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兵,彭火坤,赵久军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四川 成都 610072)
广西大瑶山地区社垌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梧州市西北58 km处。该矿床于2011年由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发现,已达大型规模,主要由平头山钨钼矿段、社山钨钼矿段以及宝山铜矿段等三部分组成。前人研究表明,矿区钨钼矿化与矿区古生代岩体关系密切,而铜矿化与矿区燕山期岩体关系密切。由于缺乏成矿年龄数据,矿区是否存在多期成矿事件一直未能确定,严重阻碍了对该区成矿规律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找矿勘查的突破。本文选取平头背矿段、社山矿段及宝山矿段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探讨社垌矿区成矿事件及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简称钦杭带),南起广西钦州湾,经湘东和赣中延伸到浙江杭州湾地区,全长近2000 km,宽100~150 km,是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碰撞拼贴形成的巨型板块结合带。社垌钨多金属矿床所在的大瑶山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的西南、桂中—桂东与粤西的交界处,面积近18 000 km2(图1a)。区内主要出露有震旦系—志留系、泥盆系,其中震旦系—志留系主要为一套类复理石砂页岩、硅质岩建造,厚度大于10 000 m,其中分布有多层杂砂岩、含粒砂岩,鲍马层序特征明显;泥盆系为浅海相碎屑岩、石英砂岩等,与下部地层呈不整合接触[1]。
受加里东期、燕山期等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域内褶皱及断裂发育。主要以近EW向的大瑶山复式背斜为格架,后期叠加有NE、近EW向及近SN向断裂,这些断层为区内后期成矿提供了空间,控制着区内钨、锡、金、银、锌、铅等矿床的分布。
区内中—酸性岩浆岩较为发育,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前者多呈岩枝、岩株、岩墙等产出,岩性主要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后者多呈岩基、岩株状产出,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岩、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等[2-3]。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黄洞口组a、b、c、d四段(图1b)。其中,a~c段分布在矿区的西侧,主要为一套浅海相复理石砂泥质沉积岩,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夹有页岩、炭质页岩薄层;d段分布在矿区东部,为纹层理发育的灰色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粉砂质泥岩,斜层理、包卷层理发育。
图1 (a)大瑶山地区地质简图(据文献[4])与(b)社垌钨多金属矿床地质图(据文献[5])
Fig.1 (a) Regional and geological map of the Dayaoshan district and (b) Geological map of Shedong W-polymetallic deposit
受西侧凭祥—大黎深大断裂的影响,区内断裂发育,以NW、SN向断裂最为发育,NW向的断裂对矿区成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F7断裂对平头背钨钼矿体有控制作用,而F4对宝山铜矿体有控制作用。
区内岩浆岩以社山复式岩体为主,岩体沿NW向展布,与区内构造线方向一致。岩体长约3 km,宽约1.5 km,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其形成年龄为(435.8±1.3)Ma[1]。花岗闪长岩内出露有两个面积约0.15 km2的燕山期花岗斑岩岩体,其形成年龄约为95~94 Ma[5]。社山矿段分布在社山花岗闪长岩西北部;宝山矿段分布在社山复式岩体的中部,矿区除了花岗闪长岩及花岗斑岩外,还有少量的燕山期石英斑岩岩脉,其形成年龄约为95 Ma[5]。在平头背矿段,发现有少量NW向的花岗闪长斑岩岩脉,其同样形成于古生代(432.0±1.7)Ma[1]。
