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长句有方法

2020-06-01 07:45黄梅英
考试周刊 2020年42期

黄梅英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重视长句子的朗读训练,教给学生读好长句子的方法。第一学段,读好长句子的任务是教给他们一种比较基本的方法,即语意停顿法,分三步训练:(一)从字词入手,夯实基础,培养初步语感能力;(二)拆分短语,分步呈现,掌握基本停顿要点;(三)短句组合,短语停顿,学会语意停顿方法。第二学段,主要进行语感停顿法的训练,讲究方法,科学指导,形成能力。第三学段,主要训练用语法停顿法读,培养学生关注长句子的逻辑顺序,结构特点,初步地知道语法停顿。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语感的真正形成。

关键词:读好长句子;语意停顿法;语感停顿法;语法停顿法

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朗读,固然是朗读的最佳状态,但小学生的朗读,最基本的还是读通与读顺。读通、读顺课文是初讀课文阶段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学段的共同要求,但是,这两个看似容易做到的词,真正要实施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没有经过教师有意识的训练,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良读书习惯与严重的朗读问题,主要有自由读与齐读分不清,默读与出声读分不清,唱读,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破句等等。特别是读破句现象在初读阶段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当从一年级开始,抓好朗读训练,特别是读好长句子的训练要加强。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有极好的长句子训练安排,特别是下册课文多处出现了长句子的朗读训练。综上,教师应当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重视长句子的朗读训练,教给学生读好长句子的方法,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语感的真正形成。

一、 语意停顿法

读好长句子最重要的是做好语句间除了标点符号以外的停顿。读好长句子各个学段都有任务,但第一学段作为起始年段,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在形成阶段,所以,读好长句子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一种比较基本的方法,即语意停顿法。为什么不用语义这种说法,是因为语意与语义有一定联系,但还有一定区别——语义是语言单位,是语言意义;语意则是融入了表达的情感,是言语意义。所以,作为初学语言的学生,只能指导语意的停顿。

(一)字词入手,夯实基础,培养初步语感能力

1. 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要想读好长句子,首先要读好每个字的读音,特别是生字字音。如《端午粽》中的“粽、总”是平舌音,“箬、糯”是翘舌音,这些都需要在读好长句子前教学生发音时把平舌音、翘舌音读准,才能开展长句子的训练。特别是如果没有把“箬”读好,学生总是与“诺”音混合,教师要时不时地停下指导,就会影响长句子的训练。难读的、易错的字,经过教师精心指导,用心示范,专心跟读,加上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极强,很快就读准了字音,扫清了朗读障碍。

2. 读对词语,读好短句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对重点词语,尤其要读好短语与短句,如:糯米、红豆、鲜肉、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这些基本的事项是读好长句的前提,更是初步语感的培养。

(二)拆分短语,分步呈现,掌握基本停顿要点

要想让学生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学习并提取出主要信息:粽子的样子、香味、味道;其次进一步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是怎样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生交流时,适时出示图片加文字:“箬竹叶、糯米、枣”;然后要求学生说出“(  )的箬竹叶”“(  )的糯米”“(  )的枣”。有了图片、文字的提示,“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就被学生发现并用了进去。关注了这些表示颜色的词,教师强调朗读时要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读,这样才能更有节奏感。

(三)短句组合,短语停顿,学会语意停顿方法

帮助学生读好短语,就是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学好了短语与短句后,呈现出长句子,让学生先尝试自己给句子划分读的节奏,即运用停顿符号,可以称之为停顿小精灵或魔法棒。有了上述的体验,大部分学生可以比较正确地划分出停顿节奏。教师再加以指导,告诉学生,其实这样的划分是根据句子本身意思——即语意进行停顿的。学生自然豁然开朗,能举一反三了,再进行后面长句子的训练就容易了。

二、 语感停顿法

有了语意停顿的长句子训练,下一步就该进行语感停顿法的训练了。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言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除了在内容上力求准确之外,还要考虑到音韵上的和谐与优美,以及语境义。因此,语感停顿法相对来说,要比语意停顿法要更近一步。主要在第二学段进行,当然,第一学段的后期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了。因为此时的学生,经过语意停顿的训练后,语感能力有了一定的具备。语感停顿的训练要讲究方法,科学指导,才能形成能力。

