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闻
修路、搭桥、建学,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汪庄村村民陈国厂自完成学业回村后,在公益路上步履不停。2015年,他以自己开办的养猪场为依托,帮助百余贫困户顺利脱贫;2018年4月,为响应当地政府脱贫攻坚的号召,他主动捐出自己花600多万元建成的医养院。2018年8月,陈国厂入选“中国好人榜”。如今,他受政府嘱托,继续管理着汪庄村医养院,用实际行动让一方乡民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1996年,结束在河南医科大学的进修后,陈国厂回到家乡。村民们不理解这样一个高材生为什么选择回乡,陈国厂却早有打算。
当年,汪庄村一个像样的卫生所都没有,村民想要看病,必须徒步去几十公里外的卫生院,这事一直是陈国厂的一块“心病”。回乡后他第一时间筹建卫生所,一边省吃俭用,偿还父母留下的债务,一边四处筹钱,添置B超机、心电仪、氧气瓶等医疗设备。卫生所顺利开业,陈国厂如愿成为一名村医。
工作期间,陈国厂发现村里大多数孤寡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基本靠硬撑,只有实在扛不住时才会到卫生所抓两副中药,而且只要最便宜的。想到看着自己长大的长辈们如今抓副药都不舍得,陈国厂心里不是滋味。他开始主动给老人们送药,后来干脆免费给村里的孤寡老人治疗,碰到腿脚不便的患者,他还会算好日子定期送药、送粮上门。
卫生所入不敷出,陈国厂便积极开展副业,赚钱补贴诊疗费。从这间小小的卫生所起步,他开始与公益一路同行。
汪庄村村北有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河对岸是庄稼地,村民要种地须先过河。然而河上的老桥因为年久失修,桥体出现断裂。看到村民着急,陈国厂心里更急。夏收在即,他主动找到村支书,提出自己愿意拿出2万元积蓄来修桥。桥抢在庄稼收割开始前修好了,村民们感谢陈国厂的付出,村支书代表全村1000多位村民用大喇叭在村里连续表扬了陈国厂好几天。后来,村民们索性将这座桥称作“国厂便民桥”。
好事做多了,陈国厂渐渐名声在外。2008年,汪庄小学有几间教室墙壁出现裂缝,孩子们在里面学习有一定危险,学校却没钱修缮。当时的校长陈俊青情急之中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陈国厂说了困难。没想到陈国厂当即卖掉家中的粮食,又取出2万元存款,帮学校修好了教室。
由于心中一直惦记着村里的孤寡老人,2009年,陈国厂用自家的四间房子,建成一个弱势群体救助院,将村里12位孤寡特困人员接来集中扶养,十多年间为此花费40余万元……公益逐渐成为陈国厂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他考虑问题也开始围绕如何帮助更多人展开。
做公益不能饿着肚子,筹集资金是陈国厂面临的现实难题。2013年,在从事塑料大棚产业、种植莲藕等投资上连连遭挫后,陈国厂决定转战养殖业。他建起一座养猪场,精心打理,加上村里、乡里听说后积极为他解决用地、手续等问题,养猪场生意蒸蒸日上。与此同时,陈国厂的卫生所始终正常开诊。
一直念着建养猪场时村里给予的帮助,2015年精准扶贫工程开始后,陈国厂主动与刘寺岗村140家贫困户对接,不仅给每家免费送去两头母猪,还派了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养殖方法。当年,这140家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接着,陈国厂进一步扩大帮扶脱贫范围,先后与太康县龙曲镇的张山、龙西、可杨、冯洼、丁庄等7个村的260家贫困户结为帮扶对象。
“2014年收回成本,到了2015年行情大好,一年挣了260万元。”陈国厂回忆说。事业上形势向好,陈国厂心里真正惦记的还是公益。“把养殖场干好,多挣钱,多做好事。”这就是陈国厂赚钱的最大动力。
2018年春节后,陈国厂决定将自家的弱势群体服务站全面扩大,他拿出积蓄,又通过多方筹资,开始在汪庄村头建一座占地20亩的医养院。这座医养院集养老、康复于一体,可容纳200名老人同时入住。半年后,医养院拔地而起,院内覆盖绿地,大楼装有电梯,门诊大厅、超声科、检验科、心电图室等应有尽有,还有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公共洗浴室等人性化配置。房间按照标准二人间设置,内有呼叫系统、视频对话系统、入住老人定位系统等,空调、电视、热水器等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
医养院投入使用后,太康县杨庙、王集、龙曲、高贤和芝麻洼等5个乡镇的200名失能、半失能和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得到了妥帖的照料,实现兜底脱贫。而此时的陈国厂经过再三考虑,又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愿意把这座前后花费600多万元建成的医养院无偿捐献给国家。村里有些人不理解,他却说:“把医养院捐给国家,政府能更好地帮助特困群众脱贫,捐再多我也高兴。”
不过,捐赠时陈国厂提出:“任何时候都不准营利,只准按国家政策安置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目前乡政府认为由陈国厂管理医养院比较合适,陈国厂也没推让,接下了这个任务,保证一定会把医养院做好,让老人们真正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在村医和养殖场老板两个角色之间,陈国厂切换自如。在他眼中,村医是他的主业,养殖场由家里其他人帮忙打点,他只是筹钱投资、宏观把控,最终将利润用于公益。谈起医养院这项大工程,陈国厂笑着说:“说实话,我就是用养猪场‘养’的医养院。”
虽然陈国厂做公益大方,但他对自己和家人却是出了名的抠门。与配套齐全的医养院相比,陈国厂的家显得十分寒酸。几间老旧的平房上还盖了一层塑料布,目的是防止漏雨,而室内的墙壁上早就因为渗漏处处发霉。家里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冰箱,黑白电视机已经看了几十年,避暑用的还是电风扇……
陈国厂的大儿子在郑州一家医院做医生,有一次大儿子回家,跟陈国厂商量想在郑州买房,请父母支持一点,不料陈国厂一口回绝。“想买房,要靠自己的双手和本事。其他几个孩子也是,以后都要靠自己奋斗。”陈国厂对家人就是这样“吝啬”。
陈国厂是乡邻公认的有钱人,但他用起钱总是斤斤计较,一定得花在刀刃上。而他眼中的刀刃,就是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及时施出援手。“只要有能力,公益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在这条路奔走了20年,陈国厂有信心再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