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横跨河南长垣与山东东明间的长东黄河铁路大桥迎来了少见的“接骨手术”———更换高强螺栓。施工人员在距离黄河河面上方32米的钢桁梁上移动,就像在云端行走。在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施工现场,我们看到了2对父子兵。
铁路父子兵携手上阵
4月25日,横跨河南长垣与山东东明间的长东黄河大桥迎来了极其少见的“接骨手术”———为该桥更换高强螺栓。施工人员在距离黄河河面上方32米的钢桁梁上作业,场面惊险。在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施工现场,我们看到了2对父子兵。一对是52岁的张新超与32岁的张恒斌。张新超入路2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大桥上,对上下行3.2公里线路,8662根木桥枕、17324颗钩螺栓、34648套扣件螺栓设备,都了如指掌。另一对是52岁的李少洲与29岁的李腾飞。两名同龄的铁路人,把兒子拉进铁路,守护大桥,为的就是想把多年积累的养桥经验传授给了儿子,为的就是子承父业,在建设铁路的道路上继续贡献力量,履行使命。铁路的发展需要生力军,年轻人是铁路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这次“接骨手术”大多是年轻人动手完成的,看着脸上笑成了一朵花的张新超和李少洲,我们不由得为两对铁路父子而深感骄傲,更为中国铁路发展奔涌的后浪而骄傲。
长东黄河铁路大桥1985年建成,被称为中国铁路桥梁的“百科全书”。大桥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定的钻研精神,想守好大桥的安全运行,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更换高强度螺栓,就相当于给人体做接骨手术,这里面不再是单单的体力劳动,需要更多的智慧结晶,就像接骨手术一样,完成这项手术不仅需要接骨技术,而且还需要麻醉、止血、缝合等知识。
利用天窗期进行维修
长东黄河大桥此次更换高强螺栓,利用25、26日两天的集中维修天窗期进行,将更换30余条。本次施工由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桥工段东明桥梁车间负责。该车间车桥路养修工区工长张新超向记者介绍,更换高强螺栓,就相当于人体接骨术一样。“这种作业,在我们桥梁作业中很少见,一般一年不一定发生一回。”在距离黄河水面32米的钢桥上,记者看到,新乡桥工段东明桥梁车间的10余名职工正在利用集中维修仅有的3小时天窗期作业。桥下水流湍急,桥上风刮不停。由于每个需要更换的高强螺栓位置不同,他们时而爬进夹缝,时而坐上桥顶,手持设备对高强螺栓进行更换维修,场面惊险。
在此次施工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东明桥梁车间的铁路“父子兵”。跟随父亲步伐到此工作的张恒斌告诉记者,回想起第一次登桥,恐惧感油然而生,不过如今工作了9年的他,在桥顶干起活来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第一次上桥的时候有点恐惧,最后慢慢习惯了也好了。”张恒斌说,今天更换螺栓,有时够不着,需要凭感觉摸,然后再进行更换,一只手发力难度相当大,“因此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协同作业,几个人一起工作保证这个桥的安全。”
在长东黄河铁路大桥维修现场,我们看到桥下水流湍急,桥上寒风凛冽,随着更换进度以及螺栓位置的变化,新乡桥工段的工友们时而爬进夹缝,时而坐上桥顶。像这样的作业,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像这样的危险,他们要时时面对。这里既要付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又要承担高等级的风险压力,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新乡桥工段的职工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在考验面前,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职业精神,勇敢地行走在云端,不断用汗水浇筑着大桥的安全,守护着亿吨煤运通道的畅通无阻,走出了云端最美身影。
继续发扬铁路人精神
今年52岁的李少洲,在这座桥上已经工作30多年,体力不比年轻人。但他希望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儿子,让年轻人用强有力的体魄,加上老一辈的经验,更好地守护“亿吨煤运通道”这条中国大“动脉”。
“我在这个地方干工作30多年,线路、通道、螺栓、涂油,啥工种都干过。我和儿子是‘父子兵,他也是啥都干了,跟着工需经常爬高上低。”李少洲说,他希望儿子继续发扬铁路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自己也会将技术好好传给他。“我也想像老一辈那样,一直守护着这座桥,我也想把这个桥守护好,将铁路人精神传承下去。”张恒斌说。
新乡桥工段长垣桥梁车间党支部书记张春枝介绍,长东黄河大桥跨山东河南两省,东接山东,西连河南,长度10.7公里。“之所以称为铁路桥梁的‘百科全书,是因为整座桥由连蓄梁、钢桁梁、钢板梁和圬工梁组成。”
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悬于空中,结构复杂,向下俯视,滚滚黄河,滔滔不绝,不由得让人心惊胆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望而生畏的地方,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桥工段的职工们,在这里一守就是35年。35年来的坚守让我们油然而敬,这种感动来自于他们拼搏、钻研和传承精神的不断发扬,也正是这三种精神,才使得该桥犹如磐石般稳架于黄河两岸,充分发挥着亿吨煤运通道的咽喉作用。
邢大军据新华网李朝庆/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