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发展现状与典型路径

2020-06-04 02:56王德成李海斌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科技成果标准化

高 京,王德成,李海斌,吴 波

(1.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2.中机研标准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3.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石家庄 050035)

1 研究背景

科技成果是技术标准产生的源头,科技创新保证了技术标准的先进性,而技术标准是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研制技术标准,将好的科技成果固化,进而快速推广出去,支撑创新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因此二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指的是从科技成果的形成开始,到形成基于该成果的技术标准的一系列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外开放水平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面对新形势与新需求,技术标准与科技、产业的结合需要更加紧密,市场主体开展技术标准创制的动力急需增强、能力急需提升。国家、地方、行业等各个层面都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我国部分专家学者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这一主题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如,张恒等[1]针对标准与科技成果协同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共性流程;柳成洋等[2]分析了不同类别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路径设计和机制设计等问题,并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进行案例分析;李婳婧等[3]提出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科技成果和标准的性质、特点、种类建立相互匹配的转化模式和路径;任向阳[4]针对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3种转化类别,提出了相应的转化模式和转化路径;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指南》标准,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标准类型与内容的确定,以及标准编写等要求[5]。本文在系统了解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主体为视角,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发展现状

当前产业组织形态和社会治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国际标准已成为一种竞争规则,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中的标准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为此,世界各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力图抢占变革性技术创新先机,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

2.1 国际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发展现状

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大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6-8],它们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优势,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将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美国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较早,并形成了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模式,主要体现在完备的法律系统、强大的政策支持、健全的中介组织体系和稳定的资金投入等方面。美国把企业作为科技转化的主体,政府不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而是为其提供坚实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设立各类专项计划,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中介机构为科研主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有效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日本政府注重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并在产学研合作中起着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作用, 政府各级部门都设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活动的开展。德国注重科技成果从科研体系向企业转移[9],高等院校普遍设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而大中型企业普遍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积极资助科学研究,并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发展现状

我国早在1996年就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但只提出了一些笼统的规定,没有提出具体举措。自2005年以来,国家标准委先后批复了50个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示范主体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区域,目的是通过标准化机制创新强化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发布并实施一系列政策规划。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提出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推动更多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强化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2017年6月,科技部、原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强调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效果的评估评价机制,健全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期,发布了《关于开展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1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获批成为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单位,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尽管在国家层面我国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技术研发、技术评估、标准编制、标准实施等环节,需要协调机制、利润分配机制等为其提供保障。虽然各地方政府都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这些政策都是“孤立”的,尚没有形成一股“合力”。二是缺少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研究。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时,需要针对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可行性、转化的标准类型等进行评估,但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体系。三是缺少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科技成果。我国大部分科技成果创新性较低,而且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具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潜力,也就不具备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条件。四是缺少畅通的标准化信息渠道。科技成果的研发主体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而我国标准立项工作是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协调,研发主体往往不了解标准立项的途径,不清楚应该与哪个标委会进行对接,因此降低了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五是缺少既懂标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科研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水平较低,不具备专业的标准化知识,造成大量科技成果没有及时得到转化。

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活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我国大型企业、产业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科技与标准的协同发展,并形成了典型路径。

3.1 大型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大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0-11]:一是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大量的科研人员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在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承担了大量国家/行业重点研发项目,产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二是具有专业的标准化工作人员和成熟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化信息渠道畅通,能够参与各类标准化组织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标准化工作经验;三是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在科技创新和标准研制的同时能及时将技术与标准进行推广应用。

大型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主要包含以下流程(如图1):按照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围绕企业科研和工作布局,充分考虑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构建动态管理的标准体系;根据标准体系,找出标准缺失情况,同时针对项目规划、立项、实施、验收等各阶段形成的成果进行标准转化评估,找出可以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科技成果,总结标准化需求;按照标准化需求系统布局标准研制任务和标准试验验证工作,并协调好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保障标准研制效率和标准质量;标准试验验证通过后,及时推动标准的应用实施并进行监督,针对实施效果差的标准开展研究,必要时可设立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成果研究工作。例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将技术标准的研制融入到研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科学评价体系,实现科研与标准从项目规划到实施评价的全流程无缝对接;另外,依托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制定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系列标准体系,推进了相关设备国产化进程,使工程设备购置费直接降低了约1/3。

图1 大型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3.2 产业联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产业联盟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拥有大量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成员单位,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二是利用其联结产业上中下游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够快速挖掘市场发展需求,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标准化问题;三是能够打通标准化信息渠道,指导联盟成员与相关行业、国家和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对接,增强联盟成员的标准化意识水平与标准化工作能力;四是在联盟成员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有助于标准的快速应用与实施。

