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许贤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
根据现场踏勘,过芸溪流域沿岸两侧现状共有51处污水溢流口。通过对规划区域内污水系统现状的调查,结合这51处污水溢流口的具体情况,分析得出过芸溪流域内排入水体的主要污染源除内源污染以及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外,还包括相当一部分的生活源排水,其次为畜牧业、渔业、农田排水,以及部分工业排水。
(1)城镇生活源污水: 集中于东孚新城,由于片区污水管网系统建设不完善,部分地块污水末端无出路,已建的管网系统存在不同程度错接、混流现象,造成部分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河道。
(2)村庄生活源污水: 流域内村庄基础设施薄弱,部分村庄周边市政污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村庄内雨、污水混流且无序排放至水体,产生污染。
(3)畜牧业、渔业养殖废水: 目前流域内的畜禽和水产养殖多数位于河道边上,养殖废水未处理直接进入河道,也是造成河道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的原因之一。
(4)工业废水: 流域内部分工业企业由于管理不善而偷排漏排的现象致使污染物不断涌入水体。
(5)农业面源污染: 过芸溪上游的规划保留农耕区仍有部分尚未整治,农田耕作用土以及大量施用的化肥农药通过农田径流排入水体,造成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
(6)初雨污染: 过芸溪流域内现状尚未开展大范围的海绵城市建设,且流域内现状土地利用以工业用地及村镇用地为主,因此由初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也是过芸溪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过芸溪流域内现状污水溢流口分布如表1所示。
表 1 过芸溪流域内现状污水溢流口分布一览表
本次过芸溪流域污水截流规划融入了水陆统筹、标本兼治、活水互济、多元共管的流域整治新理念,以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的思路,在对过芸溪流域内的排污口和污染源进行调查和梳理的基础上,点面兼顾地对各类污染源分类施策,结合建管纳污的工程措施,以及多方联动的防控机制,在源头上发力,在截污上破题。本次污水截流规划的基本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过芸溪流域污水截流规划基本技术路线
2.2.1 村庄污水截流改造
加快推进未治理村庄的污水截留改造及已治理未达标村庄的污水提升改造。
目前过芸溪流域范围内尚未实施污水截流的村庄为大溪、洪塘、南山、大芸及过坛村,综合考虑村庄周边的市政管网条件,本次规划大芸及过坛村的生活污水截流后设置小型污水处理站自行处理,污水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水系。大溪、洪塘、南山的生活污水截流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对于流域内已实施污水截流的村庄,需根据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污水提升改造。①进一步完善村庄内部污水管网建设,加强维护管理,逐步实现村户源头的雨污分流,逐步消除村庄内部管网的空白区域;②通过村庄污水量测算复核流域内现状村庄污水处理站规模,对不满足污水排放需求的处理站进行扩容改造;③考虑村庄污水处理站尾水用于过芸溪生态补水的需求,加快对现状各村庄污水处理站的提标改造工作,保证处理站出水达到地表水类Ⅳ类标准。
2.2.2 城镇生活污染源控制
建筑源头上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并确保各地块小区生活污水的排放出路,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截流。
已建城区雨、污水管道基本成型,但是存在一些雨污错接管等现象,尽量从源头改造,同时逐步将阳台洗涤废水改造排入污水管网,严格实现雨污分流。若周边无市政污水管网或尚未贯通,可考虑自行处理达标后作为生态补水;若周边有贯通的市政污水管网,污水应改造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后续新建小区建设中可通过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管理及把关,确保新建片区不再出现雨污混流,基本保证污水全截流。新建小区污水必须接入市政管网;若不能及时接通,需处理达再生回用标准,出水补充过芸溪。
2.2.3 工业企业污染控制
工业企业升级改造,违法作坊查处取缔,严格把控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对于合法经营的工业企业,应鼓励企业内部污水循环利用或自行处理至满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系统。并控制后续企业的准入条件,在准入管理中严格把控后续入驻企业的雨污分流建设。
对于现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村工业小作坊,建议由牵头部门负责制定监管整改计划,对违法行为依法分类、分阶段进行查处,严格整顿。
2.2.4 养殖污染源控制
