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罗春 艾 瑛 杨军英 郑 炜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重症医学科,哈密,839000,中国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心内科,哈密,839000,中国
从临床角度来说,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同时产生大动脉波动、心音消失等症状。发生心脏骤停后,患者的心脏、脑、肾脏等功能器官会出现因缺少血流灌注而引发的器官缺血性坏死或者缺氧性坏死,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1]。如果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当前,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最常用的方法为心肺复苏,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并不能够确保患者完全康复,有许多患者因为心肺复苏无效而死亡,部分患者虽然抢救过来,但神经功能因缺血或者缺氧受到较大的损害[2]。为此,研究发现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为促进脑复苏,恢复意识。本文以90 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7 月到2019 年11 月,对ICU 常规治疗和ICU 优化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整理的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90 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8 年7 月到2019 年11 月,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患者均对本研究意义及风险知情且签署同意书,其中接受ICU 常规治疗的4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另外45 例接受ICU 优化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年龄最小50 岁,最大72 岁,平均年龄(64.8±3.9)岁,其中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16 例、肺栓塞患者8 例、中毒患者7 例、失血性休克患者14 例;观察组中,男性27 例,女性18 例,年龄最小53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62.9±3.4)岁,其中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19 例、肺栓塞患者9 例、中毒患者8 例、失血性休克患者9 例。两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纳入软件SPSS20.0 系统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45 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选用ICU 常规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内容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其中包括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根据患者的原发病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实施专业脑保护措施。
观察组45 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选用ICU 优化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内容如下: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治疗目标,规定在6 小时内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达到血流动力学目标,比如说:采用补液治疗、血液活性药物治疗,当患者的血红蛋白计数少于9 g·L-1时,需要进行输血治疗;②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进入ICU 病房后,第一时间采取亚低温治疗,连续进行12~24 h 的亚低温治疗。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③如果患者原发病为高血糖,则需要及时进行降糖治疗,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6~8 mmol·L-1的范围内;④入院患者血氧饱和度低或者有缺氧症状时,可以利用机械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吸气的压力不能够超过30 cm H2O;⑤为了避免患者产生寒战或者抽搐的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保温处理,严格控制体温,与此同时,可以使用适量镇静药物、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
两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接受治疗后,进行全面各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心脏指数、意识恢复时间等。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标准如下:若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则鉴定为1 级;若患者神经功能为中度障碍,则鉴定为2 级;若患者神经功能为重度障碍,则鉴定为3 级;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鉴定为4 级;若患者死亡,则为5 级。统计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包括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脓毒症等。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 的Excel 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平均年龄、病程数据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 检验,当P<0.05 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ab.1)。
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
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ab.2)。
Tab.2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两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ab.3)。
Tab.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
从临床研究发现,导致心脏射血功能骤然停止的因素非常多,通常会导致人体心脏血液射血不足,引发心脏出现缺氧或者缺血性坏死,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3-4]。这是因为,当心脏骤停后,身体的各个器官血液都处于不充足的状态,进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组织器官死亡。根据累积的经验看,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最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脑组织快速复苏[5-6]。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两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研究数据发现,临床上采用ICU 常规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不显著,为此在ICU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利用ICU 优化治疗能够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控制患者的体征变化,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7-8]。由此可见,与ICU 常规治疗相比,ICU 优化治疗能够使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脑复苏时间缩短,尽快修复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意识恢复。除此之外,ICU 优化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的产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9]。
综上所述,与ICU 常规治疗相比,ICU 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能够促进患者脑复苏情况的改善,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提升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