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体育小镇发展研究:理念、实践与对策

2020-06-01 12:12张未靖刘东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小镇体育

张未靖,刘东升

(1.天津体育学院 体育文化学院,天津301617;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新时代有新的选择。随着全球化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各地经济形态也由过去强调“规模经济”逐渐转化为注重人文底蕴、内容创新的“深度经济”。体育小镇便可称得上是这场时代转型的注脚。目前,源自不同风土条件,在不同体育养分的浇灌下,正孕育出多元的体育小镇“根苗”。有的着眼于探索山地户外自然景观魅力,加上时尚、东方的演绎,展现前卫的、独特的体育风格;有的从生活元素出发,以地方体育文化生活为底蕴,融入美学养分,通过自下而上、草根式的大众体育参与,自行发酵出一系列缤纷的地方体育产业。但是,受限于目前对体育小镇的认知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体育小镇的发展还不成熟。虽然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在大力推进体育小镇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而时至今日,体育小镇到底走向何方仍然是一个争论中的话题。体育小镇的发展理念有何理论根据?体育小镇的实践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体育小镇发展的策略体系如何建构?这些基本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系统回答。因此,研究新时代我国体育小镇发展,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体育小镇的学理基础,更有助于回到实践中关注体育小镇建设的现实矛盾。

1 新时代我国体育小镇发展理念的学理反思

体育小镇是体育顺应新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载体。这一新鲜事物自出现以来,就被定位为体育产业集聚区,一直以“资源有效配置”为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基调。

按照这一定位,体育小镇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条脉络:一是体育产业集聚,二是产城融合。1)体育产业集聚有着深刻的内涵,包含了体育产业集聚规模、效益、功能、创新等多方面[1]。首先,完整的体育产业集聚是全要素的产业集聚,人在这些要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活化作用。其次,优质的体育产业集聚是产业区位优化以及合理的要素空间组合[2],尤其包括集聚区本身作为“地方”的活化问题。2)产城融合是解释小镇发展重要的理论工具[3]。经过近20年的理论发展,产城融合已经从过去强调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匹配,转向了互为渗透的发展机制,基于此,体育小镇的发展应强调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地方建设、生态保护、人居改善的全面融合和协同创新[4]。

由此看来,新时代体育小镇的发展理念,既要把握住“人”“地”“产”3个基本理论问题,也要注意到三者的融合发展问题。“人—地—产”融合发展,既是理解体育小镇发展理念的基本框架,也是考察体育小镇发展实践的理论视角。

1.1 体育小镇发展之“人”的理念

1)发展体育小镇不是“唱空城计”。体育小镇的建设依赖本地居民,体育小镇的运营仰仗管理人才,体育小镇的目标市场包括外地游客。“人”是体育小镇发展的首要基本要素。朝向工业化、标准化的社会,逐渐以机器取代人力,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原有的生产链结正在改变,而“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与彼此间情感上的交流似乎正面临严重的挑战。“快速”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媒体、网络、快餐,甚至从身旁呼啸而过的交通工具都是具体的代表;城市在不断流动发展,导致环境早已过度饱和,而实体交流与沟通的空间则被层层阻隔。从休闲的角度看,人们希望远离工作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在休闲场域实现某些价值追求。面对这种现象的发生,有些人开始放慢步伐,体育小镇也恰恰顺应了这一趋势。如表1所示,诸多体育小镇的规划都体现着慢生活的理念表达。

2)体育小镇发展之“人”的理念背后,是围绕“人”的生活方式转变及其蕴含的发展机遇。与现代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生活方式不同,体育小镇发展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新生活态度的崛起,它尚不能算是这个快速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但其思维却渐渐渗透至各种生活层面并开始生根发芽。如表1所示,一些重要的体育小镇规划理念都强调了新的慢生活理念。慢生活所衍生的各种运动,涵跨经济、工作、休闲、教育、医药、地方规划等不同领域。国际间也产生了许多崇尚“慢”精神的组织团体,而其终极目标无非希望以正确之速度求得更好的生活品质[5]。

