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昌 王琳
[摘 要] 农村贫困对象融入旅游扶贫是旅游扶贫发挥作用的关键。加强政府对贫困对象融入旅游扶贫的引导,落实旅游扶贫企业的扶贫使命,培养贫困对象融入旅游扶贫的能力,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促进作用是农村贫困对象融入旅游扶贫的主要途径。同时,通过生态环境补偿和扶贫旅游营销能够保障贫困对象的利益。
[关键词] 旅游扶贫;农村贫困对象;扶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5-0118-0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poverty-stricken objects into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key to playing the role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having rural poverty-stricken objects integrate into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main approach includes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 the miss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enterprises,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poverty-stricken objects, and to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t the same time, eco-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marketing can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se people.
Key words: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critical stag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培育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2]。可见,促使贫困对象融入产业发展是确保扶贫攻坚任务完成的关键。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PPT(Pro-poor Tourism)概念和世界旅游组织于2002年提出的ST-EP(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概念是国际旅游反贫困理论的代表性概念[3]。在借鉴国际上旅游扶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旅游扶贫效应在进一步凸显。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指出,“十三五”期间每年通过旅游帮助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到2020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4]。
如何能够保证贫困对象在旅游扶贫中获得利益,保证他们能够融入到旅游扶贫当中,从而真正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是旅游扶贫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旅游扶贫和旅游业发展,是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为,一般性经济发展获利规律决定,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民众,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很难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获取充分利益。因此,分析贫困对象融入旅游业发展的途径就显得至关重要。国内外研究表明,很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轻而易举地将当地贫困民众排斥在旅游利益获取者之外。“作为社区主人,当地村民理应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获取更大利益,但现实是,由于相关权益来源不明、归属不清,农村土地上的旅游开发往往演变成一场政府、开发商和农民攫取其收益的权力博弈[5]。”更有甚者,打着旅游扶贫的旗号大肆发展旅游,而给予贫困对象的利益却少得可怜。贫困对象因为观念、知识、人脉等因素缺乏而无法融入旅游业发展,导致旅游目的地对贫困对象来说成为某种“悲地”。“于贫困地区而言,外来经营者凭借资金、管理、客源、营销等优势短期的大举进入,虽会带动当地旅游更快发展,但严重的经济漏损以及当地人发展空间的挤压,并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5]。”因此,为了确保贫困对象能够顺利融入旅游业发展,促使贫困对象能够觉醒而主动要求自己的利益,强制旅游开发者及政府能够主动让利于贫困对象,都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贫困民众旅游扶贫融入机制。本文以六盘山深度贫困区为对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贫困对象融入旅游扶贫的具体途径。
六盘山深度贫困区是我国扶贫的重点区域之一,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陕西省桥山西部地区、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及青海省海东地区共计61个县(区),15.27万平方公里。该区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带,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贫困面广且程度深[6]。六盘山深度贫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多途径的旅游扶贫。特别是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旅游扶贫发展的时间较长,具备旅游扶贫研究的典型性。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中国扶贫攻坚的特色之一即是政府主导。因为政府主导的惯性以及政府所拥有的话语权要求政府必须为贫困民众的利益负责。同样,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具有强有力的操控能力。所以,在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性一直在强化。