以养殖功能区划作为空间管制依据,并在限养区、养殖区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按照《厦门经济特海沧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市生猪养殖空间布局与污染防治规划》和《厦门市生猪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14-2017)》等规定,开展生猪养殖清退和污染治理工作,防止生猪养殖回潮。
根据厦门市河长制办公室《全面推行河长制第一次工作调度会的纪要》(2017年1号)要求,加大禽畜退养力度,距离河岸200m范围内的全面退养,鼓励200m范围外的开展退养,争取500m范围内全面退养。
目前海沧区正在制定养殖污染的整顿政策,建议水产养殖污染源控制措施参照禽畜养殖,在流域内进行水产养殖功能区划实现对水产养殖污染源的空间管制。
在限养区、养殖区应引导传统养殖业向种养结合、种养循环的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如利用养殖废弃物和排泄物建设沼气池、利用鱼塘淤泥发展有机肥等。
2.2.5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田径流生态拦截。
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主要策略包括:①整合小型散户,实现农业种植规模化,形成特色农业景观;②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种养结合、种养循环模式,减少污染、变废为宝;③推广农业“5新”技术,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等,实现节水减排减施。
对农田径流采用生态拦截措施,利用现有农田沟渠改造成生态拦截沟,通过在沟渠中种植水生植物,对农田径流起到营养过滤的作用,经统计,共需改造沟渠1.8km。
2.2.6 水系截流管道建设
完善水系截流管网系统,保障末端截污。
结合排污口分布以及污染源类型,沿水系截流管道规划重点分布在沈海高速以南、海翔大道以北已建成区范围内的河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考虑1号支流在东孚大道以北的河段沿线东孚商业街及过坂村排放口较为集中,故规划在该河段的两侧分别规划截污管道;考虑4号支流在汤岸村范围内的河段排污口较为集中,故规划在汤岸村段设置截流管道,最终排入汤岸泵站。
2.2.7 市政污水系统建设与完善
加强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建设,打通关键节点,解决污水出路。
目前市政污水管网主要分布在东孚片区,结合流域内现状市政污水系统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主要考虑该片区管网系统的修复和完善,加快推进几条关键市政污水管的建设,打通管网系统的关键节点,保证地块污水的排放出路,解决建成区的点源排污问题。
2.2.8 初期雨水治理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消除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避免初期雨水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造成冲击。
对于新建区以及生活、公建及相关市政配套区,由于雨污分流的条件较好,可操作性较强,可结合雨污分流和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源头减量和就地处理措施,使初雨不进入市政污水系统;对于保留村庄,完全雨污分流改造难度大、公共空间有限,在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同时,应考虑结合工程措施,在村庄截污管道下游因地制宜设置调蓄池,对初雨进行就地处理或错峰输送至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对于工业区,流域内的工业以机械、电子、生物制药产业为主,且不同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初雨性质差别较大,若直接排入污水管网将大大增加污水处理的难度,因此可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进初雨截流设施建设,并考虑对截流初雨进行自行处理或集中收集处理。
流域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起一个全面而有效的社会制衡机制,形成公众(社区)、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制约,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制度。动员市民及河流流经乡村居民成为保护和监督城市水系管理的主体。有关居民利益的河流整治方案,需进行公开讨论,尊重民意,提高其维护河流的自觉性。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属于典型的公共项目,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居民积极的配合和主动参与。
通过对过芸溪流域内的排污口和污染源进行调查和梳理,点面兼顾地对各类污染源分类施策,同时结合建管纳污的工程措施、多源补水的规划策略以及多方联动的防控机制,实现排入过芸溪污水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控制过芸溪流域的污染情况,为后续过芸溪流域综合整治和水环境治理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