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蹲踞式跳远踏跳与腾空技术教学四妙招

2020-06-01 08:07苏丽娟
体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技术

苏丽娟

摘  要:踏跳与腾空是跳远技术的关键环节,涉及踏准、力度、高度、并腿等多项技术要求,一直是小学体育课和田径项目的教学难点。该文从涂染加宽踏跳板、色彩对比促踏准,配挂铃铛助跳板、音量大小提力度,设置排球摸高器、腾空触球增高度,摆放皮筋横杆线、并腿过线控角度四个方面,介绍了优化蹲踞式跳远踏跳与腾空技术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蹲踞式跳远;踏跳;腾空;技术;妙招

蹲踞式跳远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部分组成,其中,踏跳与腾空是跳远技术的关键环节,涉及踏准、力度、高度、并腿等多项技术要求,一直是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其技术要领,许多教师尝试并运用了多种方法,但是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反复研究与实践,摸索出了四个优化踏跳与腾空技术的妙招。

一、涂染加宽踏跳板,色彩对比促踏准

在蹲踞式跳远的练习中,最经常出现的“致命点”是踏跳不准确,这个现象在比赛中尤为“可怕”,特别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因踏跳的不准确而影响比赛成绩,甚至还因犯规而没有成绩。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加强改进蹲踞式跳远踏跳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学生在跳远中的助跑距离一般为20~30米,塑胶跑道上的踏跳板实际上是一条宽20厘米的白色塑胶线段。学生每次助跑准备时,站在距离20米远的地方观看踏跳板,踏跳板的水平面与两眼视线的折射角度在20米距离中变成一条很窄的小线段,在视觉感官上就稍有欠缺,不好把握。显然,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练习很难准确踏跳上板,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影响最后踏跳的准确度。踏跳教学中一般采用步点丈量法进行踏跳训练,由于小学生属于初学者,经验不足,很难稳定步伐,往往踏跳不准确。为此,笔者发现在塑胶跑道场地中,将踏跳板向助跑方向加宽至30~50厘米,涂染上与塑胶跑道色彩差异大或饱和度较高的颜色,经过加宽、涂染后的踏跳板视觉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快速助跑中能较好地保持踏跳状态。如果是其他场地,同理可将踏跳板的宽度加大,再选择与跳远跑道差异较大的颜色涂染后安装即可。完成踏跳板的优化后,先让学生反复练习短距离助跑踏跳,要求学生踏跳要上板且不超过踏跳板,最后再让学生全程助跑踏跳。学生的踏跳信心倍增,教学效果明显,踏跳的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

二、配挂铃铛助跳板,音量大小提力度

蹲踞式跳远中踏跳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助跑速度,获得尽可能大的力量,以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向空中腾起。该动作分为踏跳脚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这些专业术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基本是很难听懂的,即使听懂了也很难理解并掌握。一般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强调的是力度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踏跳成功的先决条件。然后,通过助跳板这一辅助教材进行踏跳的练习,学生的踏跳动作也能在这一练习中得到初步的提高。针对这一练习,学生对于踏跳的力度倒是不难理解,但自己每一跳力度的大小却很难快速感受到。对此,笔者在借用助跳板辅助练习中,在板的踏跳面下方贴了一条穿满铃铛的绳线,只要踏跳震动助跳板即会发出响亮的铃铛声,根据每一次踩踏力度的大小,铃声音量也随之变化,力度越大则铃声越响亮。这样一来,每一次的踏跳,学生就会根据助跳板发出的铃声大小,立刻感受到自己每一次踏跳的力度,并且通过铃声的对比,甚至感受到与同学(或队友)相互间踏跳力度的差距。在配上铃铛的助跳板辅助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相互对比相互促进,又能结合铃声大小,不断地分析与自我总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排球摸高器,腾空触球增高度

蹲踞式跳远踏跳后的腾空动作,因腾空后不同的腾空角度而有所差异。踏跳后产生的身体向前的旋转力,与踏跳脚踏跳制动力大小有密切关系,腾空的角度与高度非常重要。因此,有效应用辅助器材,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动为静、变快为慢、由浅入深地展示教学重点与难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常规的蹲踞式跳远教学中,教师虽然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做了具体的讲解,但由于动作具有连贯性,每次示范都是在瞬间连贯完成,不利于学生对各环节动作技术的观察和模仿,更不利于动作技术快速的形成表象,这时候利用辅助器材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促进动作技术的掌握。基于这一思路,笔者在课后应用了跳高架和小排球制作了辅助器材——“摸高器”。具体的制作与练习方法如下:首先准备一副跳高架,横放好跳高杆后加固绑定两端,确保不掉落,然后准备3个小排球(重量约为80克)悬挂于横杆上体现不同高度,这时,“摸高器”也就制作完成了(图1)。练习时,先让学生反复进行3~5步助跑踏跳后挺胸摆臂触球,触及高度越高说明腾空高度越理想。根据学生的腾空高度与适宜的角度,教师应注意观察,及時调整助跳板与“摸高器”的最佳距离,“摸高器”的高度也要根据学生的身高和弹跳能力及时调整到学生踏跳腾空后的最佳位置上(图2)。总之,腾空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的某些实际情况,利用辅助器材对动作技术进行分解练习,并将动作技术的抽象理解化为形象感观,增强了趣味性,又突破了重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腾空阶段的教学效果。

四、摆放皮筋横杆线,并腿过线控角度

踏跳结束后立即进入腾空阶段,学生要保持踏跳结束时的跨步姿势向前向上腾起。上体保持正直,摆动腿的大腿继续高抬,两臂向前摆动,踏跳腿开始向前上方提举,逐步与摆动腿靠拢,在空中形成蹲踞的姿势。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往往会见到学生在练习时对踏跳后踏跳腿屈膝提举向摆动腿靠拢,在空中成蹲踞姿势(并腿)这一动作较难理解掌握。学生在学练该动作时,或是摆动腿和踏跳腿提举得不够高,或是上体没有前屈。如果学生在练习该动作的过程中,教师仅采用语言提示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因为整个跳远的过程从跳起到落地的时间极短,他们往往在听到教师的提示信号后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已经落地了。笔者在并腿的辅助练习时,充分应用跳高架,将杆换成橡皮筋,皮筋与地面的具体高度根据学生的身高与跳远能力做调整,要求学生踏跳助跳板腾空后,两腿均要越过皮筋高度的并腿练习(图3)。此辅助练习是应用“条件反射”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运动的“技能迁移”,根据条件反射泛化原理,相似刺激物可引起相同的反应。练习前,要求学生跳过皮筋时成蹲踞姿势。当学生看到皮筋高度,心理上就已经明白了并腿动作必须在踏跳后越过皮筋前完成。在这种限制条件下,学生练习腾空后的蹲踞姿势,就容易了许多。跳远毕竟是以跳得远为目的,所以皮筋的高度和远度也要根据学生的跳跃能力及时调整,当学生形成动力定型之后就可以撤掉皮筋,收效特别显著。

猜你喜欢
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