(一)对比朗读,形成语感

一个长句子,学生自由朗读,有的会发现一口气读不上来了,有的会读得掉句了,有的会读不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不急着告诉学生。教师自己先示范朗读,请学生认真听一听,辨一辨,有什么不一样?教师一读完,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老师读得很轻松,有的说老师一点也不急,有的说老师读得不快也不慢。此时,教师微笑着揭晓秘密——停顿。学生初步感知朗读的停顿。当然,此时的停顿和逗号、句号的停顿又不一样,它是在读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时根据需要在句中做适当的停顿。这种停顿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判断。

(二)关注停顿,增强语感

对长句子内容进行分解,在之前根据语意指导停顿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所有的停顿,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语感。有了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之后的自然而然的停顿,就是所谓的语感停顿了。此时的停顿是较语意分析的停顿更为高级别的停顿了,貌似不经意的停顿,实际上是建立在较强语感能力的基础上。

指导用语感停顿法读好《燕子》中长句子: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 找一找,想一想

这个句子有多少个字?难读吗?为什么?读不好的主要问题在哪儿?(21个字,一口气读完没有标点,读的时候不知道该在哪儿正确停顿。)这个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风吹柳丝。)风吹柳丝对应的各是什么?(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2. 说一说,读一读

有了上述的找与想,学生对长句子本身的意思、构成有了明白的理解,再请学生说一说该怎么读比较好。之后指导读一读,还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開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与“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说说为什么读得好与读不好。

三、 语法停顿法

所谓长句子,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一个句子由主句带着从句组成,即平时说的主从关系的句子或者是除了主谓宾之外,还具有较复杂的定状补成分的句子,形成了较长的句子。这样的长句子,从第二学段就可以开始训练用语法停顿法读,主要训练安排在第三学段。因为有了之前的语意与语感停顿的训练为基础,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一)关注顺序,粗知逻辑

《端午粽》的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就包含着逻辑顺序,指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介绍顺序,就可以容易地发现——句子其实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写样子的。“包、里面、中间”这三个词语实际上是表示方位的。找到这三个词语,学生即知道句子表达的顺序。对于这样有条理地进行介绍的句子,知道了顺序就可以知道停顿,知道如何强调。同时帮助学生运用魔法棒(/),在这几处表示方位的词后面用(/)隔开,屏幕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朗读的时候,学生看着小小魔法棒,停一停,读得更顺了,更有滋味了,读出了粽子那诱人的样子。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应积极创建愉悦的朗读情境,吊起学生的胃口,分步教学,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指导孩子读好长句子。

(二)关注结构,初知语法

如前面所言,长句子很多是因为有复杂的定语、状语与补语才变长变难读。如果能够抓住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与宾语,就能够很顺利地读好长句子。问题是,这样的语法知识我们不能够跟小学生讲,即便是高年级学生也不能涉及。那么,做为老师该怎么办?个人认为还是要化有形为无形,让学生初知语法知识,读好长句子,这才是最正确的长句子“打开方式”。如前面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主语是微风,谓语是吹拂,宾语是柳丝,而千万条才展开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是定语。教师可以提问:“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东西干什么?怎么做?”学生马上就明白指的是风吹柳丝。这样就可以指导根据这样的结构做适当停顿读好句子,这就初步地知道语法停顿了。

(三)自主练读,掌握方法

任何长句子都可以根据上述的方法进行停顿的划分。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了。比如,六年级《伯牙绝弦》“峨峨兮若泰山”,很多学生读成“峨峨兮若/泰山”。如果把上述方法运用到古文的停顿也是完全可以的。

无论是用哪种方法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在讲究方法传授的同时,教师都不要过分地强调方法本身或者有关的术语,而是应当把方法融入句子的理解与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借助停顿符号——魔法棒、小精灵,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梁建光.加强示范朗读,提升朗读指导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5(2):33-34.

[2]储红梅.朗读指导应落到实处[J].小学语文教师,2015(3):47-48.

[3]葛雪卉.谈朗读教学中的多元化体验[J].小学教学参考,2015(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