表1 部分体育小镇规划理念汇总Table1 Summary of some sports town planning concepts

3)体育小镇发展之“人”的理念,最终目标应落实生活方式城镇化[6],即体育生活化,以及发展地方的认同、自信与自我辨识感。正如英国温布尔登、瑞士格林德沃等体育小镇的发展经验,借助传统和美丽创造一个居民需求的生活特性。如果这些小镇没有了那些传统的体育赛事,没有了体育场地设施的美学与风格,也没有了伴随地方发展的体育时间、人和空间,则这些体育小镇将是没有生命的。它们不仅不能成为世界著名的体育小镇,连多数的产业活动和就业机会也将不存在。十九大之后,从新矛盾把握新期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动指南。生活文化是展现一个地方意象和记忆的重要资源,也是地域归属感的象征[7],因此,体育小镇的生根在于让人们真正享受到体育存在的魅力和内在文化,即一种生活文化的展现。生活和体育产业的关联性,将是体育小镇的必要和最终境界。

总而言之,体育小镇发展之“人”的理念,是“人—地—产”融合发展的起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随着体育小镇健身工作的推进,地方政府也开始反思发展产业、打造旅游目的地或者举办大型节事活动对当地的居民及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过度的居民意识导致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对立,或是居民迁就旅游发展而造成当地文化特色的弱化。慢城运动,一种缓慢的新城市哲学、新生活理念正在酝酿,其核心价值在于提高地方认同感、改善生活质量、保护本地产业、提高当地就业率、活化当地经济、吸引年轻人回流。这种以居民为本的地方发展模式让体育小镇的产业打造、旅游目的地打造等不再是一种负面的冲击,而是一种尊重当地生活,爱护环境、文化、社会资源,体验当地生活的新形态。

1.2 体育小镇发展之“地”的理念

体育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地方发展的新命题。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一种区域活化战略。现代化的典范使得乡村在社会发展、科技运用、产业化经济下被视为落后于城市的空间;然而,强调自下而上、内生发展的新典范也逐渐崛起,主张地方居民的参与以及本地资源的活化。新的乡村发展典范揭示了本土化的价值,乡村发展不再是自上而下地提出地方建设解决方案,而是协助乡村社区找到各自的认同与价值,从地方的资源与机会中规划各自的发展蓝图。也就是说,新的乡村发展典范显示了传统乡村区域空间的定位转变,从过去作为城市的“后院”、自然资源提供者、需要帮扶的角色,转化为得以借助自身资源而自我调适的主动发展角色。

地域活化的精神在于充分使用地域资源而使地方再生,将每一个需要发展的地区,利用地域资源的特性使其振兴[8]。作为体育产业集聚区的体育小镇,鉴于体育的生活文化特性,在体育产业振兴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地方生活条件所带来的利益驱动,如山川、地景、历史、节庆、生活质感等,这些都是体育小镇发展产业、塑造地方形象、生产体育创意内容的舞台。换句话说,从理性知识到高度感性,从文化容颜到个性化、风格化商品的创造,从纯粹生产到互动体验,通过地域特质的创意表现,让传统乡村产业得以与新时代体育产业接轨。这种创新正是体育小镇产业转型、复苏的创新所在,既能符合当前对本地地方认同感的追寻需求,又能切合时代并得以继续保存,为体育小镇未来的发展描绘出可能前进的路线。

乡村振兴必须具有自发性的地域发展观念,摆脱个人导向,兼顾城乡发展与体育发展,朝向可持续发展,不致于造成地域发展过程的冲突与落差。乡村振兴地重心在于如何活化地方体育文化及参与体育的群体,并考虑地方自主性、独特性与差异性。只有转化对体育小镇价值的思维认识,才能满足个人与社会的需求,并为整个发展过程赋予规则性,以避免或减轻负面的效应。同时,也必须通过政府补助,加之居民积极参与、沟通、协调,取得共识,才有更良好的开发机制。

体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重构小镇空间,或是布局体育产业项目,最终目的应该如著名地理学家大卫·哈维所说,是通过地方场域的建构来重塑人们对小镇的亲近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并在小镇的空间实践过程和社会系统调整与互动中重构社会的集体希望[9],即体育小镇的形象塑造与关系空间生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发展过程中,各个体育小镇所能挖掘的空间都具有独特的场所内涵与框架,同时也有小镇内共同的生活和体育特色。体育小镇的空间形式所期许的就是一个具有地方历史、族群情感、体育特色、产业规模的空间。国外的经验显示,除了文化的感受与学习是体育小镇的重要条件,置身于体育小镇这个具有情感的有形环境中,方能真正领略与享受体育的乐趣,进而达到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塑造特有的小镇体育文化标识,将是落实体育小镇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1.3 体育小镇发展之“产”的理念

