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2020-06-03 08:21刁亚琦孙方达夏秀芳
食品工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毕业生实训

刁亚琦,孙方达*,夏秀芳

1. 萨塞克斯大学(布莱顿 BN19RH);2.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哈尔滨 150030)

国内对“课程”的定义始于唐宋,最初为“所分担工作的程序、学习范围、领域、时限”。课程泛指学校教学科目及其安排顺序、教学时数等的总称[1]。西方有关课程的概念最早源自“Currere”一词,原意为“跑道”[2]。胡亚菊等[3]提出“课程设置泛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吴也显[4]将其定义为“为实现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江山野[5]指出“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或机构安排的课程的总体范围与特征,也可以指在既定时间里安排的课程”。此外,张绍翔[6]认为课程设置是依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

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最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其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7]。徐辉艳[8]表示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是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轨、实践资源匮乏和学生创新意识欠缺。张丽等[9]提出应明确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地位及作用,突出教学特色。张鑫[10]认为既要加强食品科学实习资源的建设,也要重视课程设置。徐钧等[11]认为课程的设置应反映就业市场的需求。研究以某高校食品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课程设置与就业的关系,提升食品专业毕业生竞争力。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研究主要包含以下问题:

1) 学生对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否满意?

2) 学生对学习相关课程的意义是否明确?

3) 毕业生在结束本科创业就业类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提升哪方面的能力?

4) 学生结束本科学习后在工作中欠缺的能力以及需在本科教学中增加哪些课程类别?

1.2 研究对象

目前在我国1 075所高校中,共有83所学校设有食品专业,总共在校人数超过1.7万人。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即抽样母体)为某高校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届及以前的毕业生,其中男性占比36.74%,女性占比63.26%,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参加调查人员为2017年和2014年以前的毕业生,2015和2016年毕业生占比较小。

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此次调查共发放4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0份,有效问卷率为100%,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 22.0对收回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1.3.1 观测指标

研究的具体观测指标包括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理解程度,在结束本科创业就业类课程的学习后其能力的提升与增长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和毕业生认为需要增加的课程类别。

1.3.2 研究工具与研究步骤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回顾法。由于调查对象母体数量太大,很难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访问调查。为全面了解本科毕业生课程设置和就业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设计对应的问题;通过用时短、限制少、成本低的网络发放问卷;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并解释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顾和参考大量有关本科课程设置、本科毕业生就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文献,既能了解不同高校食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亦能加深对食品专业的认知,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 结果与讨论

2.1 信度与效度分析

发放问卷430份,回收430份,回收率为100%,用SPSS 22.0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问卷的α系数为0.936,表明问卷信度较高;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0.931,说明原始变量之间相关性很强,该问卷效度较高,可作因子分析;Barlett检验的显著性值为0.000,亦证明问卷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2.2 描述性分析

2.2.1 课程满意度调查

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分值为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

2.2.1.1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

如表1所示,对专业教育课程的调查集中在课程的时间安排、前沿性、师资的力量、开设的必要性和对就业的作用五方面。首先,分别有25.58%和37.9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教育课课时安排非常充足和较为充足;其次,有20.7%和32.56%的毕业生认为该课程非常具有和较具有前沿性。此外,24.65%和37.44%的毕业生认为此课程师资力量非常强大或较高,说明专业课师资力量并非该课程的瓶颈。约47.21%和40.23%的学生对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肯定,说明开设此课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有27.91%的毕业生认为该课程对就业提供了极大帮助,43.72%的毕业生也表示该课程有利于就业,二者占总受访者的71.63%。综上,毕业生对专业教育课程满意度较高,凸显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表1 专业教育课程满意度调查

2.2.1.2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

如表2所示,首先,分别有17.67%和32.09%的毕业生非常同意和同意该课程设置偏多,同时也有51.31%的人持相反意见。其次,53.26%的人认为此课程教学效果一般甚至很差,说明该课程教学质量亟待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缺席率为50.46%,这些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积极性较低。此外,分别有26.98%和49.3%的人认为极有或很有必要开设该类课程,而认为没有必要的仅占3.03%,即大部分人对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意见统一。最后,约62.79%的毕业生表示该课程有利于就业,说明尽管学习此课程有利于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无法从中获益。

