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产生两波冲击,第一波主要冲击中国经济;全球大流行后,对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形成第二波冲击。疫情不仅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冲击中国和世界经济,而且带来全球生产体系停摆,要素流动阻断,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经济活动休克,全球经济将大概率陷入衰退,并对中国经济形成负反馈影响。我国应利用好两波冲击的时间差,将应对疫情的短期政策调整为中期的一揽子方案,政策重心也要从复工复产等供给端为主转向促进扩大国内需求等需求端政策为主。
关键词:疫情冲击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政策展望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百年一遇的大冲击,其影响堪比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不同于传统的外部冲击,疫情不仅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冲击中国和世界经济,而且带来全球生产体系的停摆、要素流动的阻断、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经济活动的休克,甚至还会在主要经济体之间形成负反馈循环。从全球范围看,疫情的第一波主要冲击中国经济,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将大概率出现改革开放后从未有过的负增长,后续影响还将持续到第二季度。随着2020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大流行,疫情迅速向全球扩散,形成第二波冲击,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未能幸免,并将反馈影响到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第一波冲击向第二波冲击转换过程中,全球经济在2020年上半年将大概率陷入衰退,全年能否保持正增长,将取决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能否携手共同应对。应对这场大冲击,需要超常规手段和政策工具,需要将短期政策与中期方案结合起来,需要全球主要经济体携手合作。
一、疫情的第一波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初,随后迅速扩散到全国。2020年1月23日武汉开始封城,2月中旬中国新冠疫情开始从高峰回落,3月后得到控制。可以说,中国用3个月时间控制住疫情,但也付出了巨大成本和代价。这次疫情相比较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传染性更强,波及范围更广,采取管控措施力度更大,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不仅大于2003年“非典”,也要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
疫情对我国的需求和供给都造成巨大冲击。从需求端看,2020年前2个月份消费、投资均下降20%以上,出口按美元计价下降17.2%,货物贸易由2019年同期顺差414.5亿美元转为逆差70.9亿美元。从供给端看,2020年前2个月工业增加值下降13.5%,服务生产指数均下降13%,相对于需求端,供给端短期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但中期因供应链紊乱面临的挑战更大。
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和影响超过预期。企业复工复产后,员工到岗率逐步回升,但上下游企业复工参差不齐,加之货物运输不畅等原因,劳务链、产业链、供应链还在恢复之中,经济循环仍然不畅,复工不达产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与此同时,国际航空客运萎缩造成客机腹舱货运大幅下降,已经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和国际供应链的正常运转。疫情在全球扩散后,国际上疫情最严重的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中国中间品和资本品進口的主要来源国,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断或产业链断裂,对我国制造业和经济将造成新的冲击。
疫情对其他领域的后续影响也需要高度关注。一是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在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情况下,企业减员压力增大,加之部分小微企业停产或倒闭的风险上升,就业形势更为严峻。2020年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分别比2019年12月份上升1个和0.5个百分点。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将使低收入人群面临更多困难。二是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扩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收缩,地方政府收入锐减,而应对疫情的支出大幅增加,收支缺口将迅速扩大,而且难以随着疫情结束而迅速弥合。三是金融体系风险上升。债务违约增多,银行体系不良率上升,中小银行风险加剧,股市下跌可能再次引发股票质押融资风险,资本外流压力增大。
现在,几乎所有研究团队都在大幅修正对中国经济2020年一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原先的预测大都基于疫情主要冲击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不会构成系统性影响。随着疫情在全球迅速扩散和蔓延,考虑到欧美主要经济体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甚至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并对中国经济形成负反馈影响,对中国经济一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预测都作出较大幅度的向下调整,这也是疫情在全球扩散后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根据2020年前2个月的统计数据推算,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大约在-5%~-10%之间。由此推算,全年经济增长大致在3%~3.5%,增长曲线大致是一个“不对称的U型”。但经济反弹出现在什么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疫情能否在二季度得到控制。如果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并负反馈影响到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全年增长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疫情的第二波冲击:世界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
目前,疫情在全球呈现指数型扩散蔓延,欧美发达经济体不得不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模式,有的国家已经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和封城封国举动。这必将造成生产体系的停摆,对全球经济产生系统性影响。
疫情对世界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看法仍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疫情对经济影响是短期冲击,更类似于一场“自然灾害”,而不是经济萧条。主要发达国家将出现两个季度负增长,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低于2%,比2019年降低1个多百分点,世界经济会出现衰退,但现在还难言将发生大萧条和经济危机。这是因为相比较于大萧条时期,现在有更充足的政策空间,更迅速有力的货币、财政政策刺激,更温和的全球贸易环境,更完备的监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为避免疫情向金融和经济危机蔓延提供了条件。
另一种意见认为,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幅度将大于国际金融危机。目前,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负增长。2020年3月23日国际金融协会(II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负增长1.5%,明显低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负增长0.1%。在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高债务、高风险的背景下,伴随着疫情向全球扩展,金融市场的动荡将向纵深延伸,引发主权债务、非金融企业债务的快速衰退,并导致家庭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全面资产负债表衰退,形成全球性的传递链条,演化为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相互强化。若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可能导致类似于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重现。
从主要经济体情况看,美国已陆续出台一系列强力刺激政策,特别是美国参议院已通过2.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美联储实施无上限量宽政策,股市急剧下挫可能会暂时得到遏制,但企业债市场的风险依然没有解除,特别是超过2万亿美元的高收益债信用风险正在快速聚集,违约风险仍在上升。即便采取大力度刺激后,美国经济二季度出现严重衰退仍是大概率事件。
欧洲现在仍是国际疫情的“震中”。德法等核心国家自身医疗资源不足,救援外围国家既缺乏能力也缺乏意愿。欧洲经济远较美国疲弱,经济衰退使欧洲高风险金融机构破产风险上升,大规模救助计划进一步推升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的债务风险,主权债务问题是否会重新浮出水面仍有待观察。
疫情还可能带来次生风险。一是粮食供应风险。随着疫情在全球迅速扩散,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粮食抢购、粮价上涨、限制出口等信号,引发市场恐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称,除非迅速采取措施减轻大流行对整个食品系统的影响,否则疫情的负面影响将导致全球范围的粮食危机。二是部分石油输出国可能出现财政危机。由于前期价格回调后产油国不愿合作控制产量,疫情蔓延又导致原油需求大幅萎缩,若油价持续低位运行,部分石油输出国债务风险会大幅攀升并可能引发财政危机。
