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序贯吸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2020-05-29 11:44:52宋丽萍王晶沈延艳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序贯浅部黏稠度

宋丽萍,王晶,沈延艳,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1.第一神经外科;2.胆道血管结直肠疝外科;3.护理部,沈阳 110004)

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及分泌物排出困难,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人工气道方式,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1-2]。气管切开后保持气道适度湿化非常关键。呼吸道湿化不足或湿化过度会导致气道受损、痰液引流不畅、肺水肿、肺不张等发生[3]。而临床工作中气道湿化过度容易被忽视。气道湿化过度主要表现为痰液稀薄,需要不断吸引,但反复吸痰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气管痉挛、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并发症[4],还会使神经外科患者颅内压增高、脑血流量不稳,甚至导致脑组织的二次损伤[5]。目前,临床常见的吸痰方式为浅部吸痰和深部吸痰,有研究认为二者均可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但浅部吸痰对患者吸痰后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脉搏血氧饱和度较深部吸痰影响小;也有研究认为浅部吸痰无法有效清除患者气管深部痰液[6-7]。无论采用浅部吸痰还是深部吸痰,均为单一固定的吸痰模式,而没有结合患者病程进展进行动态调整,护士常借助个人经验选择吸痰方式,因此气道管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证据支持。

本研究以循证护理策略为基础,结合气道湿化过度不同临床阶段特点,构建规范实用的序贯吸痰模式,在保证气道通畅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吸痰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为临床护士实施气道湿化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序贯吸痰模式制定

检索关于气管切开吸痰模式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1)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2)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3)研究阶段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库(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等)。检索年限:建库至2018年7月。采用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工具[8]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神经外科医师、1名耳鼻咽喉科医师、1名护士长、1名护士长助理、5名重症专科护士组成序贯吸痰管理小组,通过专家会议、病例讨论等形式共同制定序贯排痰模式框架,形成系统护理干预策略。小组入选标准:(1)从事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专业,外科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本专业领域10年以上工作经验;(3)中级及以上职称;(4)专业知识丰富,学术态度严谨,愿意参与本研究。

小组成员均经过系统的气管切开病理生理、气道湿化和有效排痰等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重症专科护士均取得相关专科资格证书。其中护士长和护士长助理负责团队管理、协调工作;2名神经外科医师、1名耳鼻喉医师及1名重症专科护士负责治疗方案和吸痰模式的制定和调整;其余4名重症专科护士负责方案的培训和落实。

1.2 预实验

2018年2月至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5例,年龄55~69岁,其中男4例,女1例,由小组按照序贯吸痰模式进行护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名重症专科护士进行数据收集和质量监控,干预2周后,小组成员对序贯吸痰模式进行测评。结果可见,干预3~5 d时患者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0%升至>95%,1周左右痰液由Ⅰ度转为Ⅱ度,临床效果良好。

1.3 临床实施过程

1.3.1 研究对象及分组: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纳入标准:(1)因各种原因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状态患者;(2)出现气道湿化过度[9];(3)有吸痰指证,按需吸痰[10];(4)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0%;(5)年龄≥18岁;(6)无肺部感染。排除标准:(1)使用呼吸机;(2)研究时间<2周患者转科或死亡。最终纳入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2 器材:气管插管(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吸痰管(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选择 8~12号吸痰管)、心电监护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3.3 具体过程:(1)对照组,责任护士根据医嘱给予吸氧、雾化吸入、吸痰及翻身叩背等常规气道护理措施,每次吸痰方式由护士依据个人经验判断。(2)研究组,在常规气道管理的基础上,遵循序贯吸痰模式进行护理。①每次吸痰前,充分评估患者痰液颜色、性状和量,呼吸频率、呼吸音等肺部情况;②气管切开术后出现气道湿化过度状态时,48 h内浅部吸痰;③48 h后评估患者痰液黏稠度为Ⅰ度时,进行浅部吸痰;当患者痰液黏稠度恢复至Ⅱ度,浅部吸痰的同时给予深部吸痰1~2次/d,激发患者自主咳嗽;④维持患者痰液在Ⅱ度范围内,必要时给予微量泵持续滴注湿化液进行湿化。

1.3.4 评价指标:(1)吸痰方法,①深部吸痰,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痰管1 cm;②浅部吸痰,吸痰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长度。吸痰均采取密闭式吸痰方式,吸痰负压0.04~0.053 MPa,每次吸引时间控制在15 s内[11]。(2)痰液黏稠度分级标准[12],①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状,吸痰后吸引器接头内壁无痰液滞留,患者时常咳嗽并需不断吸引,表明气道内环境水分过多;②Ⅱ度(中度黏痰),痰外观较Ⅰ度稠,白色或淡黄色,吸痰后吸引器接头内壁有少量痰液滞留,但易被水冲干净,表明气道内环境湿度比较接近生理状态;③Ⅲ度(重度黏痰),痰外观明显黏稠,多呈黄色并伴有痰痂或血痂,不易咳出,吸痰后不易被水冲干净。(3)痰液标本成分测定[13],测定痰液标本pH值、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pH值下降,痰液黏稠度增加,同时痰液黏稠度随着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升高而增加。

