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唯伟
(西峡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4500)
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手术切口较大,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明显,机体受到刺激后,外周阻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心率过快或者血压升高,影响预后。术后部分患者静脉血流受阻,导致肢体肿胀,导致骨折愈合速度减缓,严重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针对此情况,将我院纳入的上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使患者患肢肿胀病症改善,有效恢复肢体健康,以下为详细分析。
将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49例、31例,骨折类型为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人数分别为42例、38例,患者年龄在18-79岁间,平均年龄为(54±2.18)岁,患者除骨折外,并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同意参加本次实践,两组患者常规资料不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患肢肿胀情况,施以消炎及抗凝处理。
观察组施以综合护理,在护理中对施以健康指导,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明确肢体肿胀及生理机能变化,疼痛原因等,明确各种因素对术后愈合的影响[1]。详解介绍综合护理方案,评估患者肿胀特点。施以创伤护理,毛巾包裹乙醇盐水冰袋,敷在切口周围, 促进周围血液循环,提升神经肌肉兴奋度及周围组织的新陈代谢,缩减患者肿胀程度[2]。指导患者按摩肿胀位置,促进血液流动。术后1d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比如握拳及手指屈伸等,从而缓解疼痛。展开病房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氛围[3]。在护理过程中,贯穿心理护理,消除心理焦虑,配合护理行为,保障护理的高效进行。
观察两组患者肿胀程度,I级:皮肤绷紧,皮纹浅化。II级:皮肤明显肿胀,皮纹消失,肢体温度高,未存在水泡。III级:皮肤肿胀程度严重,温度高,具有张力水泡。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肿胀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较为明显,见表1.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见表2.
骨折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通过关节复位,使创面愈合,有利于恢复患者机体能力。但手术创伤明显,容易损伤患者肌肉及关节,增加疼痛感,刺激交感神经,致使血管及肌肉萎缩,从而延缓骨折愈合速度。上肢骨折后,患者容易出现肿胀等并发症,可能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或者深静脉血栓,造成恶劣的后果[4]。因此,术后需采取疼痛控制方式,并为患者消除肿胀。相关研究表示,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疼痛减轻,并消除肢体肿胀,从而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将综合护理应用于患者护理,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探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在本次实践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生活质量较为良好[5]。综合护理方式在护理过程中,首先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使患者能够认识骨折,认识并发症,并明确病症对术后的影响,使患者消除疑虑,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利用冰敷及锻炼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血液流动速度,使患者肿胀得以缓解。在护理过程中,为患者营造积极的护理环境,使患者能够在此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情,改善其生活质量。相关报道指出,利用红外照射方式有利于促进患者血流动,从而将炎性物质吸收,改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随着医疗服务及医学技术、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综合护理模式不断演进,能够更好的适应临床,从而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但该护理方式依旧不够全面,还需在综合护理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从而使综合护理针对性更强,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提升护理质量。因此,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上肢骨折肿胀情况,并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从而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表1 对照组及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对比
表2 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