矿区存在两种类型的矿化:与加里东期岩体相关的石英脉型钨钼矿化,以及与燕山期岩体相关的铜矿化。前者主要分布在平头背花岗闪长斑岩中以及社山花岗闪长岩中,钨钼矿化有三种产出形式:下部呈隐伏的斑岩型矿化,含矿石英脉呈0.2~4 cm的网脉状产出,主要分布在花岗闪长岩中;中—下部局部可见不规则的隐伏矽卡岩型矿化,分布在与花岗闪长岩接触的矽卡岩中;上部为石英脉型矿化,含矿石英脉宽度为1~20 cm,主要沿花岗闪长岩及其围岩中的裂隙分布。该类矿化伴随的主要金属矿物有白钨矿、辉钼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及绿泥石化等[1]。辉钼矿常呈石英脉的形式与白钨矿共生产出。后者主要分布在宝山矿段,燕山期的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岩枝、岩脉在该矿段侵入加里东期的社山花岗闪长岩中(图1b)。该矿段以铜矿化为主,受石英斑岩及构造作用的控制,呈不规则脉状、浸染状产出。其中,浸染状矿化主要分布在石英斑岩中,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组合产出,与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硅化等关系密切;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中主要分布着细脉状、网脉状石英-(磁)黄铁矿-黄铜矿化,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且受断裂控制明显[4]。在该矿段,钾长石化主要分布在石英斑岩中,绢云母化分布在石英斑岩及其附近的花岗闪长岩中,表明矿化很可能由石英斑岩导致。局部有辉钼矿产出,主要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与黄铜矿等伴生出现。
本研究中,共选取4块平头背矿段(SD-3,SD-5,SD-10,SD-16)、2块社山矿段(SD-22,SD-24)及5块宝山矿段(BS-17,BS-24,BS-30,BS-34,BS-51)的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测试。样品粉碎到200目,经过浮选后在双目镜下挑选辉钼矿样品,其纯度>99%。测试仪器为TJA X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实验过程中所用的标样为GBW 04436[6]。
11件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试结果见表1及图2。平头背和社山6件样品中w(Re)为8.2×10-6~183.2×10-6,w(187Re)为5.2×10-6~115.2×10-6,w(187Os)为37.7×10-9~846.0×10-9。Re-Os模式年龄为(435.3±6.1)Ma~(438.5±8.7)Ma,加权平均值为(437±11)Ma,MSWD为0.09。由ISOPLOT软件计算出了的等时线年龄为(439.1±3.5)Ma,MSWD为0.56。5件宝山矿段辉钼矿中,w(Re)、w(187Re)及w(187Os)分别为3.27×10-6~10.17×10-6、2.01×10-6~6.39×10-6及3.04×10-9~37.11×10-9,模式年龄为(91.6±0.9)Ma~(93.1±1.4)Ma,加权平均年龄为(92.5±0.5)Ma(MSWD=0.34),等时线年龄为(101.7±4.6)Ma(MSED=0.06)。
表1 社垌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数据
图2 平头背、社山矿段(a,b)与宝山矿段(c,d)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及加权平均年龄
成矿年龄的确定已成为矿床成因研究的重要途径。特别的对于构造-岩浆作用复杂的地区,矿床通常是有多期成矿作用相互叠加而成,成矿年龄的精确测定能够直接指示多期成矿,对于研究矿床成因、揭示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封闭温度高(500℃±50℃)[7]、体系不易受后期热事件影响,辉钼矿Re-Os定年已成为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年龄研究的首选。然而在经过长期应用后,学者们发现辉钼矿定年有时会出现失耦现象,年龄的一致性、可靠性与辉钼矿颗粒大小密切相关[8-9]。当颗粒较粗大时,辉钼矿Re-Os年龄的可靠性、可重复性较差;当辉钼矿较为细小时(<2 mm)[10],失耦现象不明显,所得年龄数据较为可靠。
虽然平头背和社山矿段辉钼矿颗粒较为粗大,但粒径多小于1 mm,宝山矿段辉钼矿粒径通常为0.1~0.5 mm,因此所得辉钼矿Re-Os定年结果真实可靠。6个古生代辉钼矿样品、5个燕山期的辉钼矿样品模式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各自一致,也说明了社垌地区辉钼矿Re-Os体系失耦现象不明显,辉钼矿Re-Os年龄真实可靠。
