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新冠疫情在进口冻品冷链中能存活并传播的消息逐步得到确认,国家各省市疫情防控相关部门,都积极应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积极防控,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精准追溯管理。浙江省是今年冷链疫情发酵后我国第一个要求在进口冻品上实施贴码精准追溯的地方政府,反应了当地政府的高效治理能力和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责任担当。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也陆续跟进,都提出要在进口冻品产品外包装上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消息传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都高度关注。
进口冻品如何实施有效追溯?政府在追溯系统建设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追溯系统到底该怎样建设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地思考。
追溯工作备受重视,在各级政府指导和支持下,社会各界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初步归纳,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追溯体系:政府主导类(分部委主导型和地方主导型两种,部委主导型以商务部肉菜追溯平台和农业农村部追溯平台为典型,地方主导型以福建一品一码追溯和浙冷链为典型等)、企业自建类(盒马鲜生、成武金石等),行业第三方平台类(阿里蚂蚁区块链和阿里云平台、腾讯安心码平台等)。
政府主导类追溯系统的价值和作用,一是应急管理和事后追责;二是事前风险防控;三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让消费者放心;四是收集数据,为实施智慧监管,提升监管效能提供数据支撑。企业自建类追溯系统主要是以满足合法合规要求、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升品牌价值等方面为目的来开展。行业第三方平台则从提供基础信息设施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能力,支持数字经济、开展大数据研究和分析角度出发,为各行业服务。
由于存在多种不同建设主体主导建设的追溯系统,我国追溯体系的总体形成了冷热不均格局:政府主导建设的追溯体系投资大、覆盖面广、声势浩大,但企业积极性不高,数据质量和数据真实性、可靠性存疑,系统实际运行效果一般,而且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省市地区建设的追溯系统数据共享程度低,企业需要重复填报,造成企业追溯成本提升,企业填报数据积极性下降;部分企业重视,投入巨资进行精细化追溯系统的建设。
目前,政府主导型仍是我国追溯系统建设的主要方式。从此次疫情防控反应速度来看,政府主导型的追溯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为全社会培养了追溯人才,二是储备必备的信息化系统。在出现进口冷链疫情防控风险时,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能够迅速及时响应,在原有追溯系统上略作修改和完善,可以增加相关人员健康管理、食品供应物质应急保障统计和监控、进口冷链精准追溯等功能,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发挥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响应效率,初步迈出智慧监管的步伐。
追溯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两方面的平衡。单从技术层面考虑,要实现精准追溯,加贴溯源码是一种实现方式和必要手段。精准追溯,必须至少同批次产品一箱一码,最好一物一码,要求产品必须有包装,最好溯源码附在最小包装单元上,溯源码信息在供应链各环节中保持连贯、继承、不丢失。但贴码,必定会增加企业成本。产品贴码实现精准追溯,除了涉及软件系统外,还包括条码标签、耗材、打印机、手持终端等硬件投资,贴标和标签信息录入、标签信息采集等人工成本,这些成本都需要企业来承担。据了解,一家做精准追溯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一个基地仅硬件投入(手持终端和标签打印相关成本)一年近50万,还不算系统软件和人工成本投入。因此,贴码必定增加企业成本负担。
进口冻品在实际存储、加工、销售时,可能存在拆包、重新包装等操作。如果希望信息精准,需要产业链下游各环节再次加贴食品溯源标签,原始食品溯源码灭失、信息无法传递下去或消费者无法触及等,增加的不仅是源头企业的负担,而是全供应链的成本。
即便有了溯源码,初始溯源信息的录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标签信息与实物信息不一定一致,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难以保证。即便信息准确,贴码实施精准追溯后,除非涉及主体和产品100%全覆盖,一旦出现问题依然需要监督人员人工实地排查。在贴码追溯的强制要求下,企业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需要监管力量去落实。因此,贴码精准追溯会增加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监管成本等,会过多的干涉行业正常的市场经营活动。贴码追溯只能在非常时期、重点类型产品上实施,并不能大规模强制使用。
