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娇 陈 茂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深刻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处“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山城老年大学积极探索“互联网+老年教育”新模式,突破老年大学的时空界限,延伸老年大学的服务触角,拓展老年大学的社会功能,努力践行“全纳、公平、优质”的终身教育理念。
统筹发展,构建体系。渝中区是重庆市的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中共渝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老年教育,着力推进老年远程教育,以扩大老年教育的受众面。为使老年远程教育三级网络体系更完善,区委区政府决定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老干部局,区财政局、文旅委、教委、卫健委、民政局等部门组成“渝中区老年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确定山城老年大学为常务工作单位、区教委为业务指导单位,各街道设立老年远程教育分校,社区设立老年教育远程教学点。经多年努力,渝中区老年远程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初步完善,社区远程教学点得到长足发展。2019年11月,归元寺社区教学点获得了全国老年远程老年教育优秀学习点的殊荣。各教学点在山城老年大学的统一组织、统筹协调下,共享各类课程资源,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资源互补、实体教学与虚拟课堂互动、优质教师执教共享的远程教育新格局,使“互联网+”老年教育具体化,大大缓解了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供需矛盾。
搭建平台,适应需要。平台建设是开展“互联网+”老年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学校充分整合辖区优质资源,于2014年建设了“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网站,该网站拥有“山城学堂”“远程课程”“风采闪耀”等一级栏目,集宣传、管理、学习于一体;2015年,又携手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在“渝中学习网”上开辟“老年网上课堂”,推出约1.38万个特色视频资源、40多个精品课程栏目和6700余种电子期刊,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2016年,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号;2018年,开通线上报名系统,实行全面网上报名,开展报名、缴费、远程查看课表等“一站式服务”,化解了线下人工报名的拥挤、焦虑状况,消除了安全隐患。2017年9月,创建为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实验区;2018年10月,获评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2019年,微信公众号新开设“山城学堂”,整合优质学习资源10余万集,“随手”即可学习。
依托信息技术的多位一体平台建设,提升了老年大学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优化服务、扩大宣传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畅通了学校、教师和学员之间的沟通渠道,为改善和优化学校工作提供快捷准确的数据参考,适应了老年大学持续深入发展的时代要求。
丰富课程,注入活力。目前,各地各级老年教育机构普遍存在优质教育稀缺的状况,优秀教师授课的班级、高水平教学活动往往一座难求。山城老年大学依托网络平台,逐年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山城老年大学不仅整合和购买包含电脑知识类、品读经典类、生活休闲类、文化科技类、公民素质类等上万门通识课程资源,还加大对优质课程录制工作的投入,将优质课程录制成视频学习资源,在学校网站、渝中学习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广应用。目前,录制了钢琴、舞蹈、时装、瑜伽、图像处理等课程。将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弥补常规线下课程及教学资源短缺的不足,居民在社区即可参与山城老年大学的直播课程,教育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学员随时随地按需学习,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员,更加彰显了学习的主体性。
学校在网络平台上不仅推出了适兴趣、学知识、育能力的专业性课程,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播党的声音,推出了十九大微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重庆陪都文化和红岩精神、渝中街巷等系列特色课程,引导老年人“树三观、立高品、扬正气”,体现了教育的主导性。
多措并举,务求实效。由于传统观念及生理机能变化所限,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老年人中步履维艰。如何推广“互联网+”老年教育也是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在学员中推广。如,开设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课程,不定期开展网络学习能力提升讲座,还在辖区离退休老干部、社区居民中进行巡回培训。经过努力,老年学员的远程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目前,学校远程教育平台已有2万多老年人实名注册,访问量达百万人次,智能手机课程荣获“重庆市特色社区教育课程”荣誉称号。
学校安排专人负责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运营,使远程老年教育推广工作落到了实处。工作人员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老年学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公众号中发布学校各类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传递给学员,方便他们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学校情况,并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还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转发、宣传学员优秀作品、案例,展示教学成果,激发学员参与的兴趣和动力,使老年群体及时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