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安?但龙?黄馨瑶
摘 要 为促进流行病形成机制研究和有效防治,以及提高公共预防医学的深度和广度,本文提出在城市智能感应系统的物联网终端中部署流行病监测相关的生态和医学自动检测传感器,汇集流行病生成、扩散等基础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等研究分析流行病形成机制和发展机理,为城市流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智能感应系统;物联网;流行病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流密集聚合效应为流行病病原体提供了温和舒适的生存环境,城镇流行病的发病风险持续增强。本文提出通过在智能城市感应节点中加入对生态环境数据自动采集以及对病原体自动监测的各类传感器,自动采集流行病相关数据,汇集流行病大数据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为流行病预防控制以及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系统简介
利用城市智能感应系统[1]的节点布局,在节点现有的环境参数传感器上增加流行病病原检测以及流行病研究相关的其他生态参数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采集街道、医院等区域参数,结合医院诊治的流行病病患信息,对流行病的生成环境、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进行研究。
2系统架构
2.1 感应节点
智能城市感应节点由传感器、控制存储和无线网络传输三部分组成,其中,传感器部分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传感器模块。
对于流行病研究来说,传感器部分增加病理研究的相关环境生态参数检测传感器,以及病原体检测传感器,即构成针对流行病应用研究的城市感应基础节点。病原体检测数据,与原感应节点检测的温度、湿度以及检测大气污染有机物成分的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共同构成流行病研究基础数据。
2.2 节点布点与数据样本
感应节点可根据需要部署在现有的电线杆、路灯、视频监控点、河流自动检测站等现有设备和场所上,共享现有设备的电源接入、通信信道等资源。
布点的场所应根据流行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主要布点场所包括:有机物污染严重的处所,如菜市场、河道、臭水沟;人流密集的集散地,如商業区、人流密集的街道;患者集中地,如各基层医院和传染病医院。
感应节点布点可根据地理位置结合基层医疗组织进行分组,当基层医院诊断出某例流行病后,根据病原携带者住址,将其周边相关感应节点组成一个基本的病原发展研究点,发病之前数天内病患周围感应节点所有的采集数据构成数据样本。
2.3 系统组网
应用于流行病研究的城市感应系统整体架构由数据节点、传输网络、系统控制和数据研究应用四部分组成。其中,数据节点由各感应节点和各医院组成;传输网络采用公网或者专用网;系统控制为智能城市感应系统的控制中心;数据研究应用包括流行病研究与应用中心、环境与污染治理的相关单位。(图见文末)
3数据研究与系统应用
3.1 数据共享中心
数据共享中心是流行病研究的基础与核心,感应系统采集的数据全部汇集到数据共享中心。这些数据来自于各级医院、商业区街道、肉禽类市场、河流等,数据类型包括病患信息、温度、湿度、有机物成分、病原体类型、病原体范围等。数据共享中心的数据共享给医学研究单位、高校以及政府机构。
3.2 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
(1)流行病研究。利用数据共享中心采集的数据,从事传染病医学、公共卫生预防以及病原体研究的各类科研人员可根据具体的流行病对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过滤、筛选、分析,研究流行病的发病机理、人群模型、环境影响因素等等。①发病机理:对流行病的生成环境、传播途径、传播速度等进行研究。②人群模型:对流行病发病的病人按照年龄结构、活动区域、职业特点等进行研究。③环境影响因素:对流行病发病的生态环境参数、传播路径的生态环境等进行研究。
(2)流行病筛查和控制。建立在对流行病各种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抽选特定流行病特征库,对可能发生某种流行的区域进行参数比对,筛查出可能爆发流行病的区域,针对性地对流行病传播途径、生成环境等进行人工干预,采用相应手段影响其发病和传播环境,实现对流行病的隔离阻断。
(3)城市污染治理。通过大量的流行病数据研究,对于易引起流行病发病、传播的区域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如公共区域的定时消杀、有机物富集水体的生物防治、人流密集区域的通风降湿干预等等。
4结束语
城市智能感应系统作为大数据、传感器、5G等技术落地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城市智能感应系统对流行病进行研究是大数据在医疗公共服务发挥重要作用的着力点,也是流行病研究、防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许国安.城市智能感应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8,(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