表2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

2.2.1.3 实习实训类课程满意度调查

由表3可知,有78.37%的毕业生认为该课程与专业学习联系紧密;其次,近半数学生(50.93%)认可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但约一半的学生表示仍需进一步完善管理方法与力度;此外,在课程课时安排上有争议存在,认为充足和不充足的人各占一半,故应谨慎安排课时以满足多数人需求;在该课程收获评价方面,62.95%的人表示收获很大,证明此课程符合学生的预期;约84.95%的受访者对实习实训类课程的开设表示认可,大部分毕业生均明确开设该课程的意义;最后,约73.72%的人认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使择业就业过程更加顺利。综上所述,实习实训类课程内容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需要,但在课时安排和课程管理上仍需深入规划和整改。

表3 实习实训类课程满意度调查

2.2.1.4 创业就业类课程满意度调查

如表4所示,有51.86%的人表示创业就业类课程出勤率较高,这说明过半的学生对该类课程的积极性高,而认为出勤率不高(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也有相当的比例;其次,60.46%的毕业生认为此类课程具有前沿性,在反映职业领域新发展的同时,亦能令自身适应社会新需求,但也要注意调整部分课程内容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超过一半的人表示通过学习该课程得到很大收获,证明此课程极具教学意义并适用于多数学生。最后,共有58.53%的人认为此类课程对就业有帮助,这再次印证开设该类课程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把握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表4 创业就业类课程满意度调查

2.2.2 对所有课程设置理解程度调查

由表5数据可知,学生对课程的意义和设置理解得不够透彻,尽管能够理解的人多于不理解的人,但二者总体相差不多。并且有63.72%的人认为课程设置得不够科学,需要改变使其变得更加合理。同时,有相当比例的人(51.4%)认为教学内容重复、冗杂。

表5 对所有课程设置理解程度调查

2.2.3 学生在结束本科创业就业类课程后增长最多的能力

由表6可知,创业就业课程能带给学生最大的能力增长分别为就业信息获取、职业道德修养和创业意识与能力,这证明此课程不仅能完善学生诸如“创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这类需长期培养方能得到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如“就业信息获取”这类可短期速成的能力[10]。对于毕业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技巧也是不应忽视的部分,而这两项占比不足50%。综上所述,对于应届食品专业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工作和对未来的长远规划最为重要,而踏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则是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表6 课程设置和能力增长程度调查

2.2.4 本科毕业后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

如表7所示,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应变和创新能力,占总票数的60%。其根源在于国内部分教学方式较为古板,多数内容要求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这一特点扎根于学生的求学生涯,一旦工作中需要创新和随机应变,学生很难跳出固有思维,进而导致应变和开拓能力的匮乏,创新意识不强,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进度。

表7 本科学习结束后在工作过程中最欠缺的能力

2.2.5 毕业生认为需要增加的课程类别

由表8可知,在本科课程体系中需要增加的课程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实习实训类课程、创业就业类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超过一半的人(55.35%)认为应增加实习实训类课程,这表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类课程对于实际工作来说极为必要,并且由于其和专业课的联系较为紧密,对于毕业后的择业可谓大有裨益;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该类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充足,亦从侧面说明该类课程的重要性。其次,认为需要增加创业就业类课程类型的人也不在少数,约占总人数四分之一。

表8 在本科课程体系中需要增加的课程类别调查

2.3 相关性统计分析

如图1所示,“专业教育课程”与“找到满意的工作”二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r=0.550,“通识教育课程”与“找到满意的工作”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537,“实习实训课程”与“找到满意的工作”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583,“创业就业课程”与“找到满意的工作”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500。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则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r越接近1或-1,则相关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则相关度越弱。|r|≥0.8时,两变量间高度相关;0.5≤|r|<0.8时,两变量中度相关;0.3≤|r|<0.5时,两变量低度相关或弱相关;0≤|r|<0.3,说明两变量相关程度为极弱相关或无相关。

