚族或是在王朝都奄之时与商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从此进入王朝内部供职、服事。关于庚族的史迹,前人曾有涉及,但多文辞简略,一笔带过,今从其婚盟、职事等方面加以详细论述。
(一)庚族婚盟考
除上揭“丧”“正”“壴”“叀”“襄”等族外,从现存金文看,还有一些氏族与“庚族”有婚姻关系。
(13)妇(女+沐)。庚册。(妇(女+沐)觯,《集成》6428,商代晚期)
(15)妇聿延。庚。(妇聿卣,《集成》5099,商代晚期)
金文中有“庚”與其他单独族氏缀联的现象,而“庚”前后不见父、母、祖、妣等先祖称谓,结合相关族氏的地理位置来看,其中一些“庚”似可看作族名。如:
(17)萬庚。(萬庚爵,《集成》08050,商代晚期)
(19)羊庚。(羊庚爵,《集成》8051,商代晚期)
(20)庚户。(户庚觚,《集成》6838,商代晚期)
甲骨卜辞中有一条关于生育的卜辞:
(21)贞:妇庚有子,今六月。(《合集》21794,非王圆体类和劣体类)
该版甲骨出自殷墟YH127坑,此“妇庚”当为庚族女子嫁与王都某贵族者,或为王族贵妇,若此,则庚族曾与王室通婚。
(二)“庚”人职事考
1982年河南安阳市小屯村1号商代墓出土“庚豕”铜器6件,此“庚豕”家族为庚族分支,此墓葬应为“庚豕”族墓葬,可见有一部分庚族人聚居于王都,在王都供职。
庚族人曾任“作册”一职。庚族族徽多见与“册”复合,《铭图》收录26件,表明庚族长期在王室担任“作册”一职,因此在族徽上附加“册”为标记。《铭图》31378收录一件属于庚族的四筒器,相关研究表明,此类器物主要用于盛装颜料,庚人拥有此类器物,与其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庚族人“椃”曾在王朝“宰”一职:
(22)庚申,王在管,王格,宰椃从,锡贝五朋,用作父丁尊彝,在六月,唯王廿祀,翌又五。庚册。(宰枕角,《集成》9105,商代晚期)
此器为“椃”受商王赏赐而作的祭器,铭末铸有族徽“庚册”,表明“椃”为庚族子弟,自称“宰枕”,“宰”当是其时任官职。
庚族人似曾在王族私家服事而受到王族的赏赐。
(23)辛卯,子锡(宀+耑)贝,用作同彝,庚。((宀+耑)卣,《集成》5353,商代晚期)
上揭铜器铭末铸有族徽“庚”,表明器主“(宀+耑)”为庚族子弟,“(宀+耑)”受到“子”的赏赐,因而做了祭器,若此“子”为某位王子,则“(宀+耑)”有可能供职于其私家。
甲骨记事刻辞表明,庚族人曾向商王和“子”贡龟。
(24)庚入十。(《合集》6016,典宾)
(25)庚入一。(《合集》974反,典宾)
(26)庚入二。
庚入五。(《花东》190)
(27)庚入五。(《花东》362)(24)—(27)均为甲桥刻辞,是庚族贡龟数量的记录。(24)(25)为王卜辞,表明庚族曾向商王贡龟;(26)(27)为子卜辞,表明庚族也曾向王子贡龟。
庚族拥有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曾参与王朝征伐。殷墟出土的庚族铜器有两件族徽带有“马”形(庚豕马父乙觚,《集成》7263;庚豕马父乙簋,《集成》3418),“马”为武将职官名,说明曾有庚族族人担任武职。卜辞表明,庚族人曾参与对方方的战争。
(28)戊申卜,王,令庚追方。一(《合集》20462,师组肥笔)
(29)□子卜:方翦夷。二《合集》6466,师宾间)
方方是一支主要活动于殷之西北或北方的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作战范围从殷西到殷北到殷东都有,是长期与商王对抗的方国之一。上揭(29)表明,方方在武丁时期曾侵犯过山东中东部夷方,表明方方曾活跃于山东一带。(28)商王武丁命令“庚”追击方方,“庚”在山东泗水县境内,且拥有武装力量,故商王令庚追击方方。
此外,庚族人还参与过其他军事行动。
(30)乙卯卜,翌丁巳令庚步。(《合集》21863,非王圆体类和劣体类)
甲骨卜辞中“步”多与军事行动有关,一般是行军,上揭卜辞“令庚步”,即是命令“庚”向某处进军。
上揭(8)黄类卜辞表明,殷商晚期商王讨伐虘方曾在“庚次”驻军,(9)(10)也表明商王曾在庚地驻军停留,说明庚地是商代晚期的一个军事据点。商王武丁曾到过“庚”地。
(31)癸酉卜,宾贞:王□出从……
贞:在庚酒。一(《合集》5056,典宾)此版“在庚”之“庚”当指地名,此版卜辞表示商王武丁曾到過庚地,并在此举行了酒祭。
今见庚族铜器年代下限为西周早期,可见庚族的兴盛到此为止。从已知出土地的分布来看,庚族铜器流散于各地,且以周王朝核心统治区为盛,说明庚族在西周早期遭遇了巨大变故,或与周初“成王践奄”有关。
