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南宋四大家”之首的尤袤:为何现在熟悉他的人不多(上)

2020-06-01 07:37木匠
北广人物 2020年21期
关键词:泰兴进士百姓

木匠

聊宋诗,绕不过“南宋四大家”,他们分别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他们都是生活在南宋早期的著名诗人。因为他们都对南宋的偏安政策怀有不满,一心想要恢复中原,是以也叫“中兴四大诗人”。

在这四个人当中,我们对杨、范、陆都比较熟悉,尤其是杨、陆,更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对尤就不是很熟悉了,甚至可以说是比较陌生。

但尤能排在“四大家”之首,也绝不是浪得虚名。

那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杨、范、陆都那么有名,而尤的名气却不大。

首先,是杨、范、陆留下的诗都很多,特别是陆,留到今天的诗有9300多首;杨少点,也有4200多首。4200和9300是什么概念?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第二人和第三人(最多的是乾隆皇帝,写了40000多首。但大家不要忘了,乾隆爷是皇上,他的这40000多首诗,恐怕80-90豫都不是他自己作的吧,且他如果不是皇上的话,怕是连找出一首被人争相传颂的都难);范呢?虽跟陆、杨没法比,但也有近2000首。而尤却只有区区59首。他留下的诗为什么这么少?原因一会儿我们再说。

其次,是杨、范、陆都有诗篇被编入了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比如杨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比如范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比如陆的《书愤五首·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独尤没有诗被编入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是以,当下不是学习中文专业的人,对他不熟悉,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好了,现在我再回过头来,为大家解释一下,尤袤为什么留诗这么少?

乃是因为一场大火。据《宋史》等:作为一个大藏书家的尤袤,一生著述亦颇可观,大约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及《梁溪集》五十卷,但就是这场大火,将他这些著作全都付之了一炬。

尤袤留下的这59首诗,还是他的后人、清代诗人尤侗和《宋诗纪事》的作者厉鄂,从其他人的著作中,寻找出来的。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尤袤究竟何许人也。

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生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耻”发生的那一年。是年二月,金灭北宋。康王赵构五月一日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是为高宗。之后,便一路南撤,直至建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开始]四月二日,常州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

尤袤家在当地是一个非常有名望的书香世家,家学十分渊厚。袤自幼耳濡目染,5岁即已能为诗句,10岁已有“神童”之名。后入太学(宗学),更是一去就“以词赋冠多士,寻冠南宫”。(注:据《宋史·选举志三》,绍兴十四年,始建宗学于临安,生员额百人:大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人,职事各五人。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各一员。在学者皆南宫、北宅之子孙也。)

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年方21岁的尤袤,就考中了进士(这在整个科举史上,都能排进前5了),可谓少年得志。想当年,白居易27岁中进士,还非常得意地自夸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是与袤比,却是已迟了6年。

尤袤考中进士以后,就被任命为了泰兴(今江苏省泰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令(这也算是破格了吧。按照常理,新科进士初次授官,都是县丞、县尉一级的,一般要三五年才能升到县令这一级。估计也是因为他21岁就考中了进士,宋高宗一高兴,就直接给了他一个县令当了)。

不过,这个泰兴令实在是个苦官(也可能是没人爱干,才给了他)。因为宋、金当时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的,泰兴紧临淮河,金人每次南侵,此地都是首当其冲。尤袤去上任之时,泰兴的外城,早已经“屡残于寇”,且内城之中,也到处都是一副“颓毁甚”“政怠民疲”的衰象。

而尤袤却是信心满满地想要在这里有一番作为。他一到任,即率领军民重修了内外城墙。后来,金人再次南侵,连下江北十余县,就连扬州都给攻陷了,独泰兴因为城墙坚固,而没有被金人攻破。

尤袤还很关心百姓的疾苦,一到县,即向百姓打听,此间有何疾苦?皆曰:“邵伯镇置顿,为金使经行也,使率不受而空厉民。漕司输藁秸,致一束数十金。二弊久莫之去。”意思是:咱县是金国的使臣来咱国的必经之地,是以咱县就在邵伯镇给修了一个专供金使使用的豪华驿馆,但是金使却一次也没有在那里住过,而那个驿馆一年四季还要派人守着,这不是白白地耗费百姓的钱财吗?还有,漕署每年都会循例让泰兴的百姓运送草秸到这儿到那那儿(大约是为了在发洪水时,用这些草秸来加固河堤),但这一捆捆秸草,送来运去,往往要花费数十金,实在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尤袤于是上书朝廷,将这两大弊政都革除了。当地的吏民,都很感念他的恩德,不仅称他是“此吾父母也。”还为他立了一个生祠。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尤袤虽在泰兴做了很多好事,却并不居功以自喜,反而是更加心系百姓,覺得自己做还远远不够。他曾写过一首名为《淮民谣》的长诗,诗的最后几句是这样说的:

流离重流离,忍冻复忍饥。

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

淮南丧乱后,安集亦未久。

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

荒村日西斜,破屋两三家。

抚摩力不足,将奈此扰何。

这首诗可谓充分体现了诗人对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与深深的自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品格是多么高尚。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泰兴进士百姓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不让百姓撇嘴骂
非遗中的“泰兴印忆”
百姓记着你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开泰图兴——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崛起之道
百姓看家“风”
江苏省“三会”换届合署大会在泰兴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