在研究中,四类课程的相关性r的绝对值从大到小排序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创业就业课程。由图1及相关结果表明,由430个样本数据计算出的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创业就业课程和均与找到满意工作存在相关性,其皮尔逊相关系数r分别为0.583,0.550,0.537和0.500,它们的实际显著水平均为0.000,小于理论显著水平0.01,表明各相关系数的值不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其各自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四类课程分别与找到满意工作存在中度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相关性越高,代表该类课程越有利于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四类课程与找到满意工作的相关性均呈中度相关,说明毕业生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并非全部由高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的,同时也揭示了只有完善优化课程设置,才能提高二者相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令其找到满意的工作。

图1 四类课程与就业相关性的Pearson相关系数

2.4 优化建议

实习实训类课程作为对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最大且和毕业后找到满意工作相关性最高的一类课程,其得到的满意度较高。此类课程与专业课紧密相关,可在将书本知识与实习经历有机结合,积累工作经验,减少就业难度。此外,需对该课程加强管理、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并适当增加该课程的课时数,使学生获得质量更高、时间更加充足的实习实践活动。

专业教育类课程作为对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第二大且和毕业后找到满意工作相关性第二高的一类课程,在研究中的各项满意度最高。故应保持并且提高该类课程的前沿性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令专业课教育内容符合社会需求。

学生对通识类教育课程满意度一般。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认为该类课程设置偏多且教学效果差,出勤率低;但仍有部分人认同该类课程的必要性和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因此需减少教学效果差的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与优化,进而吸引学生,提高课程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12]。同时应向通识教育类课程中注入就业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扩大课程的广度。

大多数人认为创业类课程具有前沿性,可提供与岗位特征相符合的教学内容,故应该增加该类课程课时,安排更多种类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13]。同时,还应在课程中加入面试技巧和职业规划等相关板块,以提升创业就业类课程对就业的实际推动作用。

此外,创新能力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应通过建立创新类课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和发散性,为创新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同时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助力[13]。

3 讨论

对本科课程的设置进行完善是提高人才质量和水平的必要手段[14]。完善本科课程设置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大部分国内高校对课程设置研究后所得出的结果[15]。目前,我国部分学者对海外的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以及中外本科课程设置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凤娟[16]探讨了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赵银生[17]则分析了中美综合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这两篇论文都表明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着眼于通识教育,并且强调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注重课程平衡性和现实性的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美国课程设置中的一些特色,可为我国本科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以改善现有的课程设置。通过对比分析,赵银生[17]指出我国本科教育仍未脱离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存在重视理论缺乏实践等问题,这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通才也不是专家,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尚存在很大不足。陈均土[18]则分析了美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表明美国高校是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融入到所有课程设置系统中,其课程设置着重在文化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强调适应社会生活和满足社会需求,并提高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而使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综合我国学者对国外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可知,美国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所具备的优点,恰巧是我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短板。多数学者的分析中都得出美国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有很多特色和长处可供我国参考的,并可以此提升我国本科课程设置的水平,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

此外,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对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Agha等[19]探讨了英国医学外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改革成果,他们明确了本科教学中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以及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应该减少课程内容,增加更多如解剖学等技术类课程,而不是一些和成为医生无关的技能比如沟通技巧和医学人文等课程。Jayasekara等[20]探讨了澳大利亚某大学的临床教育对于本科护理专业的有效性。他们认为临床教育的有效性是非常局限的,因为护理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缺少高质量的课程,这些课程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定。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良好,且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结构不够连贯、完善和科学,因此还需进一步优化,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复杂而多元化的社会而对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课程与市场需求接轨。此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仍有诸多需要被考量的内容。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良和优化,用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导向,方能在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最终达到“适应社会,充分就业”这一目标。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毕业生实训
学院四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