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伦·威廉蒙 著 罗楚然 杨 健 编译
内容提要:主要基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表演科学中心的近期研究,本文将对音乐表演科学与心理学方面的发展进行概述并对那些支撑高效学习与表演的生理与心理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包括与这些过程具有相互作用的个人、社会与文化等广泛因素。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RCM)从2000年左右开始建立表演科学中心(Centre for Performance Science),该中心与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合作,致力于研究音乐家们怎样表演以及如何帮助演奏者们更好地发挥潜能;同样,也对运动员们在比赛和训练中的行为充满兴趣。中心通过实验室、手术室以及商业运作等多种角度来观察表演;且围绕表演,以表演教育、表演生理学、表演心理学、表演技术和表演经济为理论方法,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音乐家、外科医生、科学家和运动员。如今我们面临着四大挑战,也是正在努力攻克的四个方向。第一,表演家的健康与福祉。中心非常关注如何帮助演奏(唱)家在演奏和练习过程中避免受伤,以及当他们受伤后如何更好地恢复,同时避免产生精神疾病。研究者们尝试了解演奏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背后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二,艺术、健康与福祉。通过中心正在进行的几项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让普通人聚集参与到音乐的产生创造过程,可以显著减少他们的心理焦虑、抑郁,提高幸福感,尤其是对老年人。在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当下,如何通过艺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亟须被探讨的问题。第三,表演捕捉。当演奏家在进行表演时,我们希望知道他的内在生理和心理活动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心率、血压等测量方式以及镜头的动作捕捉和面部表情捕捉进一步观察这些内在变化对演奏过程的影响。第四,体验式学习。演奏家们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学习怎样演奏乐器,怎样在舞台上表演,研究者们希望深入了解体验式学习的机制,并将它有效推广应用到所有学生中去。以上是表演科学中心当前所致力的四个方向,也是本次系列讲座的大致脉络。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精神思想和行为的学科,主要分为发展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科学是通过实证方法得出的知识总称。在科学范畴下涵盖三个元素:观察(observation)、测量方法(measurement)和实验(experimentation)。观察是一种推断,在观察过程中分别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两类对象,彼此互相影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实验具有社交性质。测量方法种类繁多,但是关于意义(meaning)测量的方法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人的思想不可能被简单地量化分析。以智商测试为例,尽管至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仍然在大量地使用智商测验来对儿童的智力进行测量,而且发现儿童们在测验中的得分越来越高,但这并不能够说明人们的智力在这两百多年中有了显著提升,它所体现的只是相比过去我们更会做智商测试题目。
在心理学实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存有诸多困难。第一,难以对实验进行充分有效的控制。在实验中,会有许多因素影响到实验情境,而这些因素之间也会相互干涉影响从而导致最终的实验结果并不准确。第二,实验所面临的现实与道德考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目前的规避措施是建立专业的评审组对即将着手的心理实验进行评估,首先确保实验的现实有效意义,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其次,确保心理实验的参与者绝不会受到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关于这一点,1961年米尔格莱姆(Stanly Milgram)的电击实验就在道义上存有很大争议。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惩罚与学习能力的研究,并充当惩罚者的角色,当学习者回答错误时,惩罚者要对学习者施以电击惩罚,且电压逐级加大到致命的450伏特,以此探讨个体对权威的真实反映。虽然这项心理实验名留史册,但曾经的参与者却因此常年痛苦愧疚。所以在现在的心理实验中,作为实验者,我们需要为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并为此负责。
从历史角度来说,我们在讨论到“卓越”(excellence)时常常是从由普遍-特殊(general specific)和后天-先天(acquired inherent)构成的四个维度观察(图1)。在人类遗传学中,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最先注意到“后天-先天”的区别与联系。作为达尔文“物种起源”论的拥趸,他认为优秀的一类人之所以杰出的原因源自于背后成功的家族,进而提出了“优生学”理论。但他的结论推导是存在问题的。首先,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教育,普通人通过后天教育成长为优秀人才的概率很小;其次,在谱系调查中,高尔顿关注更多的是出身显赫的成功人士,且他的出身和日常所接触到的人都是名门望族,因而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阶级优越和种族偏见。弗朗西斯·高尔顿还曾尝试过一项有趣的技术,通过收集大量暴力罪犯的照片,找寻面貌上的共同特征并将之结合生成普遍的罪犯面貌,以发现潜在的罪犯。当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项技术几乎是毫无根据的。
图1 普遍-特殊和后天-先天构成的象限图
接着,在先天-特殊才能这一象限中,对许多运动员来说身体上的先天优势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从事某项运动;同样,对音乐演奏家来说拥有一双宽大的手可以帮助他们演奏大跨度的曲子,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有趣的是,反观20世纪早期在运动界流行的一种观点,即匀称体型对于所有的运动来说都是最好、最合适的。这导致当时的跳高运动员、跑步运动员、篮球运动员等的身型几乎一样。而在现代的奥运会中这种不合理现象已不复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先天获得的特殊才能并不是运动员、音乐家们成为杰出特殊人才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仅是一个起始点,需要学习的方面仍有很多,距离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和音乐家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次,赞同后天-普遍才能的人们相信创造具有优质条件的学校,让孩子在其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便可以使他们将来胜任一切。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很多国家的政府也正在为给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并让他们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努力着。根据我们所获得的实际证据,仍存在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受鼓舞的年轻音乐家,你是否真的花费时间在课堂学习中?或者你是否真的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某件乐器上?显然,如果你专注于课上所获得的较为全面有用的知识,它们会帮助你成为优秀的音乐演奏家;而仅囿于乐器练习,闭门造车,会把你局限在非常小的天地,很难再进步。更多科学研究表明,通过后天特殊技能的训练,人们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功。那么,得出这一结论的相关证据有哪些呢?