体育小镇的推动,有其政策、历史与经济背景,不断涌现的体育小镇更趋精致与休闲化,利用乡镇各种体育文化资源建构产业形态的多种面貌。目前,体育小镇的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

1.3.1 具备足够多的体育元素 体育小镇的经营意识和小镇体育文化的重整与塑造关系较大,体育不是引入或举办几场大型体育赛事那么简单。本土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具有风俗节庆性质的传统体育,更加能够再现当地居民共同生活记忆,带有情感及稳定的作用,理论上有更强的产业延伸性。而围绕体育小镇的故事、美感和价值所构成的基本概念,成为体育小镇产业传达的要素,在体育、健康、文化、教育、景色、产业的综合作用下,体育小镇展露出体育及相关业态融合的价值。体育小镇具备足够多的体育元素,意味着推动体育小镇的经济发展要兼顾小镇体育事业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体两面的:体育事业可带动体育产业的通达,体育产业也可以推动小镇体育事业的新实践。

1.3.2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规模的扩大 虽然在建设初期,体育小镇通常都会更多依赖政策引领和财政资金,但从长期的发展历程看,体育小镇要通过产业活动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换言之,要发挥企业在体育小镇建设中的决定性力量,政府也要梳理体育小镇发展的“经营思维”。通过企业资本介入与管理创新,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扩大宣传渠道是目前的趋势之一。更多的企业参与体育小镇建设,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将会相对有效地盘活现有的体育产业资源,也可解决体育小镇推广营销的渠道问题,这也是目前很多体育小镇正在探索的“以PPP模式和企业化运作推进小镇发展”。在这样的模式下,地方政府与参与企业合力走向企业品牌经营模式,如健身场地设施的开发、科技与体育的结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小镇形象的文化塑造等,通过专业设计规划来逐步推动小镇产业升级。在传达体育产业意象方面,注重媒体与名人代言宣传,通过广告设计与包装提升体育小镇的价值,建立体育小镇整体营销推广概念,将体育小镇的发展扩大到地方文化、自然生态、节庆活动与观光旅游的资源结合,以开创体育小镇更大发展平台,寻找更大的消费市场与商机,成为体育小镇产业活动建构的主要模式。

1.3.3 在创新创意思维下引导体育小镇发展 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愿景出发,从产业竞争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创新可说是提升体育小镇新意象的有效方式。

在创新创意思维引导下的体育小镇产业发展有几个特色是不能回避的:1)体育产业被视为具高度风险的投资活动,这种风险性集中体现在原本的生产是否能被消费终端的大众接受与消费上,例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否收到市民的支持,开发新的运动健身项目是否一定有市场前景等;2)高生产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性,意味着某一个体育产品和服务一旦成为“热门”商品,必有可观的利润,同类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同类的体育小镇就会涌现,如近年来电竞小镇、互联网+体育小镇的概念泛滥;3)在体育领域,企业必须通过获取稀缺的体育资源,或高度原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提高价值并避免商品失败,但稀缺的体育赛事和项目IP 竞争激烈,而原创性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又是对智力资本的考验;4)企业为降低风险、有效掌握大众体育消费喜好,通常会采取企业兼并、整合与联盟。

顺应上述特点,产业创新将是体育小镇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从国内外体育小镇的发展经验看,体育小镇本身的兴衰转折和政策转向密切相关。虽然实践中,政府在创新环境营造中所应着力的知识、技术等机构的设置、基础设施的兴建以及市场主体的培育等方面仍须加强,但不可否认这种由上而下的政策模式是形成体育小镇热潮的关键。而在产业创新层面,在体育小镇整体的产业发展环境中,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密集互动、信任等,才能更好地促使信息交流,并强化相互学习的渠道,构成体育小镇集体学习的效果,以空间的角度解释,称之为“学习型体育小镇”较为贴切。

1.4 “人—地—产”融合发展作为体育小镇发展的理论框架

在产业经济学的传统视角下,如果仅将体育小镇建设理解为“一方面把体育小镇作为新兴业态和产业平台来发展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提升体育小镇的城镇化水平又有利于拉动体产业结构升级并促进地区体育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难免会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陷阱,进而有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体育小镇的内涵,本质上是“以融合促发展”。“人”是小镇振兴的中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只要“人”的要素被激活,市场需求就能够被激活。有了市场需求,产业动力就能够被激活,有了产业动力,小镇发展的活力就能够提升。因此,只有把人、小镇和体育产业三者的发展联系起来思考和行事,才能找到体育小镇发展的正确路径。