产业联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主要包含以下流程(如图2):收集并整理各成员单位的科技成果产出情况,建立科技成果库;对现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确定哪些成果可以转化为技术标准、转化为哪种类型的技术标准;组织联盟成员成立标准起草组,按照联盟规定开展联盟标准研制工作;对于已经形成的联盟标准,在联盟内部先试先行;对于实施效果好且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潜力的联盟标准,开展标准升级转化工作,指导联盟成员与相关标准化组织机构进行对接,推动联盟标准上升为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例如,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国光谷”)搭建成果类型判断、标准需求分析、转化模式选定、检验检测一条龙服务模式,基于二氯二氢硅和四氯化硅科研成果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改变了以往国内产品生产销售“无标可依”,被迫“先出口再进口”的尴尬情况,仅每年节省相关产品进口资金就近10亿元。

图2 产业联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3.3 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标准化专业机构拥有众多标准化专业人员,熟悉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法律法规与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拥有大量的标准化信息资源,能够利用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化组织机构的沟通渠道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但是,由于标准化专业机构缺少科技成果创新能力,需联合企业、研究院所等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相关工作。

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主要包含以下流程(如图3):收集和整理相关行业或地区的科技成果,同时对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提出制约行业和地区发展的重大标准化需求,推进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评估工作,筛选出可以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科技成果并确定标准类型;组织相关标委会、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标准制定、立项、试验验证等工作;联合标准起草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等共同推动标准实施与应用,以满足行业或地方发展需求。例如,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基于智慧停车领域的最新科技果,对接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趋势,组织相关技术单位共同编制路边停车数据采集系列标准,为城市路边停车实现智慧化管理提供了支撑,同时为相关停车设施产品提供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促进了停车设备产业的发展。

图3 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3.4 高新技术区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高新技术区域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些区域都是经政府批准,依托于良好的科技和经济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是我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高新技术区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的特色在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标准化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旨在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

高新技术区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主要包含以下流程(如图4):政府按照国家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发展水平,发布并实施相关政策举措,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化工作[12];政府引入标准化服务机构,一方面为区域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打通标准化信息渠道,指导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化活动,提升企业人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从而建立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开放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服务体系。例如,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中机研标准技术研究院搭建了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创新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知识在线学习、科技成果在线展示、标准在线制定等服务,同时,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线下咨询、培训等服务,有效提升了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水平和标准化工作能力,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效率和质量。

图4 高新技术区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4 相关对策建议

高校和中小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与大型企业、产业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相比,我国高校和中小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率较低,而且尚未形成典型路径。

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因素主要有: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技转化能力不足[13]。高校的科研项目更多地侧重于理论探索,在研究过程中缺少市场调研环节,导致大部分科技成果缺少市场实用性,不具备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技术标准的数量和质量不作为高校科研人员的重要评价指标,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高校科研人员缺少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积极性;当前高校的科研经费在预算、调拨和使用过程中缺少对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考虑,无法为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提供资金保障,而且高校的科技管理部门通常只起到了行政职能作用,缺少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可行性评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国家出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政策并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高校加强产业技术研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出模式由自主探索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建议将技术标准指标纳入到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中,增强科研人员的科技转化与标准化意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教学、科研的协同发展;建议高校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科研立项过程中将技术标准作为一项任务指标,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资金纳入到项目预算中;建议高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高校的研发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的进程,提高科技成果的效益性。

制约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因素主要有:领导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偏弱。中小型企业领导往往不了解什么是标准与标准化,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低;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资金实力有限,缺少标准化专业人才和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资金投入,即使企业有标准制定的意愿,也不了解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参与标准化活动,造成企业“有心无力”;此外,企业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缺少核心竞争技术,严重制约了技术标准的研制、应用与推广。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中小型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相关政策和政府提供的各种资源平台,争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建议中小型企业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联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建议中小型企业加强与标准化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一方面,指导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在企业内部开展标准化培训,增强企业人员标准化工作能力,另一面,利用标准化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资源,打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信息渠道,使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国家、地方应按照“探索推进—示范推广—整体提升”的思路,在创建和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的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成熟做法和典型案例,并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议教育部门将标准化纳入到我国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开设标准化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工作之前便具备一定的标准化工作能力。标准化专业机构应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基础,同时编制《标准化服务机构良好行为规范》等标准,提高标准化服务质量,促进标准化服务工作良好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应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提升我国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科技成果标准化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标准化简述
浅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走廊排烟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