首先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于1993年发现的10,000小时理论(图2)。但它需要在一定前提条件之下才有效,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通过大量长时间的努力练习就可以实现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受到内在催化和环境催化等因素的作用而影响到最终结果。在埃里克森的10,000小时理论中产生了两个新的概念:第一,审慎练习②(deliberate practice)。这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行为,其目标十分明确,旨在提高改善演奏中的某些方面。第二,反馈机制。音乐家在练习过程中应该设置具体克服薄弱的任务目标,并随时监控练习中的演奏状态以便进一步改进。③
尽管这一理论曾经风靡一时,甚至到现在也还具有影响力,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还是存在不足和局限性的:(1)自我汇报的可信度较低。由于实验数据是通过访谈的方式获得,并未进行精确测量,单凭受访者的回忆口述会导致记录的数据和真实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研究对象仅局限在非常成功的案例,且受访人数也比较少,不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性;(3)未对个体差异性进行探索。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有些人只需要短暂的练习就能达到大多数人长期练习的效果,面对个体在练习过程中的催化作用,理论未给予充分的探讨;(4)研究中未保持除变量外的其他条件相同,比如环境。以上这些因素使得埃里克森得出的曲线图并非如他所展示的那般“完美”。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大量的练习也需要足够的休息来恢复,并且高强度的练习也非常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比如在钢琴家中常见的腱鞘炎。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怎样让专业音乐家们学会更有效的练习方式,保持好的身心状态,以避免受伤,并不断地突破瓶颈,使得音乐家的职业生涯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在高水平的状态。在全球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图2 埃里克森10,000小时理论曲线图
现在我们较为全面地理解了埃里克森的10,000小时理论,如果我们想深入理解“卓越”,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在埃里克森之后,又出现了另外一套理论,对前一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作了补充,即加涅(Françoys Gagné)的DMGT分化模型(Differentiated Model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图3),关于天资(giftedness)发展成才能(talent)的催化途径方式。天资与才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天资,是指个体在其同龄人口中排名前10%,凭借天然的潜能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能力范围内获得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成就。而才能,则是在特定领域进行某种类型的系统培训之后表现出的卓越表现(或卓越技能)。在DMGT模型中,个人内在和环境影响以及一小部分的机遇可以实现天资到才能的转化。
图3 加涅DMGT分化模型图
从音乐领域来看待这个模型,成长为一个优秀音乐家所需要拥有的天资包括智力、创造力、社会情感与感知运动等,而经过系统开发技巧培养出的音乐才能主要包括表演、即兴、作曲、编排、分析、评鉴、指挥与音乐教学等。从具有音乐天资到获得音乐才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学习与练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会有来自个人内在、外在环境以及机遇的因素对最终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个人内在因素有:动机、意志力、自我管理、个性和生理条件;外在环境因素有:出身背景、早期音乐经验、外人影响和支持(父母、老师、同龄人等)、供应补给和事件发生(偶遇、获奖、意外事件等),而机遇充满了不确定性,且影响范围也比较广泛。以莫扎特为简单例子:莫扎特是为大家公认的天才音乐家,但如果他没有出生在古典主义音乐盛行的时代,人们热爱音乐并愿意为之付费的大环境,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还有父亲带他到欧洲四处巡演所积累下来的各种音乐经验,那么莫扎特也不会成为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莫扎特。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DMGT模型是一个实践起来比较困难的模型架构。首先,实验周期非常漫长,毕竟成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次,现有的测量技术尚不足以对儿童的天资——例如智力、创造力之类——作出较为准确详细的评价。所以,在天资发展成才能的监测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阻力。与第一个模型相比,DMGT模型是进步的,它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将“后天-先天”和“普遍-特殊”构成了相互作用的循环体而不是简单割裂的四个部分。
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对成才过程产生影响的几个内在因素作了不少相关研究。这里,我想着重讲解动机的反馈机制(图4)。它是演奏技巧所需开发的一部分,也是开发其他演奏技巧的内在驱动力。首先,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相比外在动机更加稳定、有意向性。在我们对幼儿学习乐器过程的观察中发现,当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相互平衡时,他们的学习效果反馈趋于最佳状态。因此,对于年轻的音乐家来说,如何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动机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个体的成熟与发展,两种动机间的平衡会逐渐转为稳定的内在动机。在这幅图表中还涉及了另一个心理学理论——成就归因(achievement attribution)。这一理论的观点是:你可以控制你的成功。在进行成就归因时,我更推荐你们去进行内部、稳定和有意识的归因。例如,当你拿到一首新的练习作品时,你暗下决心:“我可以做得很好,我要去努力地学习并完成它。”相反,将成败归于外部、非稳定性且无意识不可控因素的人,反应就会比较消极:“我不确定我是否可以做到,无论我多么努力练习,总会有人不满。”而这些想法并不利于音乐家们的演奏发挥。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即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它与自尊(self-esteem)不同。自尊是指个体如何看待和感觉自己,而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图4 动机的反馈机制⑤
