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明
对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问题,我更愿意理解在天赋与努力的层面。“敏”当属天赋,虽然总说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但微小的差别总还是有的,于是就产生了我们常说的聪明与笨。至于“好学”和“不耻下问”可能就是后天培养和努力的态度问题。
哥哥是1980年考上省城的一所二本大学的,不算是很理想,但要是把他的学习基础拿出来比,又是很了不起的。
哥哥开始发奋努力学习大概是上世纪的1978年吧,那时他上高中一年级,记得“文革”后的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当时的人们心中一是觉得高考很难,二是受时代影响,还有一些人认为上大学不一定是很要紧的事儿。从哥哥能认识到上大学的重要性这一点上来看,当时他是敏的。可是他的學习基础很差,上了高一定下考大学的目标时才发现,很多初中的题都不会做,于是他就找来初中课本和习题册,没白天没黑夜地自我补习起来。
到现在回老家碰上当时的邻居叔叔阿姨,提起哥哥努力学习的事儿,他们还说,当时就你们家后窗户的灯关得最晚,就知道是你哥哥在拉晚学习。想想也是,那个时代很少有人家后半夜还不睡的。
那时我们家住那种大排平房,后面就住着我哥的化学课老师。印象中,哥哥几乎没有主动去问过一次。爸爸妈妈和老师也都是第一批进厂的老同事,有时看到哥哥为一道题急得四脖子汗流的,就让哥哥去问问老师,可是哥哥却不好意思,上高中去问初中的题实在说不过去。末了,哥哥还给自己找个辙———自己憋出来的题印象更深刻。
哥哥就是凭着这种倔劲儿,第一年就考上了。那一年,他和另外几名厂里的子弟考上大学的事情成为了厂里的佳话。
我天生记性不好,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一般只能背出前面的一两段,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现在回想高考拖后腿的科目基本上都是要求背记比较多的学科,好歹还是考上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学,也算是对自己努力的回报吧。
俗话说,笨不是你的错,懒就该挨打了。话糙理不糙,至于好不好学,咱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不耻“上问”也好,“下问”也罢,抑或问不问都是具体方法的问题。只要有勇于求知上进的那份心,在如今的科技智能时代,咱们有的是方法学习新知识。如果总是感觉当面求问有耻,咱就网上学,神不知鬼不觉就达到了目的,仅这一点,咱现在的条件可要比古人的先贤大哲们的条件强百倍,这可是前辈们当初想也想不到的学习捷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