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悦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新疆 和田 848000)
慢性感染性伤口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原先出现伤口的情况下,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导致外界病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从而形成慢性感染性伤口[1]。从发病原理来看,比如自身免疫系统出现缺陷或过于活跃,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伤口感染;又或者是因为其他相关疾病,所间接导致伤口不能及时愈合,例如糖尿或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在某些程度上阻碍伤口愈合的原因;在饮食结构上,营养不良也是可能导致这类情况的发生;慢性感染性伤口其主要特点是伤口不能正常愈合,且需要较长的愈合时间,在愈合期内需要频繁的更换药物进行治疗。因此,长期的医疗期限,导致患者心理上发生波动,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伤口的恢复速度,降低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2]。对此,本次研究通过对慢性感染性伤口患者进行全程护理,能够有效的针对慢性伤口的愈合情况和患者的心理情况,详细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慢性感染性伤口患者9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人数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45例。对照组: 男性为30例,女性为15例,年龄为45 -70岁,平均年龄(60.36±6.37)岁。观察组:男性为29例,女性为16例,年龄为48 -72岁,平均年龄(63.76±5.29)岁。根据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性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按照医嘱及时换药,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在对伤口进行处理时,采用无菌化原则处理,必要时给予患者口服类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详细措施如下:
①护前准备过程:在护理之前,应当了解患者基本的病情情况和生活习惯,明确造成患者产生慢性感染伤口的原因。由于原因的复杂多样性,应当结合有关资料或参考文献以及相关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逐一排查。在明确原因以后,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病情,制定出科学、专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②护理实施过程:主要是根据伤口类型,进行不同程度护理,例如患者的用药,更换药物的频率;对患者进行有关慢性感染性伤口的宣讲和介绍,以及后期的处理方式;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关切患者的心理意愿,出现消极等情绪,应该及时疏导;在饮食方面,进行调整,主要是以高蛋白,多纤维,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减少糖分脂肪类的食物。
③后期护理过程:对于伤口恢复较好或痊愈的患者,以及已经出院或准备出院的患者,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及时回访,定期复诊,做好患者后期恢复的相关工作。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评价。分数越高,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越加严重。
(2)伤口的愈合情况,按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级进行评价。痊愈:伤口全部愈合,结痂脱落;显效:伤口结痂并未脱落,存在小部分伤口还未愈合;有效:部分伤口开始结痂,未结痂的伤口分泌物减少或伤口不再扩大;无效:伤口无明显愈合情况与治疗之前无明显差异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版,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用t值检验。采用百分百表示,用x2卡方检验;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时,以P<0.05表达。
2.1 两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观察组患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0);
2.2 观察组总体伤口愈合效率为43(95.56)高于对照组总体伤口愈合效率为36(8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0)。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之间伤口愈合效果对比[n(%)]
由于伤口已经感染,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无法按照正常愈合情况,反而会加重患者原有的病情情况。因此慢性伤口感染是伤口愈合阻碍的主要因素,如果发生慢性伤口感染,则正常情况下,应当及时采用外物治疗的方式,尽可帮助伤口愈合[3]。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全程护理,观察组的各项心理评价低于对照组,说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全程护理模式下,由常规护理的总体伤口愈合效率80%,提升至95.56%,说明全程护理对慢性感染性伤口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患者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模式,能够较好的治愈慢性感染性伤口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提高愈合效果,调节患者心理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