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静明,张 静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胡尖山(长4+5)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中西部,在构造形态上表现为由东向西倾伏的平缓单斜,其构造活动极其微弱,发育形成一系列小型鼻状隆起,但断层和褶皱则极为罕见。长4+5油层组的形成是在长7油层组沉积之后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湖侵期,在盆地内,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良好,主要以分流河道沉积。依据测井和录井资料又可将长4+5油层组细分为长4+51和长4+52两个油层段。
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砂岩以厚层、块状为主,粒度偏细,以细砂岩为主;分选性为中~好等,颗粒磨圆性较差,多为次棱角状,少数呈次圆状,主要以长形为主,还有少量的等轴粒状;储层胶结类型主要以孔隙型和薄膜~孔隙型为主;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其次为晶间孔和岩屑溶孔,还有极少量的微裂缝隙和沸石溶孔;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部分为岩性-构造油藏。
根据研究区的顶面高度和分层数据绘制了油层组长4+51、长4+5 2小层的顶面构造图(图1、图2)。由图1、图2看出,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各层顶面构造形态相近发育有一些近东西向低缓鼻褶,且构造具有继承性。至下而上(长4+52—长4+51段)表现为下部层位相对简单鼻状隆起少,上部层位鼻状隆起相对多的格局。
图1 长4+51顶面构造图
图2 长4+52顶面构造图
分别对胡尖山地区长4+5砂岩类型进行三角端元投影(图3、图4)。投影结果显示:长4+5储层的岩性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岩屑砂岩。
图3 长4+51段储层砂岩成分三角图
图4 长4+52段储层砂岩成分三角图
对研究区储层的部分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长4+51小层含32.67%的石英+燧石,38.36%的长石(正长石+斜长石),19.29%的岩屑;长4+52小层含29.27%的石英类,43.92%的长石类,15.09%的岩屑。
通过对岩心分析得到部分岩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现胡尖山地区长4+51的孔隙度分布范围为7.11%~16.22%,平均值为11.81%,渗透率分布范围为 0.21~22.53×10-3μm2,平均值为 0.95×10-3μm2;长4+52的孔隙度分布范围为7.32%~16.91%,平均值为10.57%,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12~12.81×10-3μm2,平均值为 1.46×10-3μm2。
可以发现,在平面上,各小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条带状分布,方向沿着北东-南西,与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方向一致。河道的中心区域多为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域分布,其对应的体较厚,但分流涧湾与河道边缘区域的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发育较差。分析发现长4+5油层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平面上的分布受到沉积相带的控制。
对研究区部分井进行测井解释及试油分析,发现研究区长4+5油层组各小层皆有原油分布,但储层的含油性有所不同,其中,长4+52含油性较好于长4+51。
研究区原油的富集受鼻状隆起构造一定的影响,还受砂体形态、储层物性的控制。
由于研究区的鼻隆构造起伏比较低缓,对遮挡油气起到重要的作用,形成规模较大的油气藏。与此同时,鼻状隆起构造坡降幅度较大,虽然也能遮挡油气,但只能形成规模较小油藏。
研究区沉积微相的展布影响砂体的分布,砂体的展布特征取决于各个时期的河道分布特征。长4+5油层组的砂体展布方向表现为NE—SW,在平面上多呈宽条带状、网状,由于这种砂体和泥质体结合的展布形式与研究区域西倾单斜的构造沉积形成了很好的空间匹配关系,使的油气沿砂体的上倾方向聚集。
研究表明,储集性能受储层物性控制。受孔隙空间和渗透率的影响,泥岩及细粒沉积物形成的储层只能作为封盖层存在;而沉积形成的砂岩物性好、孔渗高,是石油聚集的最有利场所。所以研究区的油气富集于物性好,孔渗高的分流河道内。
研究表明胡尖山地区延长组长4+5自东向西倾伏的宽缓单斜是构造形态,有微弱的构造运动,局部形成了一系列鼻状隆起,但断层和褶皱极不发育。研究区原油聚集的控制因素主要为砂体形态、储层物性、鼻状隆起构造等。其中基本控制因素是砂体形态和储层物性,由于上倾岩性遮挡和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鼻状隆起构造是原油聚集成藏的必要圈闭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