在国家统一层面进行全局性扶贫攻坚战略布局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成为落实和实现扶贫攻坚任务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一如既往的介入到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成为贫困对象的利益保护者。地方政府应该出台强制性措施,加强同旅游开发企业的谈判能力,将贫困民众的利益融入作为招商引资引进企业的必须义务,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行为。政府应该通过诸如税收让利等措施,以出让政府短期利益为手段而换取贫困民众利益的获得。六盘山深度贫困区旅游扶贫在当地政府主导下,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对六盘山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扶贫攻坚的进展。政府主导要求政府必须为六盘山地区贫困对象的经济利益负责。在旅游项目设计、旅游线路选择、开发地段规划、对外营销宣传等具体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在政府主导下,在符合旅游发展常规的情况下,应对贫困对象的利益进行倾斜。在旅游规划和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旅游投资商视旅游开发地民众为包袱,或者彻底拆迁赶走当地民众,或者围墙避开当地民众。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在以旅游扶贫为目的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项目的设计及产品开发等均应该照顾到贫困对象的利益。旅游扶贫是国家重大战略精准扶贫的具体表现之一。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对于旅游企业来讲,不是说不能获利,而是要将旅游企业的发展与贫困民众的利益获取结合在一起。政府主导的意图也是要在双方利益均衡中找到平衡点。在政府逐级管理中,要将旅游扶贫的开展纳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在全国性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六盘山深度贫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一方面应抢抓时代机遇,用好用足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应采用非常手段而达到跨越式发展。对地方政府来讲,旅游扶贫投资大,获利周期长,利益相关者多元,发展风险高。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畏手畏脚,鲜有大的作为。为激励政府工作,六盘山地区应将旅游扶贫工作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作为官员升迁的主要政绩标准,以引导当地政府能够全力以赴开展旅游扶贫。
二、企业践行扶持贫困对象的使命
在国家层面大规模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很多企业借助于精准扶贫获得了新的发展平台,拓宽了发展领域。在国内旅游业发展趋于成熟的当下,一般性旅游企业发展的获利途径越来越窄。正是大规模旅游扶贫的开展,让国内旅游业发展获得了新的驱动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使开展旅游扶贫的利好政策,为旅游扶贫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保障,从税收、用地、贷款、人才、管理、规划等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层面开展旅游扶贫的扶持。2018年1月18日,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中指出,通过组织实施旅游扶贫规划攻坚、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扶贫精品开发、旅游扶贫宣传推广、旅游扶贫人才培训、旅游扶贫示范创建等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旅游扶贫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在这些政策中,为相关企业量身定制了旅游发展的具体办法。利好的行业发展局面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关注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开发进入到了新时期。六盘山深度贫困区旅游扶贫发展同样需要相关企业的进入。旅游企业应该感恩于新时代扶贫攻坚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应该将为实现区域贫困民众利益的提升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之一,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提升扶贫效应相联系,共同做好精准扶贫的工作。
六盘山地区旅游扶贫发展中企业应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六盘山地区自然环境质量高,较高海拔的环境和特殊的光热条件使这一地区能够出产质量上乘的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如六盘山地区的旱地杂粮品质非常高,以六盘山西麓的静宁县为核心的红富士苹果成为地理标志产品,是我国苹果种植的标杆。其他包括六盘山地区的药材、牛羊、小麦、胡麻、豆类、谷类等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在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通过将這些区域优势很强的产品进行科学化统一性旅游商品开发,一方面满足旅游者前来六盘山地区旅游时的消费,更主要的是打造成为旅游者愿意带走的知名旅游商品。这些旅游商品的开发,将直接造福于六盘山地区的贫困民众。因为大多数旅游商品原材料的种植与加工,贫困民众都可以直接参与。通过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获得比一般种植和加工效益明显提升的效果,以实现贫困民众利益的获得。比如,可以将六盘山地区的杂粮进行统一包装,命名为“六盘清高”,以适应现代消费者通过食用杂粮来降低三高,清理身体的需求。苹果、小麦、菜籽油、药材、土豆、玉米、羊肉、牛肉等与贫困民众直接联系的农副产品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深度开发及文化创意包装的六盘山地区旅游商品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产品附加值,体现六盘山地区的区域特色。这些原材料的收购时,一定要保证向贫困民众的倾斜,保障他们的利益。
三、贫困对象自我觉醒而主动融入旅游扶贫
