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邱胜
贵州按照全员培训、规定培训、精准培训、建档培训、持续培训的要求,通过“志智双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就业保障。
恒大集团援建的毕节市七星关区蔬菜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务工。(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刚搬来的时候,担心打工没人要。”从贵阳市开阳县冯三镇四坪村搬迁到开阳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赵云均,右手有轻度残疾,妻子重病在身,十分担心就业问题。
安置小区的就业与培训体系打消了他的疑虑。“政府安排我学缝纫,培训了一个多月时间,考试合格就上了岗。”赵云均说,按计件收入,他和妻子两人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钱,基本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疫情发生以来,贵州按照全员培训、规定培训、精准培训、建档培训、持续培训的要求,围绕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产业革命“八要素”、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等全面推进农民全员培训,通过“志智双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就业保障。
3月初,位于普定鑫旺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安淇尔服装有限公司正式复工复产。
公司建在搬迁点,为搬迁群众及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拓宽搬迁群众的务工渠道,这是贵州促进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的创新举措。
走进复工复产的安淇尔服装厂,40余台缝纫机正忙碌作业。“目前,在安淇尔服装厂的上岗工人已有40余名,大部分都是来自玉秀和鑫旺两个易地搬迁点的居民,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基本保持在2100元左右,还提供食宿。”服装厂负责人杨亚飞说。
学技能、提素质、畅渠道……贵州依托各类扶贫车间、农业合作社等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千亿级重点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10大工程用工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和以工代训,使得农民就业能力稳步增强,技能脱贫取得成效。
遵义市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带动就业;
安顺市推行“技能培训+技能比赛”,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链接;
黔东南州深入开展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培训,通过建立乡规民约、立誓碑等方式,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效果显著;
黔西南州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员队伍建设,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力破解易地移民搬迁后居家就近就业难题。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和企业用工需求,贵州共开展各类农民全员技能培训48596人次。
疫情期间,贵州科研工作者依然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把技艺传承在小康路上。
3月下旬,贵州各地科技特派员下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广大农民积极抢春耕、学技术,好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适当轻剪,李树萌芽力强。”“分枝量多、修剪不宜过重……”
贵州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的李子种植基地里,种植技术专家现场示范李树修枝。
大洪村党支部书记周恒恒介绍:“专家不仅对李树树形如何选择、拉枝角度如何确定、枝条取舍如何保留等技术要领进行细致讲解,还现场解答了村民提出的疑问,让村民们学到很多。”
春耕备耕时节,黔西南州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科技先遣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贵州大学专家团队奔走在田间地头,在茶、食用菌、蔬菜、辣椒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上重点发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贵州省农科院专家下到基层,一面讲知识,一面做示范,甘愿做精准扶贫的“传经者”、问需开方的“把脉人”……
连日来,高校、科研院所等农技专家下到基层做培训,助力农村产业革命跨越式发展。
在现场,专家向参训群众讲解育苗、栽种、剪枝等技术要点,让新知识真正服务于自身的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贵州“土专家”“田秀才”也发挥着作用,他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户干、带着农民赚,甘愿做农民技术服务的贴心人。
2月17日,大方县开展线上培训、居家就业扶贫计划,让当地劳动者通过互联网获得就业技能,实现居家就业。
在此次就业扶贫计划中,69名劳动者参与了首期技能在线培训班。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占33人,残疾人占15人。
这是贵州开展线上就业培训的生动案例。
疫情发生后,各类线下农民培训工作暂停,贵州依托农民视频点播系统等线上平台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视频。培训内容涉及“四场硬仗”“五步工作法”“八要素”等。
遵义市以贫困劳动力、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等群体为重点,开展线上网络创业培训;
毕节市人社局在微信公众号中新增职业技能培训预约功能,当天就有148人在线上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预约登记;
水城县按照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农民远程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助力春耕生产……
春节期间,水城县木果乡双河村村民周训军宅在家里没闲着。
“这个平台太好了!让我不出家门都可以学农业技术。”周训军指着手机上黔农在线公众号推送的《果树生产技术要点系列知识之一:果园春建春管工作建议》高兴地说。
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许碧说,全省各地将组织线上培训机构根据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及时推出更多培训课程。同时,将合格的线上培训机构纳入各地补贴性培训机构目录,进一步调动线上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获得感
技能培训让创业更有底气
(威宁自治县五里岗阳光馨区安置点搬迁群众 刘高敏)
我的老家在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年丰村,那里环境恶劣,全家人只能靠种点粮食来维持生计。
2015年底,石门乡政府开始动员村里的老百姓搬出大山。我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于是搬迁到威宁自治县五里岗阳光馨区安置点。
搬到县城后,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提供去工厂就业机会,一方面鼓励创业致富。我想自己开家包子店,政府有关部门知道我的想法后,为我协调了一间大一点的门面,还专门为我提供了专业的饮食培训,这让我创业更有了底气。
现在,我的包子店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家里还买了一辆新车。今后,我想把店的规模做大,吸纳更多搬迁群众参与进来,并由自己免费提供技术,让大家一起通过勤劳的双手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