2 新时代我国体育小镇发展的实践考察

2.1 我国体育小镇发展标准与数量

体育小镇脱胎于特色小镇,但特色小镇通常由国家和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管理,体育小镇则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标准和举措虽然相通但略有差别,如表2所示,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小镇的标准强调的是位置、布局、产业和绩效。另外,体育小镇的建设单位虽然是镇一级的行政单位,但倘若没有县级政府的牵头管理,镇一级行政单位的行政权力有限。

表2 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标准Table2 National sports and leisure town construction standard

2016年国内进入建设阶段的体育小镇超过100个,2017年体育小镇建设热度不减,在全国率先启动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江苏省,2016年、2017年4月分两批共确定13家体育健康特色小镇。2017年8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筛选公布了首批96个体育特色小镇。其中北京、湖北和河北入选数量最多,各有6个项目;山东、湖南以及广东各有5个项目入选特色小镇试点项目;上海、江苏、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分别有4个项目入选。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和运营,各地的体育小镇发展不一。浙江体育小镇发展质量较高。2018年首批8个最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浙江省的数量占50%。

2.2 我国体育小镇建设的同质化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体育小镇,无论所选择的特色运动项目为何,也无论其特色产业为何,体育旅游都在其小镇规划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此以往,雷同发展的弊端将会显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同质化现象?

1)我国乡村经济转型的历史局限性造成的同质化。近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与快速发展,居民经济收入显著增加,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早已不仅限于民生基本需求,他们开始走出城外,转向追求休闲文化。当某一地区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或服务业社会时,绝大多数体育小镇的现实选择便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重新定位营造体育旅游氛围,打造体育旅游主题项目,带来的问题便是对户外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同质化问题(表3)。

2)缺乏城乡差异认知造成的同质化。体育小镇的开发,相当程度地植于小镇面临经济转型与人口流失窘境的背景因素考量。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青壮人口外流至城市地区。农业纳入世界市场进一步造成农业的不稳定,破坏了传统的农业,更强化了城乡移民的模式,加速了城市化的成长。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正变得越来越附属在城市地区周围,为各种意向的观光旅游活动所用,或为物流交通枢纽所用,或为工业转移目的地所用。乡村和城市在经济层次上通过交换,建构了乡村和城市与世界体系的联系;但在文化、制度和政治层次上,乡村与城市却是不同的环境。体育小镇区分乡村与城市不同环境的操作内涵,不在于强化传统两元对立的假设,而是对症下药。然而,由于缺乏“城乡差异”的深切认知,导致经常无法贴切掌握乡村与城市社会需求的不同。

3)缺少文化创意人才造成的同质化。体育小镇的建设,以产业为主轴,注重的是“改善地方经济”议题,需要真正涉入经济体系为地方产业复兴带来持久的动能。振兴农村发展的最佳办法是通过本土文化特殊性的包装吸引观光客,虽然引发休闲农业、观光民宿、精致农业成为农村发展共同的愿景,但却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农民,尤其农民通常缺乏所需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在缺乏农业、经济、观光、管理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下经常事倍功半,造成体育小镇或许有助于地方发展,但是否创造乡村地区发展优势的效果仍存在极大的疑问[10]。对体育小镇而言,产业的根本仍然是体育服务业,文化创意和管理人才的匮乏也是造成体育小镇缺少差异化策略、项目雷同的重要原因。

表3 国家体育小镇示范单位场所依恋度评估Table3 Evaluation of place attachment in national sports town demonstration units

2.3 体育小镇政策执行模式带来的困境

体育小镇工作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工作计划,要5年、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但基于政府年度预算的执行与绩效考核机制,使得实际执行体育小镇的发展时,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居民意见的沟通、协调与整合。以浙江省为例,体育小镇的平均建设周期为5.47年,投资额平均50.12亿元(表4)。尤其是在我国要求绩效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体育小镇所要求的植根性、过程性与积累性经常被忽略。部分体育小镇业务,因为各主管行政部门的本位主义及缺乏横向整合联系,造成资源重复浪费以及计划有头无尾等情况。

