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退化防护林修复改造思考

2020-06-01 10:20
甘肃林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防护林生态建设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在甘肃、西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和重点风沙危害区。因此,也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截至2014年底,河西走廊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万亩,绿洲农田防护林网53.97万亩。但是,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条件等因素所限,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初植密度不合理、过熟老化、生长不良;加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经营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林木生长发育减弱,生长量和生产力降低,林分稳定性下降,系统健康程度受损,生态防护功能退化。

统计显示,目前,河西走廊成熟林、过熟林、残次林共84.12万亩;由于农田林网控制率高低不均,发展不平衡,河西5市农田林网化程度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90%下降到目前的79.6%,低于85%的标准,且林分质量下降,生态和防护效益日益减弱,影响着粮食稳产、高产,退化防护林的修复改造任务甚为迫切。

下面就如何做好河西走廊退化防护林的修复改造工作提出几方面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从保障防护林健康有序更替,直接关系我国生态修复成果的巩固、直接关系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直接关系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战略高度上,切实提高对修复改造退化防护林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与改造、提升生态防护功能的具体要求上来,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务实地抓紧抓好退化防护林修复改造工作。

二、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科学改造。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地理格局,合理确定防护林的布局与模式,按照退化类型和退化程度,先急后缓,及时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培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且符合因害设防的防护林体系,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以有效遏制防护林退化、全面提高防护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为目标,着力推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强退化防护林的综合改造培育和自然修复,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科学选择更替树种和确定初植密度;优先使用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的乡土树种;实行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科学营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树种,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分区域、分类型、分年度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最大限度维持改造区域的生态防护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和以水定林、林随水走的技术路线,走出一条科学治理的建设之路。

——突出重点,合理推进。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出重点的建设策略,优先改造生态区位重要、退化严重、遭受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危害的人工防护林;以控制流沙为重点,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并重,突出绿洲外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锁边林带建设,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构建防沙治沙生态屏障。以灾害损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退化防护林改造为重点,谋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抓好区域治理整体战、防沙治沙阵地战、绿色发展持久战。守好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三、修复改造要求

(一)按照退化程度界定划分为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三类改造对象。

(二)根据防护林退化成因与程度,结合当地防护林建设实际,借鉴各地试点的成功经验,针对三类改造对象科学合理确定改造模式,主要包括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抚育改造。

(三)严格执行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相关技术标准和公益林管理规定,在客观评判改造对象基础上,组织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等技术性工作,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实地调查评价、科学规划设计、严控采伐强度、注重保护措施、保障苗木质量、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检查验收的技术要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措施,切实加强对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逐级签订责任状,明确防护林所有者、经营者和管护者的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建立健全造林绿化、抚育管护、更新改造的长效机制。要制定和完善检查验收和相关考核办法,严格奖惩。

(二)创新改造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将改造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投入。要严格资金管理,强化资金绩效评价,确保改造资金的专款专用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要搞好衔接,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出台扶持优惠新政策,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参与,积极稳妥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健全防护林经营管护长效机制,建立改造投融资和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注重预警和投保意识,帮助提高防控和分散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大户入股和企业承包、“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认建等新型组织形式,规模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等相关制度,科学确定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严禁借更新改造之名,发生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

(三)强化科技支撑

依托林业科技计划、科技支撑专项、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等项目,加大对退化防护林改造的支持力度。强化防护林改造的基础理论、技术集成、成果熟化、机制创新,促进先进实用改造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尽快开展退化防护林诊断评估、机理分析、树种筛选、种苗扩繁、采伐更新,以及林分结构优化、人工林地力维持、灾害防控、效益监测等领域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的研究推广。要深入进行退化防护林采伐、更新、管护等政策研究。各地要研究出台本地区退化防护林改造技术标准,完善防护林标准体系,确保改造工作依法合规。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跟踪退化防护林改造新技术、新方向和新趋势,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切实提升改造的科学化水平。

(四)提升能力建设

要根据本地区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人员,特别是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确保改造工作需要。要加强专项业务培训,强化退化防护林改造技术及相关法规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加强基层一线的监测机构、设备、设施等建设,进一步加快防护林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防护林体系建设质量与水平。

猜你喜欢
防护林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