《书序》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史记·周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禽簋铭文载“王伐盖(奄)侯,周公谋,禽祝。”(《集成》4041,西周早期)冈劫卣、鳟铭载“王征盖(奄)。”(《集成》5383、5977)《左传·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嗥之虚。”周成王时期周人东征平乱、灭奄、封鲁,改变了山东半岛原有的政治格局与族群关系。庚族与“奄”相邻,且同为殷商遗民,或也参与了周初的叛乱,之后兵败族亡,宗器流散。曾处于周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今陕西、甘肃等地出土庚族铜器多件,且时代多为西周早期,这些铜器当是周人俘获所得,或是周王赏功所赐。辽宁出土的庚族之器或是召公一族参战所获。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出土的庚族铜器“姨鼎”上有周人加刻铭款“唯丁未,敢曰:□□氏自作□髓鼎”(《集成》2578),可作为周人俘获庚器的铁证。
庚族兵败,其民或被远迁他乡,从此衰落无闻。《清华简·系年》载:“成王伐商盖(奄),杀飞廉,西迁商盖(奄)之民于邾虐,以御奴(虍+旻)之戎,是秦先人。”作为商奄近邻的庚,也可能同被迁走。庚族人被迁走后,姬姓周人人主庚地。
(32)唯五月,辰在丁亥,帝后赏庚姬贝卅朋、(弋+之)丝廿锊商,用作文辟日丁宝尊彝。举。(庚姬尊,《集成》05997,庚姬卣《集成》5404西周早期前段)
(33)庚姬作肆母宝尊彝。举。(庚姬簋,《集成》10576,西周早期)
(32)(33)铭末铸有族徽“举”,器主“庚姬”当为姬姓女子嫁往举族者。商代的庚族应非姬姓,而此姬姓女子又以“庚”为国氏,说明此时聚居在庚地之族群已是姬姓贵族,原庚族之地被姬姓周人占领,但沿用了原地名“庚”。鲁为姬姓,在庚地的姬姓族群,或是鲁国贵族。周人在此属外来族群,而“举”是本土大族,与之通婚、加强联合,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西周金文中还见有“庚姜”(保(彳+女)母簋,《集成》10580,西周早期)、“庚赢”(庚赢鼎,《集成》02748,西周穆王世;庚赢卣,《铭图》13337、13338,西周中期前段)等人名,相关铭文表明这些人地位都较高,其所适之“庚”族,也应该都是姬姓贵族,并非本文所论之庚族。
庚族或即《左传·定公四年》所载“殷民六族”之“条氏”。“庚”字象鼗鼓之形,上古音为见母耕部,与定母宵部之“鼗”声韵可通,其所含“更”“续”之义与鼗鼓“节乐”之功能有关,当是“鼗”的象形初文。“庚”在作族名时,可能就读为“鼗”,“条”为定母幽部,与“鼗”声纽相同,韵部对转可通,《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条作挑。”传世文献人名、地名用字与出土文献或异,《左传》追述旧事,在记录“庚(鼗)”族时,以音近的“条”指代,也是有可能的。根据《左传·定公四年》“使(殷民六族)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使之职事于鲁”的记载,庚族(条氏)在商亡之后成为鲁国子民,服事于鲁,终湮没无闻。
本文主要对商代庚族的地望、史事以及去向作了考察。根据甲骨、金文相关记录,将庚族和与之有婚盟关系、军事关系的氏族、地名(“丧”“壴”“叀”“襄”“(冖+止)”“虘”“举”等)进行系联,结合《左传》“庚宗”的记载,可推定庚族地望在今山东省泗水县泗张镇一带。庚族是商末较活跃的一个族群,与在山东地区的多个族群存在婚盟关系,且与商王朝联系紧密。庚人曾在王都供职,“作册”为庚族世职,部分庚人曾任“宰”“马”等职;庚人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曾参与王朝征伐,如与方方作战。庚地是殷东地区的一个交通点与军事驻地,商王东征曾在此驻军。庚族在“成王践奄”后走向衰落,姬姓周人占领了庚地,庚族从此湮没无闻。
在考察庚族地望及史事时我们发现,只有承认相关族群在殷东土的事实,才能合理解释庚族与相关族群的关系。同时,若我们的结论可靠,亦可为研究商末族群风貌、族群关系、殷东土历史地理以及商周之际殷遗民流动等问题提供新的材料。由于缺乏确切的考古信息,本文所作研究仅是就现有材料做出的合理考论,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2日]
(责任编辑:谢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