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汇编
古装剧《清平乐》的热播,让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出圈”了。关于这位皇帝,广为流传的故事便是“狸猫换太子”,宋仁宗即为那位太子。在很多人眼中,宋仁宗是位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帝。但在《清平乐》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时代人才济济,其他朝代几乎无法比肩。这璀璨的星光下,是谦抑、克制、“喜愠不形于色”的宋仁宗和他隐忍的一生。
宋史学者吴钩曾在《宋仁宗:共治时代》中写到,年轻时的仁宗总被臣子们规谏不可沉溺于美色,等到年龄大了依旧没有子嗣,关乎国本的事又让朝臣着急。不仅如此,大臣们还将各种自然灾害归因于仁宗品行不端,做了错事。一旦有地方受灾,便要求皇帝反省自身德行。仁宗皇帝在位42年,终生未离开京城。束手束脚,战战兢兢,仁宗这个皇帝当得一点都不“皇帝”。
不像传统帝王专横独断,仁宗性情温和,缺少杀伐决断的魄力,但也多了一份对他人的仁爱之心。
《东轩笔录》记载,一次仁宗在散步,时不时回头看,随从们都很纳闷。回到宫中后他着急地对嫔妃说:“朕渴坏了,快拿水来。”嫔妃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却忍着呢?”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问了,肯定有人受罚,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为满足一己私利而劳民伤财的皇帝很多,像仁宗这样体恤别人甚至“委屈”自己的君王,真的罕见。
宋朝的体制,有点像现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皇帝只具有象征性意义。约束皇帝自由意志的机制,来自台谏系统。台谏官具有高度独立性,仁宗朝是台谏官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君王的干预少了,士大夫們的自由多了,大批能人贤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政坛,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均在仁宗时期崭露头角。仁宗朝嘉祐二年的科举选拔,更是被称为自科举制诞生以来的“千年科举第一榜”。
开明、自由的风气渗透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出现在这一时期。仁宗朝打破百姓居住的“坊”和交易的“市”之间的界限,取消夜禁,居民们也开启了丰富的夜间生活。
仁宗在位时,批评之声不断,但他逝世后,“城内军民以至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泣,纸烟蔽空,天日无光”,连辽国人都在哀悼他。他庙号“仁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庙号的皇帝,这是儒家对君主的最高评价。
南宋施德操的史料笔记《北窗炙輠录》记有这样一段对话:北宋皇城紧邻市井,民间宴乐之声经常传入宫中,让宫禁之内的宫人十分羡慕。宫人说:“官家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答道:“汝知否?我因如此冷落,顾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
仁宗时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而仁宗也确实是位了不起的官家。
(综合自微信公众号“豆瓣读书”“国家人文历史”等)
素材任意门
“抠门”的宋仁宗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在饮食起居方面十分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有一天,他对大臣说:“朕日膳不事珍美,衣服多以缯缣(粗布),屡经浣濯(多次洗涤),宫人或以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