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的摄影教学有别于其他学校,笔者认为,只有针对老年人实际,在教学中注重提升他们的四种能力,学员才能感受到摄影的无穷魅力。
坚持学习引导,提高学员审美能力。大部分学员学习摄影知识的最初目的是娱乐、旅游,认为只要能按下快门,就是摄影,对于什么是摄影艺术知之不多。有的即使学了摄影,但拍的照片连自己都“不忍直视”。针对这一现象,每学期第一次课我都安排作品欣赏课,用往期学员的优秀作品和名家作品作为教学图例。通过这些感性认识,让学员从别人的作品中感受到摄影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和渴望。学员张兴碧经过几周的学习,认识到摄影“不仅是能拍下清晰的照片”,它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于是,她经常外出拍照并让我点评,我通过优劣照片对比,告诉她摄影的基本要素和拍摄中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她的拍摄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学员喻刚友经过学习,能够熟练运用构图、影调、色彩、用光等技巧,拍出的照片也向艺术摄影方向发展……学员们的摄影作品从简单的“照相”到艺术创作,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注重实践点拨,提高学员动手能力。如今,数码相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也越来越复杂,这对老年学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的学员已经在老年大学学习摄影多年,可对自己的相机却一无所知,还停留在自动档上拍照片,相机的许多功能从没有使用过。为此,我在课堂上及时填补这一缺陷,引导学员重新认识自己的相机,掌握相机的使用,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巩固,让学员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能巧妙运用到作品创作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加强教学示范,提高学员专业能力。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繁多。根据学员特点和需求,我把摄影分为肖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等类别,给学员讲解各种题材的拍摄手法和技巧以及所需镜头等,如肖像摄影中通常用85mm至135mm的镜头,因为这种镜头透视效果使人的鼻子显得比真实的略小而脸又不至于太平,同时摄影者和被拍摄者有一定的距离,不易让被摄者产生紧张情绪,从而使拍摄顺利进行。给学员讲解拍摄人物肖像时可以通过抢拍和摆拍的方式来表达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告诉学员要善于观察,捕捉最佳时机,注意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如:学员谢正菊的《田中花》就是一个抢拍成功的例子,无论是光影效果还是人物表情都十分自然到位,获得了重庆市摄影群星奖三等奖。同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员在摄影创作中对作品的选题、构思、命名等。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从细微之处做起,让学员在阅读文学名著、诗词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对摄影作品的鉴赏、评论水平。
搭建活动平台,提高学员展示能力。学员在校学习时间短,精力有限,要想在短期内掌握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学校积极为摄影专业班学员搭建了四个展示平台。一是合作平台。如与市政园林管理局联办“市政园林杯摄影展”,参与学员达80余人次,收集作品120余幅,作品先后在宏声文化广场、龙水金都广场等地展出,获得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二是交流平台。根据学员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把摄影专业分成了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在上好第一课堂的同时,经常组织开展第二、三课堂,让学员交流拍摄心得、共同鉴赏作品、互相给作品命名等。经常请国画老师授课,和国画班学员搞联谊活动,提高摄影班学员的审美情趣。学校成立摄影研究学会,为基础较好的学员搭建交流平台。三是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市、区摄影家协会的各种竞赛、影展,为学员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学员在参赛活动中,多次获得市、区级奖,他们的社会价值也得以再现。此外,学校的宣传橱窗、习作园地和《棠城晚晴》校刊,为学员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和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机会,深受师生欢迎。四是服务平台。每期结束都要进行一次摄影展,收集作品100余幅,到社区、广场、街道展出,为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增添新亮点。这些作品中,不少是表现本地题材的。一次,时任区委书记江涛一行来校调研,他和摄影班学员拉起了家常,并对随行人员说:“你们没有的素材他们有,有需要的话可向他们要。”
四个平台的搭建,充分展示了老年学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有所为的夕阳风采。既让他们感受到摄影的无穷魅力,也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在无私奉献中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