表4 浙江省“十三五”期间体育小镇建设周期与投资汇总Table4 Construction cycle and investment summary of sports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在政策执行层面,体育小镇建设最大的挑战在于其基本理念是否真正得到实践,且这个问题在很多体育小镇的发展之初就能够见分晓。在政策执行初期,基层政府和本地居民对体育小镇的认知有限,体育小镇精神与理念有必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来实践。体育小镇本质上乃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政策,因为它自始至终包含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冲突的主体参与模型。换句话说,体育小镇在理论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员模式,但在实务上是通过上级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来动员的。体育小镇不仅仅是体育政策的规划与落实,更是全方位整合型的地方发展投资计划。因此,这个“自上而下”是具有极强层级性的,然而,现实的情况经常遇到不连续的过程,即经常由更高一级的政府直接跳到体育小镇基层建设,使得最了解地方资源与掌握地方行政的乡镇村没有着力的空间。

体育小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不仅只是计划程序的冲突,更是植基于深层的意识结构之中。前者建立在乡土意识与本土文化之上,后者则建立在政治与社会权力基础之上。从发展愿景上看,体育小镇原本是要让居民成为体育小镇的最终受益者和主人,但在政策执行上看,体育小镇及其居民实际上却成为贯彻政府政策的代理人。如果从政策执行和小镇建设的可持续性看,一旦来自各级政府的资源支持撤离,体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自然随之遭受巨大的风险。

事实上,体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行动者:社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其角色定位与互动联系是体育小镇迈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自下而上”的体育小镇基本理念的正当性,还需要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制度进行全面横向调节。由于体育小镇不能没有社区居民自动自发的投入,但也不能强制要求居民无偿付出,在现有的组织模式与政策执行模式下,非营利的“中介组织”的参与是有其必要性的。因此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产业化的社会企业,以及运用企业经营的方式达成社会服务的体育社团,可作为思考的方向。

2.4 打造体育小镇品牌内涵的挑战

相对于传统的、以“生产”为核心概念的工业社会为脉络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进入21世纪后逐步形成的则是以“消费”聚焦的生活脉络,这使得社会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弱,个人得以更加主动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生活形式的“多元化”与“个人化”是当代社会的特征,生活风格的群聚状态成为明显的社会发展趋势[11]。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正如各个城市对“创意城市”“品牌营塑”“智慧城市”“宜居目的地”的竞相追求,将它们作为城市发展愿景。

多元化的需求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发展。当前,体育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多元的,单一的产业已经很难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进而加速了产业的跨界融合。另外,现代体育服务业作为典型的体验经济,需要多产业的配合,单一以体育为本体的产业很难提供全面的体验升级,哪一个环节的欠缺都会导致用户体验的不完整,这也是产业融合最根本性的基础。然而,体育小镇的产业融合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1)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限制仍然较多,体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存在混乱的情况。比如江苏省首批体育健康特色小镇中,江阴新桥镇的马术运动旅游与马文化、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体育+温泉康复养生”、高淳桠溪的“体育+慢城旅游”、淮安区施河镇的“体育+制造”、仪征枣林湾的生态体育、溧阳上兴镇的体育旅游、宿迁晓店镇的时尚运动和昆山锦溪镇的“体育+制造+科技”,从建设初期看,都试图体现“体育+”融合发展的多元形态。这些选择从积极的角度看是多元融合,但从消极的角度看,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困境,或是因为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工厂毗邻而进行空间拼凑式的产业融合,或是“为了特色而特色”的文、体、教、商、旅、农融合概念的打造,国民经济收入仍然依靠农业和传统工业,甚至有做成房地产项目或单纯旅游项目的偏离倾向。如表5所示,体育小镇的建设虽然尽量避免重地产轻文化,但房企参与度高也是体育小镇发展的不争事实。房地产企业进军体育小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小镇的房地产化倾向。

表5 地产公司布局体育小镇情况Table5 Layout of sports town by real estate company

2)产业要素不充分,将不利于体育小镇的产业融合,进而影响小镇的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地方营销的角度,体育小镇的发展必须具备许多吸引消费者的诱因,特别是能够吸引外来游客的元素,成功的体育小镇要具备体育焦点、餐饮住宿等服务、互补性的体育休闲设施、强化的外观造型与服务、当地居民与社区的人文气象,以及小镇与访客之间的连接桥梁,主要是交通与传播渠道。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许多乡镇实际上流失了大量的产业要素,尤其是经济资本和智慧资本。经济资本的问题还能通过融资模式的创新以及政府财政支持解决,智慧资本的问题挑战性更大。无论是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还是顾客资本,都是体育小镇未来持续发展、打造深度内涵的基础。从目前乡镇的发展阶段来看,挑战巨大。

