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宁宏 杨晓霞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沈阳 110001;2.沈阳医学院 沈阳 110034)
资料患者女性,63岁。双眼视物不见、眼痛1 d来我院就诊。患者间断发热1月余,体温38 ℃左右,自服“消炎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6 d前再次发热,体温39℃,伴双眼疼痛、视物模糊,于当地医院就诊后未见好转,出现双眼视物不见,于2017年12月13日来我院。患者轮椅推入,意识欠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病史,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全身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1×109/L,淋巴细胞0.97×109/L,中性粒细胞9.4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5%,血小板17×109/L。肝功能:ALB 29.9 g/L、ALP 219 U/L、GGT 253 U/L、ALB 29.9 g /L、TBIL 27.3 mmol/L、DBIL 20.9 mmol/L。全腹CT示:肝左内叶、右叶见3个低密度团块影,大小分别为6.1 cm×4.7 cm、4.4 cm×3.9 cm、4.3 cm×3.3 cm,边界尚清晰,其内不均匀。诊断: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肝脓肿可能性大。眼科查体:双眼无光感,右眼眼压2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6 mmHg;结膜充血,角膜混浊水肿;前房深,瞳孔直径约5 mm,瞳孔前方大量絮状渗出。右眼前房积脓约3 mm(图1),双眼底窥不入。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眼科诊断:双眼内源性眼内炎。
图1 患者初诊时双眼前节照相 双眼充血,双角膜水肿、浑浊;瞳孔直径约5 mm,瞳孔前方大量絮状渗出。右眼前房积脓约3 mm。
治疗情况:①双眼予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各0.3 mg)1次/d,地塞米松2 mL,1次/d;②百力特、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普拉洛芬滴眼液各4次/d交替滴双眼;③醋酸泼尼松龙(阿托品)、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典必殊)眼膏1次/d,睡前涂双眼;④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0.5 g,1次/6 h;⑤感染科会诊,做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阴性,未见细菌生长。连续5 d复诊。眼眶CT示:双眼球周围环形密度增高影,双眼睑肿胀。双眼仍无光感,眼压逐渐升高至T+2,出现双眼眶压痛,眼球转动不能;眼睑水肿,球结膜重度水肿,角膜水肿、浑浊,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浅,房闪(+),瞳孔区团状浓厚渗出。2次复查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病变(图2)。诊断:双眼全眼球炎(panophthalmitis)。全身治疗同前,局部增加降眼压药物。全身感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12月18日由感染科收入院,行进一步全身治疗。
图2 患者就诊2 d后眼部超声检查结果 双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病变。
入院后治疗同前。患者一般状况差,体温波动在37~39 ℃之间,考虑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予美罗培南0.5 g,1次/8 h静脉滴注。3 d后,调整美罗培南用药至1.0 g,1次/8 h静脉滴注。1月3日行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对头孢哌酮、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敏感,对氨芐西林、呋喃妥因耐药。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改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1次/8 h静脉滴注。
1月3日眼科复诊:双眼无光感,眼睑红肿明显减轻,结膜充血,分泌物多,角膜透明;瞳孔直径约5 mm,瞳孔缘后粘连;虹膜新生血管(+),房闪(+),KP(+);晶状体尚透明,玻璃体脓性混浊。局部用药: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滴眼液交替各1次/h;睡前用氧氟沙星眼膏涂眼。1月17日、1月31日复诊:双眼晶状体白色混浊,余查体同前。眼B超:双眼玻璃体可见弥漫的点、条状及絮状回声,该回声与球壁回声粘连;视网膜回声粗糙,眶内组织回声尚可。
患者仅1次空腹快速葡萄糖为7.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3%,治疗中监测血糖变化,并行糖尿病相关检查,尚不能诊断糖尿病。
讨论高毒力型肺炎克雷白杆菌主要导致健康人感染,最常见的是社区获得性肝脓肿,且多无胆道疾病史。该菌入血导致机体各部位脓肿,如肺脓肿、脑脓肿和眼内炎等[1-4]。内源性眼内炎可由皮肤、脑膜、心内膜、消化道、尿道及肺部等感染性病灶的致病菌经血液循环转移至眼内所致,故又称转移性眼内炎[5]。严重破坏眼球组织,导致角巩膜溃烂、穿孔,晶状体混浊溶解、玻璃体混浊机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神经萎缩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有些致病菌潜伏期短,可短至数小时,是眼科急诊处理的疾病之一,可造成眼球萎缩、视力永久丧失。发病初期可表现为葡萄膜炎体征,易发生误诊而延误治疗。文献报道内源性眼内炎的首诊误诊率可达90%[6]。肺炎克雷白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肠杆菌科,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和血行播散。在过去的20年中,亚洲多地报道了该菌导致肝脓肿伴发其他部位迁移性脓肿,称为肝脓肿侵袭性综合征。该菌的高毒力型感染同时合并糖尿病时,更易形成脓肿,导致菌血症、脑膜炎、眼内炎及坏死性筋膜炎等转移性并发症[2]。它首次被关注是1986年中国台湾地区无肝胆疾病史患者发生了肺炎克雷白杆菌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KPLA),并出现了转移性眼内炎[7]。有研究[8]发现,此型肺炎克雷白杆菌毒力显著高于普通肺炎克雷伯杆菌,且在血糖控制不佳时更易出现血行转移。
肺炎克雷白杆菌的转移感染率为3.5%~20%,发生眼部转移感染,即内源性肺炎克雷白杆菌眼内炎(endogen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 endophthalmitis,EKE)的概率为3%~7.8%[9]。KPLA患者常伴有糖尿病,患病率为39.9%~75%,表明糖尿病是KPLA的主要基础疾病,且血糖控制不佳是KPLA继发EKE的危险因素[10-11],但EKE偶尔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12]。KPLA大多可成功治愈,但引起的EKE预后较差,66%~78%患者预后只达手动或光感,严重者失明甚至需摘除眼球[13]。
本例患者全身状况差,病情发展迅速。局部用药应更充分考虑到感染因素,频滴抗生素眼药(每0.5~1 h 1次),可能会更好改善局部症状。患者全身状况差,无法行玻璃体切割术,但应尽早、尽快行前房或玻璃体腔穿刺术等相对简单的操作,既起到治疗作用,同时也可取样行细菌培养,但也并不需完全等待培养结果。本例多次血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但并不代表没有细菌,可能与全身应用抗生素、取样及培养过程有关。有文献[14]报道欧美地区内源性双眼眼内炎以真菌感染最多见,但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如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肺炎克雷白杆菌伴肝脓肿并发的眼内炎最为多见,这对我们考虑眼内炎的病因及治疗有指导和参考意义,故即使细菌培养未见细菌,也应尽早针对肺炎克雷白杆菌进行治疗。同时,应予全身抗感染治疗,积极寻找并清除原发灶,对病灶内引流物行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本例中吸取的教训是,患者应及早就医,包括眼科、感染科等相关科室,尽早明确诊断。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无外伤史的眼部炎症患者,应警惕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可能,尽早查找并清除原发灶;局部频滴抗生素眼药,进行前房或玻璃体腔穿刺取样行细菌培养;同时尽早积极进行眼部治疗,如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全身予抗生素静脉滴注,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才能改善预后,保存有用视力,大大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并提高临床疗效[2],降低失明和眼球萎缩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