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学科素养更是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不僅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更体现了国家对于历史课程育人的理念。因此,重视和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在新时代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本文通过对历史课程下的学科素养进行探究,分析其课程结构,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促进历史课程目标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关键词:历史 学科素养 课程结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51
新课标的提出是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今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注重全面发展,而其中培育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创新能力成为更加重要的目标。学科素养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其中就包含了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人才价值理念培养的重要土壤。历史课程不仅承载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课程。
一、历史课程标准下学科素养课程结构分析
1.历史课程渗透学科素养内涵
历史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具备一定历史特征,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理念。历史学科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解释客观历史事实的唯物史观念、分析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时空观念、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和还原历史的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方式的历史解释以及学习历史的高度认同感的结果情怀。这五个方面是渗透在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中,即所谓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用辩证法的态度看待历史,这样才能够客观地、科学地了解和历史,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学会运用联系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遇到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要通过运用史料来证实解决问题,从而用历史来解释和揭示问题。最后,学习历史的价值和作用还在于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质量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是通过量化的标准来体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这一划分标准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科学划分,还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时要有具体的参考标准,要具有联系性和递进性,让学生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的水平。教学质量的不同标准既体现了人本思想,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3.根据学科核心素养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以往历史学科在阶段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而在新课程改革后,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对的历史课程结构也提出一些改革,课程改为必修、选修和可以选择的必修三个种类。随之,历史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也发生变化,课程分为不同层级和呈现方式,各个层级的难易度也有所不同。必修课程强调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历史内容和所有学生都需要通过学习培养起一定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后是可选择性的必修课程,进一步进行过渡,将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之后的选修课程则是更强调历史的专业性。
二、历史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陈旧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虽然我国历史教育已经得到了改革创新发展。但是,由于部分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导致其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陈旧,仍然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缺乏兴趣与热情,同时在面对历史问题时也表现得很茫然。而课程标准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深刻的认识、了解历史,对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文、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情况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而能够帮助学生用历史语言去解读历史现象与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教师的思维与观念陈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而严重的忽略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的有序开展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历史实践教学中,虽然通过说教式与灌输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有导致教师往往在实践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制约着其未来的发展与成长。此外,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会逐步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丧失兴趣,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仅不利于高校课堂的构建,而且还会影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教学评价片面、单一
应试教育思维影响下,考评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考核方式不仅会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创新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同时还会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致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自身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同时,教学评价片面、单一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还会制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在历史教育中的渗透。
三、历史课程标准下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实现培养学生树立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和任务,首先必须要改变思想观念。很多历史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认知不够深,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和单一,很难适应现阶段的改革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理念转变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理念,并将历史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心中,进而转变为培养学生树立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还要系统的对学科核心素养有前面的认识和理解,将其内涵和要求深深地融入教学内容中。
2.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核心素养这个理念比较的抽象,其内涵也并不是那么具体,所以在落实上成为很多教师教学的难题。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教学设计开始,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围绕核心素养,从其内涵出发,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式的运用等环节开始,就要有效地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体现在其中。教师通过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来完成对课程的有效把握,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就完成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其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的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多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考察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目标来说,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科学也并不合理。因此,急需构建一套专门适用于核心素养考察的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应该突出核心素养现阶段的培养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发展情况,要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要会运用历史知识,进而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深入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其内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具体细化评价标准将更好地指导教师開展对核心素养的评价,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他们对刻板教学的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都要以学科素养培养为核心,将其内涵内化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高度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以及适应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卫华《普通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对接探析》,《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6期。
[2] 林崇德、刘霞、郝文武、胡金木《努力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访林崇德先生》,《当代教师教育》2017年第9期。
[3] 李军《〈普通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