作为国家战略的精准扶贫,其终极目标不仅仅只是给予贫困民众基本的生活保障。通过精准扶贫达到经济扶贫、思想扶贫、精神扶贫、意识扶贫等综合化扶贫效果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贫困民众的觉醒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升的表现。在旅游扶贫的利益面前,贫困民众可能因为与政府及企业谈判砝码的缺乏而成为弱势群体,其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只有贫困民众的自我觉醒才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旅游扶贫的行列,从而获得旅游扶贫发展中的应得利益,同时在旅游扶贫发展中获得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境界的全面进步。我们应当给予贫困民众争取权益的机会,相信民众的觉醒更有利于旅游扶贫向好的方向发展。鼓励贫困民众参与旅游扶贫决策和项目讨论,广泛听取贫困民众的呼声,吸纳贫困民众在旅游业就业,而不是光鲜的旅游业发展只是精英阶层操持的工具。精英完全操持的旅游扶贫,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背景下,看似能够起到扶贫效果的旅游业就会成为精英阶层炫耀的舞台,这样的做法虽然可能让贫困民众获得一点利益,但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自卑与抱怨。这样的结果,很显然与精准扶贫的初心背道而驰。回汉杂居、回族聚居的六盘山深度贫困区,贫困人口占比例大,因此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问题突出,成为六盘山地区社会治理的难题。现代化进步应表现为人的素质的全面进步。六盘山地区旅游扶贫如果能够让贫困民众获得社会文化惊醒与自觉,主动融入到现代化过程中,旅游扶贫开发的确就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旅游业发展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社会产业发展中用工情况的变化,这一特点显得更为突出。再加之旅游业发展对就业者要求不高,就业门槛较低。所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拉动效应首先表现在对就业者的吸纳。六盘山深度贫困区旅游扶贫开发应当依托旅游业就业优势,广泛吸纳贫困民众的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产业脱贫的核心优势即是促使贫困民众的就业。这是从根本上脱贫的关键。应通过制度化的规定,要求旅游企业、政府主导的旅游景区等必须吸纳贫困民众就业,以贫困家庭为单位,对每个家庭的就业人数和岗位应该有明确规定,从而优先保证贫困民众的就业。为了确保贫困民众就业的落实,对贫困民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业务技能、产业知识、历史文化等培训,给予贫困民众在旅游业就业的能力,同时改变贫困民众的社会认知态度,为贫困状况的根本性改变奠定基础。培训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是政府发挥培训扶贫的主要抓手。同时,企业也应对贫困民众开展业务性培训。六盘山深度贫困区贫困民众的特征之一就是知识技能的贫困。培训扶贫是挖断穷根的有力措施。很显然,六盘山深度贫困区旅游扶贫开发对贫困民众最为直接的扶贫表现之一就是贫困民众的旅游业就业。不需要离开家乡远赴城市打工,在自家门口的旅游企业就业,家庭照料及就业两不耽误,这对缓解部分民众的贫困状况非常有利。贫困民众在现代化、创意化、新潮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旅游企业就业,其综合性的获得感是一般企业所不能比的。贫困民众在旅游业的就业,现代旅游业软性环境、硬件设施、服务理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经营理念、宣传营销、创意创新等都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民众的思想理念。与在旅游企业拿到一点工资相比,这种理念的变化更具革命性。
四、社会组织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深度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广泛宣传为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例,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1]。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意义重大,它能够防范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帮助政府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确的识别、帮扶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贯彻落实,做到针对性的扶持、动态化的管理、精细化的考评,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在实现精准扶贫2020年目标的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尽力为精准扶贫做出贡献。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同样应该为扶贫攻坚战役的胜利做出努力。六盘山地区的旅游扶贫发展中,能够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组织投身于旅游扶贫。旅游研究组织将以六盘山深度贫困区为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更好思路。六盘山地区当地的民间艺术组织,一直以来以六盘山地区的特色文化为创作对象开展艺术创作,如以毛泽东六盘山的词为内容的书画艺术、以六盘山自然背景为对象的绘画创作、社火秦腔小调等文艺活动、六盘山特色的剪纸布艺、麦秆画等民间艺术等形式,在当地都非常有影响。其他社会组织如各类协会、文学组织、慈善组织、企业联盟、老乡会、宗教团体等机构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在六盘山深度贫困区旅游扶贫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社会组织凝聚行业力量,培养社会组织的扶贫慈善情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旅游扶贫作用。六盘山地区的旅游扶贫,同样将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机遇。政府应引导社会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将目光投于旅游扶贫领域,以旅游扶贫为对象进行宣传和创作,与旅游扶贫共同发展。社会组织涉及的领域广泛,人员众多,与贫困民众联系广泛,宣传效果突出,旅游扶贫拉动力强,扶贫救弱的意识强烈,只要发挥得当,能够为六盘山地区贫困民众融入旅游扶贫开发发挥积极作用。
五、生态环境补偿给予贫困对象利益