3 我国体育小镇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用“生活的地方”取代“商品的空间”

随着体育小镇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加之体育小镇与地方产业、地方发展等方面的愿景紧密相连,体育小镇从一种意义的过程转而变成一种形式的工具,因为急于寻找体育特色、寻求体育小镇定位,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居民生活依存的“地方”变成讲求价值的“商品”了[12]。在此逻辑下,体育小镇所努力实现的是如何对外营销这个商品,如何使体育小镇更具吸引力从而获取更多的价值。

这个倾向固然反应了发展的需要,也有一些体育小镇通过这个路径开创了新的可能;但坦率地讲,在这种取向下,大多数的体育小镇往往变成是他者导向的、消费性的“空间”,并且同质性越来越严重,以致于“我们什么地方都已经去过,但我们什么事物都不曾见过”。另一方面,它反而激化甚至创造了焦虑,因为当体育小镇被工具性地视为满足需求的组织过程时,一旦结果未如预期,往往导致更大的失落,反而使体育小镇发展面临更大困难与抱怨。这个现象发生在许多地方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中,但大多时候人们往往只困于结果,而忽略了追问理由。当然,每个小镇所碰到的问题不尽相同,而这些问题或许也源自各种不同的理由,但如果体育小镇让人更加怀疑,那么共同的理由必然是专注于需求的同时,也扩大了匮乏的裂缝。当人们将体育小镇视为达成需求的手段,体育小镇将可能变成一种制度性的消耗,而非具创造力的合作参与。

体育小镇最原初的精神:日常生活的实践才是地方活力与意义的来源。真正得以使某体育小镇持续发展的策略,在于是否能进行独属于当地小镇的体育文化资源创造,它才是小镇得以形成持续发展力量的重要基础。从国内外一些建成或独具成效的体育小镇的经验,可以看到随着其在体育文化资源创造上的成功(温布尔登的网球文化、格林德沃的冰雪文化等),也会使小镇拥有持续发展的力量。真正有助于体育小镇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源绝不会纯然外来,它必须是通过小镇居民的参与及互动,并经过认知上的转换而取得大家认同的一种创造。通过这种独属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的创造,不但能形成小镇居民对体育小镇的共同意识,同时也能唤起大家对体育小镇事与物的共同关怀。

3.2 量绘形貌、形塑地方

体育小镇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所构建的社会文化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往往具有不同特色,因此,在面对城乡一体化的同时,通过体育反馈给小镇的地域空间便会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效果”。在城乡规划及体育小镇发展规划上,应该充分利用小镇的地方特色,而不必强求体育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更不必强求与城市体育产业在经济上的同步发展,而是应该追求具地域性特色的“本地体育产业增长极式发展”。

与城市比较,体育小镇仍然缺乏吸引各种资本的能力。所以,不一定要强调传统的经济基础,不一定要引进大型体育赛事或大型体育企业总部落地作为体育小镇成长的核心,而是应该利用既有的体育小镇特色,引导其发展成为“生态体育小镇”“生活体育小镇”或“可持续发展体育小镇”,这样可能会对体育小镇本身以及体育小镇毗邻的城市有更永续的动力价值。

尽管目前对体育小镇的定位中明确提出“体育产业集聚区”,但从长远发展愿景看,产业发展只是体育小镇营造的一种手段,不应把它当作目的,对于体育小镇发展的格局是如此,对于体育小镇的本土文化维护更是如此,尤其是许多传统乡村,是否一定要变更作为体育旅游目的地或体育赛事集聚区发展便值得深入探讨。欧美体育小镇的做法启示我们,小镇体育传统如何与现代体育生活结合或许是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之一。

