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其宏
1959年的金秋,由湖北省歌剧团(即今之湖北省歌舞剧院前身)创演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湖北洪湖县首演后不久.便晋京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举行献礼演出;60年来,历代中国观众共同见证了湖北省歌舞剧院对她精心打造、常改常新和愈改愈精的漫長历程.见证了王玉珍、刘丹丽、马娅琴这三位杰出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家在歌唱、表演和韩英形象塑造上传承和发展的高度艺术造诣,见证了此剧60年来演出三千余场、所到之处观众如堵、剧场掌声雷动的盛况.见证了剧组屡获大奖,一首“洪湖水,浪打浪”不息传唱于万千群众口头、久久鸣响于历代观众心头的辉煌业绩。
60年后的金秋,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洪湖赤卫队》再度赴京,向首都观众和歌剧同行又一次展示这部民族歌剧经典那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而其中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也必然引发我们对当下民族歌剧繁荣发展的思考。
一、《洪湖赤卫队》的剧本文学特色
剧本叙述了土地革命时期湖北洪湖地区以韩英、刘闯为首的赤卫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恶霸地主彭霸天和反动武装白极会之间的一场殊死斗争,剧本通过曲折的情节、紧张的戏剧冲突和一些抒情场面的设置,对韩英、刘闯、彭霸天等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赤卫队员的群体形象作了丰满而富于个性的塑造。
(一)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戏剧冲突
本剧故事情节围绕土地革命时期洪湖赤卫队与湖霸彭霸天之间的生死搏杀展开.由此构成全剧戏剧冲突主线——洪湖赤卫队一方以韩英、刘闯为首.包括韩母、秋菊、小红、全体赤卫队员和洪湖地区广大群众;与之生死对峙的一方以彭霸天为首,包括国民党保安团和反动地主武装白极会。与这条主线紧密联系着的.有如下两条情节副线:
其一是在革命阵营内部,由赤卫队党支部书记韩英与以队长刘闯为首的赤卫队员所构成的情节线。韩英根据对当时敌我形势的准确判断及时制止了刘闯贸然出击的冲动行动.从而令赤卫队避免了无谓的牺牲和损失;韩英被捕之后,她与刘闯及赤卫队员的相互思念和战友情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发展;韩英脱险重归赤卫队并带领大家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
其二是在敌我两个阵营内部分别巧妙地安插了两个“卧底”:一是我地下党员、国民党保安团张副官,二是赤卫队叛徒王金标。这两个看似次要的人物及其戏剧行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剧的情节构成,使之显出别样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并且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情节发展的走向和戏剧冲突的结局。
本剧情节主线和两条情节副线及三者的有机纽结,共同构成全剧情节框架的基础,并决定其展开方式的丰富性和曲折性。
(二)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丰满的形象塑造
作者在剧本中着墨最多的是韩英,其次是刘闯和彭霸天.这三个人物是支撑全剧戏剧冲突框架的三大支柱,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形象鲜明丰满.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韩英的歌剧形象是一个成熟的共产党员、洪湖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者,一个完全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成熟女性。她对革命的忠心耿耿,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对同志、战友和亲人的深情款款.对敌人的智勇双全和威武不屈.在剧本中得到较充分和多侧面的艺术表现,因此是兼有女性阴柔和男性阳刚的巾帼英雄。在她的戏剧文学形象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干练英武之气和飒爽英姿之美,是女性魅力中的另类情致和别样风采。
作为一个与韩英对比着的歌剧形象,刘闯同为坚强的革命者,一个性如烈火、勇猛无畏的七尺男儿,他的“猛张飞”式鲁莽个性使他做出了贸然出击的决定;但他毕竟是一个忠诚无私的共产党员,党性自觉和党的纪律使他服从了韩英的正确决策.并在韩英被捕期间带领赤卫队度过了最为艰难的阶段,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指挥员。
彭霸天则是剧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所有反面人物通常都具备的那些主要特征——剥削者的贪得无厌、恶霸的蛮横狠毒、屠夫的阴险伪善.因此是洪湖人民揭竿而起的直接动因和土地革命的对象.成为洪湖赤卫队不共戴天的死敌。剧中所有重大的情节发展都与这个人物的戏剧动作密切相关,这一切同样在剧中得到了较好的艺术表现。
二、《洪湖赤卫队》的音乐戏剧性思维特色
《洪湖赤卫队》在继承《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民族歌剧经典之音乐戏剧性思维既有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某些新的创造和发展。
(一)音乐素材来源及其戏剧性展开的整体特点
《洪湖赤卫队》在其创作之初,曾将“在楚剧基础上发展新歌剧”的主张作为自己的创作原则,并按照这个原则创作出全剧音乐初稿,但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为此,该剧主创团队数度深入生活,扎根到故事发生地洪湖地区,在采访革命先辈、学习革命传统的同时,认真采集当地极为丰富的民间音乐.乃决定将本剧音乐的风格基础定位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内——从湖北天(天门)沔(沔阳)地区的花鼓戏以及天沔、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中汲取音乐素材,运用专业作曲技术对之进行创造性改编与戏剧性发展,从而令全剧音乐具有极为浓郁的洪湖地方色彩和楚文化的深厚韵味。