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将对中国经济形成第二波冲击,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要超过第一波冲击。全球生产体系停摆,并引发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将通过进口渠道对中国工业生产形成“回波冲击”。全球经济如果出现衰退,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将严重冲击中国外贸出口。2020年二季度出口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今后一个时期,企业还可能遭遇大面积退单、撤单,不少企业已经从招工困难变为无工可复,中小企业可能大量倒闭,进而影响到就业、消费、投资,形成对中国经济的负反馈冲击。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在一季度遭受疫情第一波冲击后,正在筑底过程中,但欧美发达国家遭受疫情第二波冲击后,将对中国经济形成负反馈冲击,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可能难以强劲回升。而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可能延续到第三季度,这将持续影响中国经济。这样,中国和欧美在疫情冲击上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差,这不仅短期利好中国经济,也可以为中期应对外需大幅收缩形成的负反馈冲击赢得时间。
三、中国的应对:从短期政策转向中期一揽子方案
中国现在正面临第一波冲击向第二波冲击的转换过程中,既要应对第一波冲击的尾部效应,也要为应对第二波冲击做好准备。在应对上,要从短期政策为主转向实施中期一揽子方案,从分散化、碎片化政策转向整体化、系统化应对,政策重心也要从复工复产等供给端为主逐步转向扩大国内需求等需求端政策为主。
从短期看,当前最紧迫的还是要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加快复工复产,畅通劳务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恢复经济循环和正常经济运行。在疫情退潮后,中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体的问题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已经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和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以及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降低利息负担等政策,让更多受疫情冲击面临短期困难但仍能恢复运营的企业存续下来。同时,对各地受疫情冲击面临生活困难的群体要实行救助,包括发放消费券和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
从中期看,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负反馈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叠加效应,要着手制定实施中期一揽子方案。应该看到,已经出台的应对疫情的短期政策多为应急性、临时性举措,也是基于疫情主要冲击中国经济的情况下制定的。制订中期一揽子方案,可在综合评估疫情对中国经济冲击和全球经济衰退叠加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更系统更完备的政策举措。这不仅可以向全社会传递恢复和振兴经济的决心,也将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应对疫情冲击,财政政策应发挥主要作用,通过增加支出和减税降费,促进扩大有效需求。考虑到应对疫情给财政增支减收带来的压力和稳定经济的资金需求,中央财政赤字率可在2019年2.8%的基础上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预算支出可增加1万亿元。我国近年来借鉴欧盟对成员国的要求,赤字率都不超过3%,但欧盟近期已经宣布放松对成员国的限制,我国同样也不应为这一标准所束缚。向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特别国债,这既有利于发挥特别国债长周期、低成本的优势,又有利于释放大量淤积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发行规模可在综合评估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基础上而定。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在2019年2.15万亿元的基础上,扩大至3.5万亿元,并可适当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提高用于资本金的比例,以发挥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把对中小企业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期延长,并可考虑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继续通过定向降准等工具,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利率,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三,充分挖掘国内消费潜力。疫情对线下消费冲击尤为明显,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引导居民逐步恢复正常消费活动。继续鼓励发展线上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通过减免车购税、阶段性放宽限购数量和鼓励以旧换新等政策举措,鼓励汽车和大宗耐用消费品消费。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信息网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促进消费市场下沉释放消费潜力。
第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推动在建项目复工,加快启动已经安排的项目建设。同时,考虑对冲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需要,加快启动一批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仍将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承载地,需要加强城际高速铁路、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教育、医疗和应急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建筑面积达到60多亿平米,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住房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同时,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启动一批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沿江高铁、烟大隧道、琼州海峡隧道等。扩大有效投资,要继续用好公共私营合作制(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第五,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政策既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指导方针,着力构建房地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又要考虑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巨大关联影响和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增强政策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放松限价、鼓励居民换购住房等,避免房地产企业出现大量债务违约,拖累银行和金融系统。
第六,深化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国企混改力度,进一步放开垄断行业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增加城市土地供给,有效降低土地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扩大金融、电信和医疗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更好保护外资合法权益,继续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大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制定一揽子方案不是要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要避免政府大包大揽,避免在一些领域形成新的重复建设。政府除了在公益性领域增加直接投资外,其他领域更多可采用贴息、参股等间接投资方式,以尽可能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对经营不善的企业不能简单救助,而要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兼并重组和市场出清。
四、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疫情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没有完全摆脱困局,呈现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務、高风险的特征。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冲击,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战胜疫情,稳定全球经济。
20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向国际社会释放了共同应对挑战的强力信号。各方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协同采取必要的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政策,继续推动市场开放,减少贸易限制性措施,避免竞争性汇率贬值,保障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顺畅,扎牢全球金融安全网,共同推动全球经济摆脱困境,早日恢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