辉钼矿Re-Os研究结果表明,社垌钨多金属矿区存在两期成矿作用,第一期成矿以钨钼矿化为主,形成于439~437 Ma(图2a、2b);石英-白钨矿-辉钼矿脉主要分布在社山花岗闪长岩、平头背花岗闪长斑岩脉体内部及其附近围岩中,表明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Jiang等[3]测得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LA-ICP-MS年龄分别为(439.8±3.2)Ma和(441.1±2.2)Ma;李巍等[11]测得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438.7±3.0)Ma,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438.1±2.6)Ma;陈懋弘等[4]测得花岗闪长岩及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35.8±1.3)Ma和(432.0±1.7)Ma。这些研究表明,平头背和社垌矿段的钨钼矿化不但与古生代花岗闪长(斑)岩(441~432 Ma)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且成岩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社垌矿区钨钼矿化是由矿区古生代岩体引起。
第二期成矿以铜矿化为主,形成于102~93 Ma(图2c、2d);黄铜矿以石英-硫化物网脉的形式分布在石英斑岩及其与围岩接触带中。与平头背及社山矿段矿化不同,宝山矿段并没有出现钨矿化及石英-白钨矿-辉钼矿脉脉体,钼矿化较弱,辉钼矿仅在局部出现;该矿段以铜矿化的出现为特征,主要以石英-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石英-(磁)黄铁矿-黄铜矿化脉为主,显示出其与社山、平头背矿段的明显不同。蒋兴洲等[5]测得石英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3.9±0.4)Ma;杨锋等[2]测得石英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5.4~92.5 Ma。此外,由于铜矿化主要分布在石英斑岩及其周围的花岗闪长岩中,且钾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均以石英斑岩为中心,显示出明显的空间联系,表明石英斑岩为该期铜矿化的致矿岩体。
陈懋弘等[4]认为广西大瑶山地区的成矿事件主要有三期:加里东期(~430 Ma)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矿化、燕山早期(165~150 Ma)斑岩铜钼矿化以及燕山晚期(120~80 Ma)斑岩-破碎带蚀变岩型多金属矿化。其中,加里东期成矿以社垌(441~432 Ma)、武界(438~435 Ma)为代表[1],该期矿化与该区广泛出露的早古生代中—酸性岩体具有成因关系。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的影响,这些岩体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下,由壳幔物质混合而形成[3]。在大瑶山地区,深部存在一个面积超过1500 km2的岩基,其可能为该区早古生代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3]。燕山早期成矿以圆珠顶(157~155 Ma)[12]、古袍(~148 Ma)[13]矿床为特征,是整个华南地区最主要的成矿期之一,该期成矿被认为是由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作用而引起[4]。燕山晚期(120~80 Ma)成矿以大黎钼矿(103~102 Ma)、宝山铜矿(102~93 Ma)[14]为代表。该期成矿作用广泛分布于大瑶山地区,与矿化相关的岩体既有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又有富钠的过铝质S型花岗岩,表明该区在燕山晚期可能处于陆内拉张环境[4]。复杂的构造-岩浆作用,导致大瑶山地区多期成矿相互叠加,形成多种金属矿化相互伴生的现象。该过程通常能够提高矿床储量及品位,使其更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多种构造-岩浆相互叠加的部位,应是今后找矿的重点区域之一。
在社垌钨多金属矿床存在两期成矿事件:早期为钨钼矿化,形成于439~437 Ma,主要分布在平头背、社山矿段,是由早古生代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侵入而形成;晚期为铜矿化,形成于102~93 Ma,主要分布于宝山矿段,是由燕山晚期石英斑岩侵入而形成。从早古生代至燕山晚期,大瑶山地区经历了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后伸展、太平洋俯冲及陆内拉张的构造环境,相应地形成了多期矿化并相互叠加。
致谢:本研究在野外工作期间,得到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的帮助;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丁枫副教授、龙训荣副教授的指导;审稿过程中得到审稿专家的指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