从既有的条件来思考,体育小镇消费必然不可能是一次性的物质性消费方式,也不可能是消费者与小镇“无互动性”的接触。无论就地理交通、环境承载、社会承载、区位特性等各方面来看,体育小镇离真正的经济集聚区还有一段距离。基于上述种种条件的限制,体育小镇不可能吸引短暂而大量的商品性消费人口,体育小镇发展体育产业也不应该是纯粹物质性的体育用品生产,而应是一种与环境及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文化创意内容。我们需要有旺盛可持续的生活底蕴来支持小镇体育产业的厚度,而这正是体育小镇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之所以相互支持的理由,也是体育小镇潜力之所在。

因此,在思考体育小镇的产业集聚问题之前,体育小镇首先回应的是居民与这片土地关系的调整,是在褪去许多外在的限制、规范乃至于被决定的身份后,居民如何与这片土地发生联系、如何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找到属于体育小镇的体育生活风格与体育人文特质,建立自己的体育自信、文化自信,而这些才是体育小镇得以成为“地方”、进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3]。唯有如此,体育小镇的前景才能不是寄望在那些不知名的、陌生的、假想的消费者上,也才不会造成“想象的空间关系取代了地理上实质的空间关系”[14];而是召唤那些对这地方保有尊重、善意与热情的访客,不断扩大与回流,共同为体育小镇书写记忆。

3.3 因势利导、产业融合

体育小镇的产业融合之路是曲折演进的,需要一定的耐心,因势利导,要分别处理好产业链、生产要素和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的融合发展矛盾。

3.3.1 产业链的延伸 体育小镇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延伸产业链,特别是向旅游产业发展。体育旅游不是解决体育小镇的万能良药,但可以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因为旅游是一种资源连结的手段与获利的策略,但是要连结什么资源,要如何建构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则是体育小镇产业融合的一项挑战。当下,体育旅游资源连结的发动端不在本地。在观光旅游的影响下,以游客市场为导向,以游客的利益结构为基础,却难以发展出令本地居民享受福祉的体育旅游项目。其实,体育旅游是一种经济手段,更是社会文化策略,用来微调经济结构,同时达成体育小镇的文化塑造与传承。因此,提供什么样的体育旅游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如何串连,成为体育小镇建设的关键。本文强调的体育小镇产业链的延伸,不是强求完整产业链,也不是表面上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而是必须针对小镇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层面的资源相互连结,并且在体育小镇区域内的游憩承载量容许下发展。

3.3.2 生产要素的提升 体育小镇的产业融合意味着打造体育小镇不只是规划单一的体验,这样很容易仅仅被当作一个参访点,很难产生扩大参与以及消费的机会。体育小镇确实需要专业门槛,包括营销、接单、基础设施、解说能力、人力调配、利益分配等。然而,必须正视的是,生产要素向城市的单项流动仍然存在。在如此的条件限制下,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体育”的科技条件优势,打造体育小镇发展服务平台以方便整合体育及相关产业资源,要想方设法利用政策优惠,吸引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小镇建设,合理配置人、财、物、信息等生产要素。“互联网+体育”本质上是信息化与大数据的技术运用,突破了体育小镇原本因为地域空间造成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瓶颈,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体育小镇更好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3.3.3 多方利益的联结 体育小镇的建设不是体育部门的“家务事”,也不是小镇政府的“自留地”,背后牵扯到多方的利益。体育小镇的产业融合发展背后也是多方利益的紧密联系。体育小镇居民是体育小镇发展的重要主体,甚至是体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小镇的建设不应该将本地居民的利益抛开。本地居民之外,政府、企业、外地游客消费者也是体育小镇发展的利益主体,如何改善各方的利益协同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的是打造“刚柔并济”的复合型治理机制,理清多元治理主体关系,构建“横向联动”的社会化协同治理体制,完善体育治理的具体制度。

4 结语

体育小镇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对体育小镇的研究成果增长迅速,但多数研究集中在体育小镇的定位和运营模式上,缺少从“人—地—产”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对体育小镇发展的剖析。基于此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体育小镇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而是需要通过地方场域的体育内容建构,创建一个具有地方历史、族群情感、体育特色、产业规模的空间。

体育小镇研究仍然是一项未尽事宜。本地居民视角下的体育小镇治理、外地游客视角下体育小镇的需求预测模型、体育小镇发展项目的区位选择、体育小镇发展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体育小镇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创新、体育小镇对接区域体育产业要素转移等“人”“地”“产”问题,不仅是体育小镇政策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体育小镇发展建设实践必须要解答的难题。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小镇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CK小镇”的美好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