生态补偿理论认为,生态环境服务受益者应对生态环境服务提供者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遭受的损失应进行补偿,生态环境破坏者则应对生态环境破坏遭受的损失进行补偿[8]。六盘山深度贫困区旅游业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的自然及社会环境。而自然及社会环境到底属于谁,旅游业发展为当地民众生活带来的不便以及生活成本的提高由谁来负责,世代居住生活于斯的六盘山民众与自然及社會资源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界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旅游业发展,特别是旅游扶贫发展研究的重要话题。经过国内外旅游专家的长期研究,以及国内相关制度的发展,我们认为实行对旅游开发地民众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旅游业发展将对目的地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甚至政治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其负面影响广泛存在。对于世代居住于目的地的民众而言,旅游业发展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应该以补偿目的地民众为基本起点和常识。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旅游生态系统、调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9]。特别是具有慈善性质的旅游扶贫更是如此。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进行评估,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对贫困民众进行生态环境占有和影响的补偿,使贫困民众直接获得利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便是实现社区和谐发展。旅游社区的出现,打破了旅游目的地之前惯常的发展路径,新的发展方式有可能置当地民众利益于不顾,从而形成旅游社区的发展隐患。国内多次发生过旅游社区民众与旅游景区管理者及旅游者的冲突,影响到了旅游目的地的经营。特别是贫困群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弱势群体,应当通过制度性约束来确保他们的利益。有些旅游景区一本万利,却忽视了当地贫困民众的基本利益,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六盘山深度贫困区生态环境脆弱,民众生活基础薄弱,贫困发生率高。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在适度开发区域所发展的旅游扶贫开发,应当通过直接生态环境补偿的形式给予贫困民众利益。实行生态环境补偿,还能让贫困民众的态度转向对旅游扶贫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有利于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六、旅游营销借力于旅游扶贫
在中国政府大规模进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扶贫、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扶贫、2020目标、旅游扶贫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词,是典型的时代流量和网红。如果能够对此进行恰当利用,就可以使旅游扶贫目的地成为旅游者愿意到访的旅游对象,这为旅游扶贫开发奠定了客源基础。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是大多数人共有的基本情感。旅游扶贫目的地应紧紧抓住旅游开发中的扶贫这一关键特征,在旅游开发中,将扶贫和慈善关爱作为一种旅游营销的文化形象,一方面促使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好的践行旅游扶贫的义务,另一方面,为旅游者形成扶贫特色的旅游产品。扶贫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来讲非常重要。全民扶贫,全政府扶贫是当下中国的大事。旅游者通过参与旅游扶贫活动,让更多的民众深入贫困地区,了解贫困民众的生活状况,体会波澜壮阔的大国扶贫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扶贫变化,加深旅游者对中国国情的认知,使广大民众能够形成更加包容和自信时代认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精准扶贫成就充满自豪。现代慈善是高度组织化的自发性行为,并遵循集体行动的爱心逻辑[10]。旅游者通过慈善旅游这种特殊活动,将旅游休闲这种高端行为与扶贫救助的慈悲关爱融为一体,通过慈善旅游来提升旅游者的境界。六盘山深度贫困区应积极对外联系,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统一部署,与国内其他深度贫困区一道开发扶贫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树立慈善旅游的形象,加强扶贫旅游的营销宣传,进一步提升六盘山深度贫困区的旅游扶贫的影响力。在这里我们认为,以扶贫为特色所进行的旅游营销宣传,并不是出售贫困或张扬贫困,更不是将贫困地区贫困民众的贫困生活作为噱头来赢得市场,而是通过特别旅游产品的开发,激发旅游者的热情,使更多的旅游者能够选择赴贫困地区开展旅游,通过理想的旅游收入来反哺贫困民众,从而实现旅游扶贫惠及贫困民众的目标。
总之,通过贫困对象融入旅游扶贫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的带动作用,为贫困对象提供参与旅游扶贫的机遇,使贫困对象在旅游扶贫发展中实现基本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养成,从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31/c_1121580205.htm,2017-8-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6/c_1123487123.htm,2018-09-26.
[3]徐庆颖,陶卓民,李涛,陈洁,李灿.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评述[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3):151-158.
[4]邢慧斌.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7(7):47-53.
[5]李燕琴.反思旅游扶贫:本质、可能陷阱与关键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2):99-104.
[6]焦克源,张焱.连片特困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六盘山特困区两个县的数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99-107.
[7]张挚.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1):117-122.
[8]林烺.解决我国旅游环境治理困局的新思路:旅游环境税[J].生态经济,2016,32(4):132-138.
[9]李淑娟,高宁.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趋势[J].生态学杂志,2018,37(8):2515-2523.
[10]陈小娟.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43-45.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