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希希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南通 226001)
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属于临床常见多发急重症,多数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强烈,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对过敏患者实施有效急救护理对于保障输液患者治疗效果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输液过程中的药物过敏性休克中急救护理理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7.02±8.41)岁。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36.85±8.26)岁。两组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对比不影响后续研究(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对症支持等。观察组实施急救护理,具体为:(1)立即探查引起过敏的药物并停用,患者取卧位,做好保暖,减轻应激反应,监测生命体征变化;(2)提供吸氧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情况下气管插管行人工呼吸等。在出现过敏症状后,立即给予1‰肾上腺素0.5-1.0mg,实施经皮下注射,静脉滴注100mg氢化可的松或5-10mg地塞米松;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取肌注量的1/3-1/2与50%的40-0mL葡萄糖溶液混合摇匀,实施静脉注射;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并给予1‰肾上腺素1mg,直接于心内注射。若肾上腺素在第1次注射后10-15分钟内均未起效,则实施第2次注射。补充充足血容量,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保障充足能量供应,也有助于保持有效给药途径,输液速度不宜过快。(3)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均应保持保持镇静,采用语言、肢体、面部表情等形式稳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病情稳定后,及时向患者解释病因、治疗效果以注意事项等内容,树立治愈信心。
(1)生理指标。测量患者脉搏、每小时平均尿量、收缩压与脉压。(2)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满意度,分值0-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低于80分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观察组各项生理指标(脉搏、每小时平均尿量、收缩压与脉压)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生理指标对比()
表1 生理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脉搏(次/min) 每小时平均尿量(mL) 收缩压(mmHg) 脉压(mmHg)观察组 30 79.54±7.62 33.58±4.02 92.11±4.68 39.60±2.21对照组 30 104.83±12.41 14.89±1.47 80.45±3.52 19.37±3.53 T值 9.512 23.916 10.906 26.605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护理满意情况为非常满意18例(60.00%)、满意11例(36.67%)、不满意1例(3.33%),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对照组为非常满意15例(50.00%)、满意10例(33.33%)、不满意5例(16.67%),护理满意度为83.33%(25/30),组间差异显著(x2=4.029,P=0.045)。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临床用药更新速度快,用药种类繁多,大剂量用药、用药人群广泛、病情复杂、护理人员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等因素均加大了护理工作难度,以上问题在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中体现更为明显[2]。护理人员若未能及时发现过敏症状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极易对患者身体产生严重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在短时间内尽快消除患者过敏症状。发生过敏使应即刻停药,更换整套输液设备,提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对症护理,实现缓解患者过敏目的。由于过敏性休克发病突然、症状表现剧烈、病情进展快,抢救措施繁重而紧急,患者及其家属难免在疾病治疗中出现恐慌、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易加重应激反应,加大临床护理工作量[3]。应稳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告知其采取正确急救措施可消除患者过敏症状,增加患者对于医护人员信任度,积极配合。本研究观察组各项生理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为8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实施急救护理可促进患者相应生理指标恢复稳定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需注意整个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均应保持认真负责工作态度,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精神状态,及时处理异常,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输液过程中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中实施急救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