在我们对儿童音乐学习过程的研究⑥中发现,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会产生高效的练习,达到优秀的音乐性,从而产生良性的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反之,拥有低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即使再多的练习,最终呈现的学习效果远不如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拥有高效能感的学生,尽管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仍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品质。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者班杜拉(Albert Bandura)曾非常谨慎地谈及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直接经验。这种经验是来自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况下所学习到的,而非对个人能力的自我欺骗;并且,真实的成功经验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促使他(她)不断去做得更好,反之亦然。
图5 音乐家的培养模块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基于对欧洲大多数音乐学院的现状观察,我和我的团队最近正在做的一些项目和研究。需要肯定的是,音乐学院在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演奏技巧以及合奏与表演展现能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我们发现音乐学院的学生们缺乏对方法论的系统学习,他们只知道努力练习,虽然这没有错,却并不能说明这是达到目的的绝佳方案。因此,下个学期我将在RCM面向本科生专门开设一门小班课程,手把手教授学生们怎样去练习,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关于职业技能与规划部分,我认为绝大多数的音乐院校并没有做过任何相关工作,所以在这方面大多数音乐院校也是有所欠缺的。音乐家们或许属于一个乐团,或许是自由职业者,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接触,与人打交道,都需要融入团队,需要自己写简历,需要自己参加试演,需要独自面见制作人和导演等等。所以到2020年,RCM将建立一个职业中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我们会教授他们写作个人简历,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进入录音棚录音,适应录音棚的环境和工作方式。我们还会请来资深的经理人、制作人和乐团团长谈谈他们在面试中所希望从应试者身上得到的信息以及他们所期待的人才是怎样的。接着是生活方面,我这里所涉及的是与表演相关的生活。尽管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承担全部责任。但我们还需要意识到,音乐家是一个高压职业,他们面临着来自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所以我和我的团队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们为成为音乐家做足准备,帮助音乐家减压放松以更好地实现在音乐上的成功。我认为让音乐家拥有持久健康的职业生涯是我们需要肩负的责任。运动员们每次克服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一项挑战,都会变得更高更快更强;同样,对于音乐家来说,在舞台上与生活中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而这些并不是通过单纯的练习就可以解决,而需要更多物理、生理与心理上的科学技术介入。近年来,关于音乐家身体健康方面的讨论逐渐变得开放,但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探讨仍需加强。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本文根据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表演科学中心主任阿伦·威廉蒙(Aaron Williamon)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设“表演科学与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的讲座内容整理编译而成,经过讲座者本人授权。
②中文翻译参照约翰·林克编撰,杨健、周全译:《剑桥音乐表演理解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③Ericsson et al.(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④Françoys Gagné,Transforming gifts into talents:the DMGT as a developmental theory,High Ability Studies,Vol.15,No.12,Routledge,2004,pp.119-147.
⑤Chaffin&Lemieux,“General perspective on achieving musical excellence”,in A Williamon(ed.),Musical Excelle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p.19-39.
⑥Mc Pherson&Williamon,“Giftedness and talent”,in McPherson(ed.),The Child as Musi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p.34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