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夫天命?达观一生

2020-06-01 14:58冯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天命陶渊明同学

冯健

《归去来兮辞》一文,诗句优美而富于想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怡然自得的表情展现在学生的脸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学生面色沉静,陶醉其中。“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田园风光触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诗篇卒章显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我问道:“诗的最后一节,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乐夫天命。”

“乐夫天命”,我把这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继续发问到:“谁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四个字的含义?”

同学们都低下头,看着课本思索。班里一个高个儿男生站起来说:“乐夫天命就是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

此言一出,我就听到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又一位学生站起说:“老师乐天安命多消极啊,这难道就是陶渊明要告诉我们的吗?我们不是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爱拼才会赢吗。”我微笑着扫了一眼台下,大家的小脸上都充斥着满满的疑惑,看来有这样疑问的人还不在少数呢!

刚才的那高个儿男生的回答来自课下注释。对这个标准答案,大家显然是不满意的。

“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挺好。陶渊明先生的‘乐天安命是消极避世吗?”我再次发问。

虽然作者用了4段文字描写田园风光和生活,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但是对还未涉世的学生来说,体会“乐天安命”这四个所透露出来的大智慧还是相当困难的。

我再次启发道,“解读诗歌,要知人论世。请大家简述,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

学生交流展示搜集的资料,成果一、关于作者

陶渊明,出生于365年,卒于约427年,是东晋人,又名潜,字元亮,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年轻时便有“大济苍生”的志向。陶渊明从29岁开始做官,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在他担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在位80多天,便挂印回家。从此过上“躬耕自资”的生活,63岁时于贫病交迫中辞世。

搜集资料成果二、关于东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的时期。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皇族后裔建立起来的小朝廷,在其统治的末期吏治腐朽。世祖大家把持者政权,内乱频繁。

我于是抓紧追问道:“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大家再来谈谈读罢《归去来兮辞》的感受,除了归家的喜悦,你还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

“淡淡的忧伤”“无奈”“不得志”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猜测。

我说道:“是啊,大家把握得很准。读罢《归去来兮辞》,我们即读到了归家的喜悦和田园风光的秀美,也读出了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隐藏的忧愁和无奈。”

学生:“陶渊明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有‘行天下之大道‘兼济天下的追求。‘性本爱丘山的他,不是一个不关时事,于山水间游乐的隐士。”

我说道:“同学们我要祝贺你们,你们成功地探索了结合时代特点、人物的性格来理解文章主旨的好方法。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一学生受到启发说: “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话语中有着志不足以向外人道的激愤之情。

我微笑着说道:“很好,我们现在越来越接近真相。”

我继续追问:“大家知道‘乐夫天命这句话的出处吗?”

我板书:“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是哲学著作《易经》里的句子。

我看了一下教室里的学生,有的在小声地默念着,有的已经按捺不住和周围的同学小声讨论起来。我说:“大家想想如何理解这句话。”

为了便于大家讨论,我说:“咱们先来读读,加上节奏吧。”

一位女生自告奋勇:“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大家开始借助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的猜测这句话的意思。

有的学生说:“规律,要合乎规律,就可以无忧无虑。”

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方法论,告诉我们怎样做,就会‘不过。至于什么方法,我们还在讨论。”

有的学生说:“旁行,不流不好理解。”

我说,请一位同学整理总结一下吧。

“天地代表了自然界,一个人做事合于自然,把自然界的法则运用到为人处世中,便可以‘道济天下,不会犯错误了。”

又一学生补充“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可能面对自己的一些得失,一些挫折,就会比较淡然了吧。只要往正确的方向努力,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继续说:“大家说得真好。‘乐天知命是中国文化对于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天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规律在变化,人也一样,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达观的对待发生的一切,便能随遇而安,‘乐天知命。”

我看到大家沉默不语,沉思期间,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我接着启发到“结合自己的人生经歷或者感悟,谈谈 ‘乐天安命的意义吧。”

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的‘乐天安命是去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了自己的情操。他深知此时的政治需求与自己的理想相违,而此时最好的选择是退回田园,这算是‘乐天,他不退缩不是消极,而是等待时机,以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是‘安命”。这位女生说完,班里有几位同学发出啧啧的感叹声。我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她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挺深刻。

就在这时一位男生慢慢站起来:“我们读过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样看来,并不美好。而且作为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我觉得他选择归隐,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他的努力,哪怕是微弱的,也是那个黑暗时期的一束光。他的使命和价值,是等待贤君,以期有所建树。我觉得这是他追求的‘乐天安命,他的政治理想才更有广度。”这位同学的回答,他对“乐天安命”的具体表现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进行到这里,我说:“很好。‘乐天安命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不是具体的方法。”

大家又打开话匣子,有的同学说,可以韬光养晦,等到何时的时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忧,就是“乐天安命”。有同学认为“乐天安命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有挫折,用坦然的心境去接受,笑对生活”。还有同学认为“清楚自己的价值,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坚持住,在这个过程中,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就是‘乐天安命”。每一句简单的体悟,都得到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我又补充到:“既然有同学提到《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对自己田园生活的描述,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归去来兮辞》的田园之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我说道:“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我们大胆的揣度,这是陶渊明的‘心中之景。”(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

学生小组活动总结收获:

陶渊明借心中之景,用他的处世态智慧启示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坦然的心境,默默地耕耘,接近自己的理想,为世人创造一片“桃花源”。

猜你喜欢
天命陶渊明同学
你好,陶渊明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天命夫人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