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登海
摘 要 针对重庆市梁平区老冲积黄泥水稻土黄泥田土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搞好排灌系统配套,改善耕地土壤环境;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水平;实行集约化管理,合理水旱轮作;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等改良利用建议。
关键词 老冲积黄泥水稻土黄泥田;土壤;改良利用;建议;重庆市梁平区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0.012
重庆市梁平区老冲积黄泥水稻土黄泥田位于区内腹心地带,主要分布在梁山街道至屏锦镇一带的平坝区;面积5 374.45 hm2,占全区水田面积的11%,占全区老冲积黄泥水稻土属面积的87.7%。如果积极加以改良利用,挖掘其生产潜力,则可使其成为重要的优质高产水稻生产基地。
1 现状
1.1 分布特点
梁平区老冲积黄泥水稻土黄泥田处于区内腹心地区,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主要分布在梁山街道及屏锦镇一带的梁平坝子水稻主产区,交通便捷,地势平缓开阔,温、光、水资源相对丰富。
1.2 生产性能
梁平区老冲积黄泥水稻土黄泥田农业利用方式以中稻—冬水为主,土壤较黏,不宜耕作,宜耕期短,翻耕时易粘农具,或者成大块状,不易敲碎。种植小春作物时,由于排水性能差,加上秋雨多,容易胀水,造成黄苗、死苗或出苗不整齐,从而导致产量低。种植大春作物时,犁耙次数不宜过多,过多易造成出苗慢,但该土壤类型稳水保肥,作物生产后劲足,产量高。只要后期速效氮肥不过量,一般不会造成疯长倒伏的现象。
1.3 理化性状
梁平区老冲积黄泥水稻土黄泥田由第四系老冲积成土母质沉积于沙溪庙组母质基岩上,经自然发育和人为水耕而成。受气候和富铝化过程的影响,土壤颜色变黄,质地黏重,胶体品质差,结构不良,不宜耕作,有机质含量低,矿物质养分(特别是磷、钾素)缺乏,多呈微酸性反应,故有“黏、酸、板、瘦”之称。分别在梁山街道八角村和青都村对该土种形成的死黄泥变种、白鳝泥变种的土壤剖面性状进行了调查取样分析(分析方法采用常规分析法),结果见图1、图2和表1、表2、表3、表4。
从以上典型剖面结构来看,老冲积母质发育的黄泥田水稻土土壤发育度深,剖面层次分化明显,土体較厚,土壤质地重壤~轻黏,土质偏重,结构较差,土体呈块状结构,土体紧实,潴育层及潜育层土体较为黏实,有一定的渗漏性能,但水分渗漏能力弱,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pH中性偏酸,耕层有机质平均达35 g·kg-1,全氮2.0 g·kg-1左右。磷、钾含量低,全磷平均仅0.33 g·kg-1,速效磷仅5.0 mg·kg-1,全钾平均仅14.1 g·kg-1,速效钾平均67 mg·kg-1。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重金属污染不严重。稻作期间有机质有一定消耗,但冬季蓄水闲田,好气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迟缓,易于腐殖化而积累。因此保水保肥力强,生产性能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大,一切人为培肥措施容易收到良好效果,土壤一旦培肥就不容易退瘦,供肥平稳而持久,则禾苗既不疯长倒伏又不缺肥瘦弱,能实现高产稳产。
2 问题及其原因
2.1 主要问题
2.1.1 土壤黏粒含量高,排水困难
黄泥田区土壤多数为重壤,少数轻黏。农民总结其土性是“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包糟”,故以稻作利用为主,千方百计蓄水养田。生产中一旦缺水变成死黄泥田或夹板田,土壤性质即变得恶劣,水稻宜发生坐蔸,造成减产。此外,由于土壤黏粒含量高,保蓄水分能力强,排水困难,加之秋季阴雨连绵,不利于小春作物的整地、播种及生产。如果不加强管理,很容易形成冷浸田、烂泥田。
2.1.2 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缺磷缺钾
近年来,施用磷肥已引起重视,缺磷矛盾有一定缓和,但补充钾素并未得到重视,在水稻上开展的氮、磷、钾田间平衡施肥试验显示,增施钾肥效果十分显著。应特别指出的是,在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普及的同时,补充土壤钾素是水稻高产极为重要的因素。
2.1.3 地下水位高,土壤潜育化加重
由于黄泥田区地处境内东山、西山之间的平坝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加之雨热同季,排灌设施疏于管理,易遭受内渍、串灌串排及地下水抬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些导致稻田潜育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土体水多气少矛盾突出,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降低,有机质分解缓慢,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受阻,养分吸收能力下降,最终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
2.2 主要原因
2.2.1 排灌系统不完善
黄泥田区水利条件好,有一定的农田设施基础,但渠系配套率不高,田间排灌系统不完善,串排串灌比较普遍,不利于培肥土壤及调节水的供需及排消矛盾,导致土壤性质变差。
2.2.2 冬闲田面积增大,渍水严重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冬种作物面积大幅度减少,冬闲田面积急剧增加。由于长时间的冬水浸渍,导致土体结构变差,潜育化程度加重。
2.2.3 肥料施用不合理,基础地力下降
根据农户调查,少数农户施肥习惯仍是重氮肥、轻磷钾肥,重无机肥、轻有机肥。多年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失调和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养分比例的失调,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土壤供肥和保肥能力下降,导致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3 改良建议
3.1 搞好排灌系统配套,改善耕地土壤环境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排灌分家。在现有排灌渠道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田间排灌系统,达到用水有渠,排水有沟,避免内渍,促进潜育化稻田脱潜。
3.2 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水平
有机质含量高低,决定着土壤许多重要的理化性能,特别是对于降低土壤黏度有特殊作用。1)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结构;2)广种绿肥,调节土壤通透性;3)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养分。
3.3 实行集约化管理,合理水旱轮作
水旱轮作使土壤处于氧化还原交替的过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更新,有害物质的降解。水利排灌的保证程度是确定水旱轮作的重要条件。质地、有机质、次生潜育化等主要指标是确定水旱轮作的重要依据。黄泥田区光、热、水资源都有较好条件,但质地偏黏,有机质含量偏低,故应因地制宜实行集约化管理,避免土壤属性变劣,从而提高土壤的生产潜能。
3.4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1)推广良种。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基础。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能显著提高农作物的单产水平,并改善农产品品质。加强技术指导,保证良种增产性能的发挥。2)科学种田。大力推广先进栽培耕作技术,加强示范片建设,扩大新技术的辐射带动范围,增加农业效益。3)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以粮食集中产区为重点,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区域、优质农产品基地等,紧密围绕机耕、机播、机种及机收等开展全程机械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4)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示范及推广力度,造就一批能在农村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技术骨干。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