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2020-06-01 08:02姜丽丽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水浒传诸葛亮传统

姜丽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几千年以前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后来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和模糊化,许多人对中华民族的“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却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情有独钟,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任何外来文化都只是对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丰富和补充,我们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现和各位同人交流。

一、注重挖掘现行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我在讲课时,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苏州园林》《故宫》使学生鉴赏到华夏文明的细腻典雅;《沁园春·雪》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吆喝》《春酒》《端午的鸭蛋》等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了解《水调歌头》《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逸事,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切实领会这些经典美文中凝结的文化精髓。

二、以文言文为依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弘扬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元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依靠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体悟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出师表》为例,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及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爱国之情,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出师表》时,我先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诸葛亮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了解他写《出师表》的目的。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诸葛亮出身、忧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并让学生结合这些句子和时代背景设想:如果你是诸葛亮,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对恩人的知遇之恩应如何报答?如果你是刘备或者刘禅,看到诸葛亮的行为你会有何感想?这样学生就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到诸葛亮行为和思想的伟大,明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都是在回报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也深刻地理解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话,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中的忠贞和爱国思想,也明白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

三、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和引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中学生,面对太多的诱惑和挑战,离许多用方块字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正越来越远。我国的四大名著,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我就在课堂上经常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四大名著,把它当成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讲《香菱学诗》时,学生了解了作者刻画的香菱这个人物非常细腻。《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个形象生动传神,如“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的宝钗,我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原著,以便学生了解其他人物形象。此外,在讲《陈涉世家》人物蕴含的反抗精神时,我专门引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指出孙悟空不仅仅只会降妖除魔,还有很强的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课外拓展,从经典名著中品味其文化意蕴

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智取生辰纲》为例,此文讲的是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是英雄和英雄之间的较量,智者和智者之间的博弈。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我们又确定了课外“走进水浒”的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例如:《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等。然后分小組研究讨论。学生有的认真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又比如《三国演义》是学生熟知并十分喜欢的电视剧,剧中那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明争暗斗的唇舌交锋,刀光剑影的打斗场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古典小说《三顾茅庐》时,我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和《三顾茅庐》有关的故事情节和歇后语,也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情节。上课时,我让学生自己交流讲述。学生讲出了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败走华容道等故事。不仅如此,学生还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如果当初诸葛亮扶持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结局又会是怎样;如果“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对刘禅取而代之,历史会不会被改写。让学生再次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和“孝”。再比如在历史剧《屈原》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导自演和反复朗诵的方式,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忠”的内涵。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大大提高了传统文化的素养。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如是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沐浴新课改的春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水浒传诸葛亮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