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梓
摘要: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然取得了巨大成效。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投资成立,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所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面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决断,为了进一步突出事业单位的工作价值,加强内部控制势在必行,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本文基于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论述分析,就其有效发展方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发展
内部控制作为自我管理的一类,是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路径,其科学组织开展,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基于国家系列政策精神导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其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尚处于探索性建设时期,实践中仍旧存在不少客观问题,未来尚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维度的考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势在必行,并强调各个环节的设计完善。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
根据百度百科的相关释义,所谓内部控制即是指一个单位在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亦可视作是自我管理行为,是保证其系列工作组织效率及质量的重要基础。目前而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仍旧存在些许问题亟待解决。人是行为实践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意识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效。但是多数事业单位尤其是领导层面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不足,相关支持缺失,限制了该项工作持续发展。在这样的环境格局下,职工内部控制参与意识更显薄弱,在失去了群众支持的内部控制,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尚未健全,对部分业务环节的规范力度不强,没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内部控制没有了着力点,继而影响了该项工作实效。另外,由于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并非以营利为目的,因而风险意识薄弱,多数并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践行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是内部控制问题的重点体现。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方略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其发展有赖于多重方面的支持。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方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扎实认知基础
根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认知是一切行为实践的根本来源,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辩证统一,是不断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优化的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亦是着重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既由国家政策意志决定,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因此,新时期,事业单位应不断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水平,深刻了解其价值意蕴,将权力和责任落实到个人,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强化全员参与意识,从而打造良好的工作生态。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探讨活动,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和教育,丰富员工知识结构,并传导正确的工作理念及方法,提升全体职工素质素养水平,为内部控制有效开展奠定扎实的人才支撑基础。
(二)完善配套制度
古语有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人类经过长久的发展实践总结出来的。李克强总理亦是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力、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完善的配套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组织开展的根本保障和依据,应该全面关联到各个环节的设计优化,明确责任主体,规范操作流程,以促使其最大效益价值产出。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事业单位要严格落实国家系列政策与法制,以此为参照,重新梳理本单位业务流程,并结合其特点,进一步细化、量化内部控制目标要求,继而配置与之相对应的制度体系,指导系列工作有效开展。综合来讲,事业单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重大事项决议制度、关键岗位责任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尽可能覆盖各个业务流程当中,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这也正是内部控制开展的核心要义所在。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网络结构建设,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实现动态信息共享,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合作,并实现全流程动态控制,结合相关结果信息反馈,反向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
(三)强化风险管理
时至今日,我国事业单位已然迈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迎接着更多、更为严峻的挑战。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导向,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强化自身风险管理意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的目标体系,包括季度目标和年度目标,导引内部控制有效开展。风险管理亦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突出其功能价值的关键所在,其完整的流程设计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内容。其中,风险识别是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基础,了解风险的客观性、突发性以及可逆变性等特点,从管理、业务等多重方面进行考量,善于发现其中隐存的风险,并做好相关总结工作,形成风险模型图谱。基于此,组织开展科学的风险分析工作,包括影响因素、发生概率、造成后果等,并据此确定风险等级进行排序,最终建立风险数据库。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事业单位风险的动态监控,及时更新和调整数据库系统,保证真实有效的信息支持。最后在风险应对阶段,要充分运用上述两个环节的信息数据积累,根据既往经验总结,依托现金理论方法指导,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和应急方案,从而降低风险影响达到可承受范围内。
(四)重视监督评价
某种维度上讲,内部控制建设属于一种自发性行为,其在事业单位的实践尚处于不成熟时期,完善的监督评价发挥了重要的信息導向功能,从而提升了该项工作实效性,因而十分重要和必要。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可以事业单位领导为核心,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小组,实时审查各部门人员职责履行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以书面形式汇报评价结果,支持上级领导决策。同时,事业单位还可充分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对内部控制进行双重监督,以更为专业的角度,善于发现存在问题,继而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改进举方案,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实现。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反馈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全面性,应注重引导各个部门的有效参与,以纪检监督审计处为主导,由财务处、办公室等协同组成,并制定完善的评价方案,包括目标、流程、项目等,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合理、客观地认定本单位内部控制缺陷或问题,汇总并生成书面报告呈递给上级单位,督导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持续展开和优化。在此之余,结合事业单位奖惩机制,树立榜样典范,奖励优秀作为部门及人员,惩处违法乱纪行为,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激励全员有效参与。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十分重要和必要,在现实践行过程中,仍旧客观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认知不足、制度缺失、设计缺陷等等。对此,事业单位需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主观能动意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强自我审查,善于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完善制度体系设计,强化风险管理,从而提高本单位工作效益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更大贡献。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测度视角审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并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改善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峥嵘.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 (22):37-38.
[2]张明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优化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 (22):39-40.
[3]陈霞.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 (22):41-42.
[4]代潇洒.全面推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 (2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