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志飞
本,即本色;真,即真实。所谓本真写作,就是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发掘灵感,以本色的生命语言书写出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如何让高考生摆脱高考作文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等“保守主义”与“形式主义”特征,写出真我本色,是历年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与实践的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将从审题、生活、兴趣这三个角度来谈如何实施本真写作教学。
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高考给人留下“有固定模板”“有套路可循”的固有印象,不少师生对于高考作文的观念都是“不求高分,但求稳妥”。究其原因,并非高中生不愿在高考作文中展示真我,而是不敢展示真我——万一我的作文格式与内容不符合高考作文要求,岂不是白费力气,甚至成为人生遗憾。故此,如何让高中生在高考写作中回归本真,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研究方向。
一、审题——回归本真的前提
且不谈是否回归本真,作文一旦偏题,几乎是对高考生的致命一击。审题在高考作文中显得尤为关键,决定着写作方向、写作思路以及写作内容。审题正确,则心中有底气,也就敢于书写本真。高考作文审题可分五步走:概括关键词、验证关键词的准确性、总结材料观点、确定“我的”观点、把握命题要求。
以202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试题为例。首先是找出或者概括关键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喜爱的人和事、塑造;其次是检验关键词的准确性:发现在以上关键词的基础上,还需考量到时代因素——互联网,这是必须把握的一个隐含因素;接着总结材料观点:智能互联网时代强化了人们所喜爱之物对人们的塑造;然后确定“我的观点”:由于此篇作文在真实写作情境、写作任务以及价值观上的限制性较强,故而相对容易立意: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怎样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又怎样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种环绕”如何紧密?又如何可感?“这种环绕”“这种塑造”怎样塑造人未来的样子?又会把人塑造成什么样子……最后是把握命题要求: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八百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在审题正确的基础上,以上要求并不难把握,但“文体自选”这一条几乎每次高考作文都会出现的开放性要求往往被高考生解读为:写议论文。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得最多的就是议论文,学生写得最多的也是议论文,相较于其它文体,议论文被认为是最保险、最有套路可循的文体。事实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这一要求恰恰是在给予高中生展现本我的机会。
由此可见,让高考作文回归本真仍是在为高考本身服务,且具有极强的动机性。在高考作文中回归本真并不意味着跳脱原题题意,仍需通过正确审题给予敢于在写作中回归本真的勇气。高考作文题在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同时开放性也较强,不可只看到其限制性,而忽略其开放性。
二、生活——回归本真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歇。”生活是书写本真作文的素材基础,也是灵感来源。如何在单调的学习环境中增添生活情调,鼓励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的品质,同样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问题。
(一)鼓励学生感受生活
即使时间紧迫,高中生仍有感受生活的空间,真正的生活是抛却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带着学习目的的生活。高中生本就有较大的精神压力,他们需要生活的一点甜。
例如,教师提前走进教室,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与学生分享一下日常生活——向学生推荐食堂中好吃的饭菜、今天刷到的颇有趣味的朋友圈、最近看到的引人深思的新闻……教师甚至可以将自己最近观察与经历到的或有趣或美好事情放置进PPT最前端——疫情期间盛放的春花、在家研发的新美食等,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可爱的尝试。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两分钟,却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或许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也能变得热爱生活。
(二)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教室并不意味着走出课堂,课堂以外更为广阔的天地或许更能激发出学生的本真创作灵感。
例如,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学生们正犯着春困,一个个昏昏欲睡。所谓春日好读书,是在春天里读书,教室里哪有真正的桃花盛开、柳絮纷飞呢?教师于是带领学生来到校园荷塘,来到绿荫小径,来到桃花林,看近处桃花,观远方山峦,来一场环校园一周春日游。游毕,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背古诗词,先来一首《将进酒》激发昂扬情绪,再来一首杜甫的《绝句》应景……既醒了精神,又背了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温度、生活的灵动,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堂亦有生活趣味
高中生的生活時间有限,依托丰富情境的创设,实现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趣味。
以《故都的秋》一课为例。在讲到课文中描述北平的秋天景色时,教师展示相关的图片,从视觉层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秋是何种情态。除了文中的秋,教师展示别处的秋,例如《航拍中国》中婺源的秋十分动人,是温暖祥和的秋。另外,教师还可将话题延伸到“我的故乡”,请学生以“故乡的……”为主题自由说一段话,如“故乡的木板桥”“故乡的腊肉”“故乡的春”等等,此环节完毕,学生或许可以理解《故都的秋》并不单纯写秋,还有另外的情感抒发,因为学生在讲述自己的故乡时,也需要一定的情感基础。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这一点是相同的,生活予人灵感,也让人产生共鸣,心意相通。生活无处不在,课堂上、校园里乃至脑海中都有生活的影子,重要的是能够发现生活的美好之所在,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写作素材与创作灵感。
三、兴趣——回归本真的增加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之所在,则易出真知灼见,真知灼见便难能可贵。智能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人们所喜爱的事物对人们的塑造作用更加明显。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关于作文文体的教学,不应该仅将议论文作为写作教学的重点。有的学生擅长写议论文,但有的学生则对抒情文、叙事文、散文以及说明文等感兴趣。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各个种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都传授给学生,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采用自己感兴趣的文体进行创作。布置生活化习作作业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另一手段,寒假和暑假的假期时间相对较长,教师布置开放性选择作业,可参考以下方式:为学生推荐二十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学生任选五部写观后感;完整地观看一季优秀纪录片,例如《航拍中国》第一季,每一集观看后都需要写一篇观看笔记,内容自选;以自己的名字命制一个书本或者电子文集,里面可以有各种文体的创作,需至少十篇,字数不限,具体形式不限。以上作业学生任选一个完成,而后提交于软件钉钉内,无需返校后交实物。
由是,开放多样化文体写作教学,利用互联网布置开放性作业,在具有时代特色的同时调动学生完成“不一样的写作任务”的积极性。愈有兴趣,则愈研究,研究愈深刻,则愈有真知灼见。
总而言之,如何促使高中生在高考作文中回归本真,可从审题、生活以及兴趣这三个角度入手。需要注意的是,回归本真作文仍为高考服务,是发挥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而非抛却高考作文的限制性。在高考作文中回归本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即使改革路途中有诸多不顺,但终归是不可逆之发展方向。
【本文系2020年度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考作文本真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H202009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