此外,该剧在音乐戏剧性的展开方式上,针对不同性质的场景及其表现要求,不受某种特定歌剧类型的限制,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处理之:
在交待情节或戏剧冲突激烈的某些戏剧性场面,基本不用宣叙调,或以乐队伴奏作为音乐背景.通过唱中夹白、白中夹唱方式.或干脆通过简洁说白及对话来表现,不去硬性追求过分冗长的音乐表现或枯燥的宣叙调,其目的是确保情节展开的明快、连贯、晓畅,并给确实需要大段抒情的场面或段落留下酣畅淋漓充分抒发的空间。
剧中许多抒情性或色彩性场面,则运用板腔体与歌谣体相结合的手法来展开音乐的戏剧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即用板式变化体结构创作主要人物情感跌宕起伏、心理层次丰富、具有戏剧性转折的大段咏叹调,如韩英的咏叹调“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以及刘闯的咏叹调“大雁南飞”;用歌谣体手法创作结构短小、情感类型相对比较单纯的抒情唱段,如齐唱“赤卫队员之歌”、独唱“小曲好唱口难开”、韩英与秋菊的独唱及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以及赤卫队员们的表演唱“这一仗打得真漂亮”与合唱“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等。
除上述三位主演外,历代扮演刘闯、彭霸天、秋菊、小红的演员和群众演员.共同构成这部歌剧齐整、富有创造力的表演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角色创造任务。
在当代民族歌剧的表演艺术中,出现了美声唱法演员担纲主演的情况,例如吴碧霞主演《小二黑结婚》便是其中杰出代表。这本是一件大好事。但在另一些民族歌剧中,由于主演者对民族歌剧唱段中强烈的风格韵味和行腔走句时的微妙润腔技巧了无所感.满足于照谱宣科,直令台下观众听来有清汤寡水、索然无味之叹;在表演艺术中.全然摒弃“四功五法”,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中的虚拟美学及众多手段荡然无存。最典型的两例,均出于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歌剧光荣绽放”——其一是《洪湖赤卫队》的“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其二是《江姐》的“绣红旗”.扮演韩英和江姐的那两个演员,无论其歌唱艺术或表演艺术都完全丧失了民族歌剧的独有风采。
民族歌剧当然欢迎美声演员的加入,但有一个重要前提——老老实实拜民族歌剧或戏曲演员为师,认真学习歌唱中的吐字、归韵、润腔技巧和虚拟表演;舍此别无它途。
四、《洪湖赤卫队》与第二次歌剧高潮
1960年1月,《洪湖》第100场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剧场观看.并被其生动剧情、优美音乐深深感染。演出结束时周总理走上舞台,与全体演员一起高唱“洪湖水,浪打浪”。此后,该剧又相继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上演,同样在各地歌剧同行、观众及报刊间引起巨大轰动,一时好评如潮。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遍全国,至今仍是群众最喜爱的歌曲之一;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则是民族唱法歌唱家的最爱曲目和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
此间,全国各地的歌剧院团纷纷搬演该剧,又被全国许多戏曲剧种移植。1961年由该剧拍摄成的同名舞台艺术片,一经全国公映,即刻将它的英雄故事和优美音乐传遍祖国四面八方,其影响广及海内外。次年该片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1993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11年獲第一届中国歌剧节优秀演出奖第一名;201 2年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洪湖赤卫队》的成功创演,无论在中国歌剧史上还是在20世纪中国新文艺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
自延安秧歌剧、歌剧《秋子》和《白毛女》掀起我国歌剧的第一次高潮以来.在共和国和平环境和创建专业化剧场艺术方针指导下,经过《小二黑结婚》《红霞》《草原之歌》等一系列优秀剧目的推波助澜,将我国歌剧艺术推向了第二次高潮;而《洪湖赤卫队》的创演成功则无可争议地成为第二次高潮的第一座潮峰,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高度统一的创作成就,在我国歌剧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如今,歌剧同行们在60年之后的今天再看“洪湖”、再说“洪湖”,再次思考包括《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内优秀民族歌剧的道路和经验,对正在大力推进中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对新时代民族歌剧创演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蒙、培育、滋养价值和不可否认的示范性、指导性意义。因为,今天我们所传承、发展、扶持的民族歌剧,依然是当今中国歌剧家族的特定一脉,是具有新时代特色和内涵并且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而不是将她发展到别的方向去。
同时,在艺术观念多元、歌剧风格多样的当下,也可在民族歌剧之外,按照自己的歌剧理念和所钟爱、所擅长的体裁类型,另辟通向人类歌剧艺术高峰的登顶之路,只要高质量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鲜活人物、彰显华夏气韵,同样是中国歌剧的骄傲.同样应该得到同行们的热情赞扬和充分肯定,如金湘的《原野》、徐占海的《苍原》、郭文景的《骆驼祥子》等便是。自己写不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反让那些毫无戏剧品格或佶屈聱牙旋律的粗劣剧目充斥新时代的歌剧舞台,又去否认包括《洪湖赤卫队》在内所有民族歌剧的辉煌成就及其光荣艺术传统的当代价值,依我看,这个态度并不可取。
有鉴于此,必须承认,《洪湖赤卫队》以及其他民族歌剧经典是当代歌剧家的老师。学生的使命当然是超越老师,但有一个前提——先把老师独门绝技学到手,再谈超越不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