经初步测算,按20家进口冻品企业每天40个集装箱货柜,每柜2000件货物,每个货物平均流转4家上下游企业,涉及5000家冻库来测算,货品在集中监管仓内额外增加停留的时间约为1小时/柜,贴码产生的人力、标签成本约为1056万元/年(8万张/天×0.2元/张标签×30天×12个月+50人×0.8万×12个月),硬件设备4080万元(5000家×2×0.4万元/台手持打码扫码机+20家×5×2×0.4万元/台手持打码扫码机),共计5136万元/年。而这些成本,或者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或者由企业承担,后者必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目前国内追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的根结是追溯编码的不统一,编码的不统一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未来要实现追溯系统的互联互通,统一编码是关键,并且要采用与国际一致的、被行业广泛应用且成熟的编码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追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全链条追溯和全球追溯。从深圳市地方实践来看,市场主体、产品和台账是追溯信息串联的关键因素,而主体编码、产品追溯编码的统一,才有可能将各个不同信息系统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贯通的全链条信息。
基于GS1编码体系的统一追溯码,能最大限度、最小成本的实现产品实物与追溯系统信息的关联,一般进口冻品外包装上都有基于GS1体系的商品条码,如果通过商品条码+批次号组成追溯码,也可以实现溯源管理的目的,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实现全球统一的追溯管理体系。
追溯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法规保障体系和运营保障体系,追溯体系长期有效运营,需要食品生产、经营、监管、消费等各方的参与,多方获益才能有动力运营下去,特别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从政府建立的信息系统中获取到信息化管理的能力,或者从政府开放数据中获取需要的数据,第三方信息化机构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获取有益的商业价值等。
涉及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追溯业务,打通了原来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将政府的商事主体数据、行政许可数据和执法监管等数据串联到一起,形成企业画像和产品画像,通过追溯系统,促成了政府相关数据的融合和贯通。
从深圳的实践来看,深圳追溯系统的建设,首先实现了产品基本信息与产品监督抽查数据的关联,并形成了基于追溯的产品风险评价,并提供给公众查询,形成了政府监督抽查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公示。其次,深圳追溯系统计划打通海关入境检验检疫相关信息,将追溯链条延伸到海外原产地,完善原产地源头追溯。
追溯系统不仅是一个数据采集系统,也是一个数据融合、公示的平台。只有相关利益方的数据不断标准化,并融合到统一的公共平台上,为政府安全防控和消费者查询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比较而言,上海市、福建省是我国追溯体系较完备的省市,上海历时15年以上,经过了法规体系的完善、标准化菜市场的改造,才初步搭建了涉及10多个品类的食品追溯系统,是一个不断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
追溯系统涉及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贯通、融合和共享。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顶级的制造企业如美的、富士康、三一重工等,在过去5年改造完成了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伙伴间的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打通了各个独立的信息系统,通过无数次扫码确认才形成了全供应链的原材料供应、产线生产、物流环节的信息追溯。
目前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还处于政府投资带动的阶段,大量中小型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化程度不够,有些没有企业专用的信息化系统,有些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是割裂的,相互之间数据没有打通,需要标准化的方式来重构,因此追溯系统建设将是一个标准化不断促进信息化融合的过程。
在进口冷链食品出现问题的初期,对于进口冻品疫情防控管理,深圳市积极响应,提出了“全检测、全消毒、全追溯”的“三全”要求,实施集中监管仓外包装消杀和抽样核酸检测,进入集中监管仓的进口冻品,经外包装消杀和抽样核酸检测合格,并取得《深圳市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出库证明》后方能出库。在市场流通环节须查验《深圳市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出库证明》。同时,紧急开发了“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管理系统”和“冻品进出库终端系统”,对深圳全市冻品仓库的冻品出入库进行严格管理,拟与“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数据对接,打通进口冻品集中监管出证、全市冻品出入库管理和全市冻品流通追溯各个环节,对冻品进行全面追溯。
深圳市对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疫情防控从物流和信息流两个方面严格把控。基于统一编码和数据共享的原则,紧锣密鼓地开展追溯系统建设,进口冻品集中监管及全市冻品进出库数据对接工作,相关方案及公众追溯查询页面,如图1、2所示(见下页)。
图1 追溯系统与进口冻品集中监管及冻品出入库系统对接方案
图2 公众追溯查询页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