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奇 张文才
摘要 小麦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麦生产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本文以舞阳县为例,根据当地小麦种植的生态条件,分析现阶段小麦生产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小麦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小麦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麦;问题;对策;河南舞阳
舞阳县地处豫中南,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6 ℃、年降水量836.6 mm、年日照时数2 198 h,年无霜期220 d左右,沙河、澧河、三里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舞阳县种植模式为一年两熟,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土壤、栽培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等是影响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该区主要气候要素年际间变幅较大,低温冷害、干旱等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频繁发生,小麦生产面临新的挑战,而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根本性的、长期的战略问题[1]。小麦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因此,持续完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阶段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
1.1 种植目标不明确,品种布局不尽合理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与土壤、气候、肥水、生态条件等相关,其中生态条件是影响小麦优质强筋品种种植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农户忽视本地生态条件,片面追求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土壤潜力未得到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栽培模式比较单一,高产高效轮、间、套作等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乏力,复种指数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1.2 品种多、乱、杂未能改观
目前,全国育种单位上千家,可选择推广种植的品种上千个,农户未能及时了解品种信息,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较难,加之品种推广单位的宣传,农户对品种的甄别更为困难,从而影响当地小麦生产水平。
1.3 土壤肥力相对较差,施肥方式单一
施肥方面,存在重复合肥,轻有机肥;重底肥,轻追肥的现象。舞阳县位置特殊,属雨养地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目前,大部分农户均采用“一炮轰”施肥模式,没有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的需肥规律、施肥时间、肥料种类、肥料数量和施肥方法,导致土壤肥力不均[2]。生产中为实现高产,轻视有机肥,单位施肥量很大,使小麦生产缺乏高效持续生产的基础,施肥管理水平较低,产量不稳。
1.4 农户对化肥农药用量随意性较大,病虫草害管理不及时
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和环境污染。同时,农户对病虫草害认识不足,防治意识淡薄,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病虫草害偏重发生。
1.5 产业化经营管理缺乏监督
由于种子推广部门、品种较多,种子经营管理部门制度不完善,种子生产缺乏有效管理,种子质量无法保障,部分种子经营者缺乏对品种的了解,品种识别能力较差。
1.6 深加工方面薄弱,对后续产品前景估计不足
大部分加工企业停留在面粉、面条等商品上,且只能进行白粒小麦的浅加工,品种单一,而对黑小麦、蓝粒小麦等彩色小麦品种缺乏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2 对策
2.1 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条件,合理安排小麦品种布局
在小麦总产稳定发展和河南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国内外市场的生产需要,依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小麦品种的不同类型、不同用途和特征特性,以及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优质强筋小麦与优质中筋小麦的种植比例,合理安排小麦品种布局,推广作物轮、间、套作等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
2.2 培肥地力、平衡施肥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特性,是小麦生产持续高效的基础。小麦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不仅取决于土地利用面积,而且还取决于土壤肥力的高低。施肥前应对土壤进行养分分析,测定土壤各养分含量,确定施肥种类、数量以及科学施肥方法,施肥时应了解作物的需肥规律和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和扩大营养物质的循环。施肥原则上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有机肥为辅,配施农家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时应根据苗情确定追肥的多少和次数,使肥料充分发挥效用[3-4]。
2.3 秸稈还田
秸秆还田可减少土壤损失,缓解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力,还可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还田结合深耕,还可促进有机无机胶体的均匀紧密结合,改善土体结构状况,为作物高产稳产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和物质基础。
2.4 化控
农业高产高效栽培依靠传统技术创造一个适合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外部条件,通过化控技术(防倒伏、防早衰、防病虫草害等)调节完成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最终获取理想产量目标。化控技术的具体应用,应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不同药剂的特点,以及不同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使用时期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化控技术的最大作用。
2.5 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建设科研中试基地,加快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推广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进程,持续提高小麦生产效益。
2.6 重视小麦深加工,提高副产品的利用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需求趋于多元化。因此,小麦深加工是小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加大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尽快提高小麦深加工水平[5]。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茎秆等副产品资源利用研究,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3 参考文献
[1] 高山.中国小麦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25-26.
[2] 王雅娟.小麦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0(3):18.
[3] 薛建武.闻喜县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2):58-59.
[4] 刘先斌,张道荣,孙华卫,等.鄂北地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0(2):217-218.
[5] 刘广才,赵贵宾,李博文,等.甘肃省小麦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20(1):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