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士其
2016 年4 月24 日 至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安徽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巨大关怀亲临安徽视察,发表一系列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年来,我们认真学习、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勤政务实、拼搏进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仅去年全省就收购粮食2674 万吨、促进农民增收超过17亿元,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连续3 年位居全国优秀等次前列。
作为粮食大省,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使命,深入研究谋划,努力走出皖粮高质量发展新路。
走出皖粮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突出能力建设。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严格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积极引导市场化收购,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廉洁”三条底线。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全面深化粮食产销合作。优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布局,提升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功能。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运行水平,推动单一检验服务向技术咨询、标准严治、检验培训等综合服务转变。围绕构建协同高效的“大储备”体系,全面贯彻《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健全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系,优化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建立军民储备规划统筹和需求对接机制,做好国家储备仓库安全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加强应急救灾和防汛抗旱物资管理,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服务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战略物资储备安全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生产安全和储存安全。
走出皖粮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突出市场监测。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稳定粮油供应,强化粮油组织调度,加强与价监机构的衔接,密切监测疫情防控、全国“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粮油市场供需及价格情况,加大保供稳价力度,确保粮油供应形势稳定。妥善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等工作。
走出皖粮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突出政策支撑。健全完善粮食标准体系,创新粮食市场供应机制。全面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支持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粮校对接等直采直购模式,畅通粮食供应“最后一公里”。统筹利用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相关资金,综合运用贴息、奖补等政策,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加工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力度。加大涉粮项目资金保障力度,支持粮食企业上市、发债。大力支持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等涉粮院校发展,积极培育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走出皖粮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突出产业发展和品质提升。健全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积极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构建“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新格局,全面开创安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坚持分类指导,改造提升一批“老字号”,深度开发一批“原字号”,培育壮大一批“新字号”,促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开发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建设优质原粮基地,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和质检体系,增加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产品供给。积极争创“中国好粮油”品牌产品,加快建设“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
走出皖粮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突出深度加工。加快主食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增加专用型品种、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给,引导粮食加工向医药、保健等领域延伸。鼓励粮食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优化提升仓储、加工、物流、质检、科研、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园区。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大对民营和中小粮食企业支持力度,依托农业产业化和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展产业联盟和各类联合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粮油品牌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创建一批全国性知名粮油品牌。
走出皖粮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突出科技创新。支持粮食企业与涉粮院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加强粮食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精深加工、绿色仓储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实施粮食加工转化机械装备产业提升行动,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粮食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深入实施“金储”工程,强化质量追溯和在线监管。推动粮食产业经济与数字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文化科普等新型产业。加快发展粮食循环经济,逐步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粮食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