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困境与塑造

2020-06-01 07:32刘瑞印剑
人民论坛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传统

刘瑞 印剑

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思想道德观念的交融碰撞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青年大学生“三观”的养成,深刻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影响着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和文化自信养成。如今,在基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新形势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担负着新时代赋予的重大文化使命,即用现代的视角科学引领青年一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些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淡漠,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当下有一部分青年的思想意识中充斥着相当“西化”的内容,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情感态度也有失偏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身价值观养成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甚至有排斥心理,无法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领会其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高。加之,当前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声音还比较微弱。个体家庭本身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够浓厚,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意识尚不强烈,一些地方普及教育的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传统文化素养不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融入内容单一,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推动。首先,各高校开设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还不丰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以专业课程的建设及优化为突出重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整体上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规划和推动。除思政课以外,与之相适应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也基本为公共课或选修课,且课程的数量不足。其次,思政课作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其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却不全面、不系统,仅在个别教材的部分篇章和少量知识点中有所体现,无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的育人价值。再次,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不注重研究与追溯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在价值观养成教育的实践中不能全面、深刻地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精神和时代风采,使得教学和融入内容浅显单一,缺乏学理性和新颖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方式落后,网络新媒体平台运用不充分。其一,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普及和教育较为落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方式方法陈旧,大多还局限于课堂教学,且偏重以讲授为主的单向枯燥灌输,忽视了如课堂互动游戏、问答交流、情景再现等其他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其二,融入的实践教育机制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绝大部分学校组织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满足不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且形式化问题突出,缺乏持续性,效果甚微。其三,在具体融入过程中不能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管理、运营校园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青年价值观养成的教育机制融合起来,未能形成健康良好的育人格局。

教育者队伍较为薄弱,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背景和专业课教学能力的复合型师资力量不强,大部分教师仅擅长专业性、学术性的教学和研究,专职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建设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是教学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专职辅导员以及其他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不深不透,加之其专业教育并非传统文化方向,在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基本知识积累方面还存在欠缺和漏洞。此外,大部分教育者并未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未经科学辨别,只是照搬照用,不能从容应对青年大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主要着力点

丰富和深化融入内容,加强系统规划。第一,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思想内涵的挖掘、辨析、淬炼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基本立场,立足于传统,以当代价值观为标准,以培养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为出发点,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主要目的,为抵御国内外各种不良和错误思潮提供理论依据。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文化内涵资源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时代特征,要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主题与时代精神及道德行为规范有机结合,丰富其现代内涵,主动结合当代青年的认知接受规律、身心发展需求及实际兴趣特点,对枯燥无味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思想价值观念加以融合、创新和转化。第三,高校要注重对融入的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和分类细化,全面建设与思政课相适应的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政课以及其它专业课程中人文积淀的元素,传达好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等价值理念,深度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观、伦理道德观、法治观等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教师自身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引导青年学生精神成长。二是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专职教师队伍,筑牢过硬的传统文化理论功底,在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此外,扩充和增设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相关的教师岗位,选拔和培育一批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者,并加强培训和进修使其适应新时代多元化的教育要求。三是教育者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期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的融合点,学习先进的网络新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营造良好的融入环境,优化传播氛围。第一,注重在家庭环境中不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子女能否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第二,学校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角,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融入各种校园文化主题或体验活动。此外,还应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如扩大校园宣传栏、校报、官微等宣传阵地中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熏陶,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人文环境、服务环境建设等。第三,社会是青年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外部环境,担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道德自觉的重要责任。新时代要提升现代社会的人文教育环境,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阐释和宣传工作。此外,应大力发展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产业,创立各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设施,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价值观养成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促进青年大学生理想人格和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9B16);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GY201813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5年1月25日。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6页。

责编/赵博艺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