1.3.5 资料收集:(1)入组时患者性别、年龄、气管切开相关病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等。(2)人工气道建立后,经判断出现气道湿化过度后48 h、72 h 及1周,序贯吸痰管理小组重症专科护士于清晨6时采集气道痰液标本。(3)记录患者痰液黏稠度由Ⅰ度转为Ⅱ度时间,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0%升至95%以上的时间。(3)记录干预2周内患者吸痰次数、吸痰后并发症(气道黏膜损伤、气道痉挛、心律失常[14])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所得计量资料的描述均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结果显示,本研究纳入患者69例,研究组35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50例,女19例;颅脑损伤33例,脑卒中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颅内肿瘤3例。2组年龄、GCS评分、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2.2 2组痰液标本pH、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比较

结果显示,2组痰液pH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69,P< 0.05),时间效应存在统计学意义(F=17.319,P< 0.001),处理因素与时间也存在交互作用(F=16.447,P< 0.001),2组在不同时间改变量不同(F=25.010,P< 0.05)。2组干预48 h时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3),干预72 h、1周时研究组pH值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3、<0.001)。见表2。

如表2所示,2组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96,P< 0.001),时间效应存在统计学意义(F=161.48,P< 0.001),处理因素与时间也存在交互作用(F=138.68,P< 0.001),2组在不同时间改变量不同(F=190.76,P< 0.001)。2组干预48 h时α-酸性糖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1),干预72 h、1周时α-酸性糖蛋白含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 0.001)。

表1 2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表2 2组痰液标本pH值、α-酸性糖蛋白比较

结果显示,2组Ca2+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74,P< 0.001),时间效应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343.22,P< 0.001),处理因素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07.26,P< 0.001),2组在不同时间Ca2+改变量不同(F=97.58,P< 0.001)。2组干预48 h时Ca2+含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29),干预72 h、1周时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42、<0.001)。见表3。

2.3 2组吸痰、痰液黏稠度由Ⅰ度转为Ⅱ度时间(T1)、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0%上升至>95%以上的时间(T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吸痰次数、T1、T2均减少(均P< 0.001),呼吸道黏膜损伤、气道痉挛发生率也减少(均P< 0.05)。见表4。

3 讨论

颅脑外伤、昏迷、神经系统病变等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一般病情较重,常伴有昏迷、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痰液易堵塞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梗阻或缺氧甚至窒息,常需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以解除呼吸道梗阻,增加气体交换量,也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清理。气管切开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会直接影响患者预后[15]。

表3 2组痰液标本Ca2+含量比较(mmol/L)

表4 2组吸痰、T1、T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管理中重要内容之一[16],吸痰是保证气道湿化过度患者气道通畅最常用、最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然而吸痰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可造成患者低氧血症、颅内压增高、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等[17],如何有效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减少并发生发生,提高吸痰效果,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总结神经外科气道湿化过度患者在气道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参考人工气道管理相关数据和资料,经反复研究和预实验后拟定护理方案。结合气道湿化过度临床进程不同阶段特点,选择适宜吸痰方式,为有效应对气道湿化过度,建立合理的动态吸痰模式,在保证气道通畅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吸痰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本研究中,吸痰次数及常见并发症(呼吸道黏膜损伤、气道痉挛)发生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传统气道湿化过度患者护理多凭护士的临床经验,缺少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护理效果往往不理想。本研究严格遵循澳大利亚乔安娜·斯学院循证护理中心提出的人工气道吸痰最佳实践标准[18],对吸痰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组织,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协调和控制,规范了气道湿化过度患者的吸痰干预模式,保证气道管理的护理质量。

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早期痰液量多且稀薄,在恢复至正常范围的过程中,早期进行浅部吸痰,随着临床转归以浅部吸痰为主,辅以适当的深部吸痰,1~2次/d,在清除痰液的同时,增加患者自主咳嗽频率,促进康复。研究组患者气道湿化转归时间(痰液黏稠度由Ⅰ度转为Ⅱ度)和气道通气改善时间(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0%上升至>95%)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在痰液黏稠度分级基础上测定痰液标本的pH值、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结果显示pH值呈下降趋势,α-酸性糖蛋白和Ca2+含量呈上升趋势,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时间效应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可以认为序贯吸痰模式应用时间越长,对纠正患者气道湿化过度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循证护理为基础构建的序贯吸痰模式,在促进神经外科气道湿化过度患者痰液引流、减少并发症和促进临床转归等方面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在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医护合作效应,科学评估患者气道状况,建立系统化的整体气道管理策略,随气道湿化状态动态调整吸痰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测周期较短,今后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序贯浅部黏稠度
更 正 声 明
一维修正弹任务可靠度的序贯截尾检验方法
这些表现是假黏稠
长寿(2019年4期)2019-07-19 03:17:22
基于序贯多目标匹配滤波器的雷达信号分选方法
小学品德学科长课程的路径设计
血液黏稠患者忌食花生红衣
新汶矿区构造复杂区域煤层赋存探查研究
不完全信息议价博弈的序贯均衡分析与计算实验
自动化学报(2016年5期)2016-04-16 03:38:39
什么是血液黏稠度升高
健康博览(2015年4期)2015-07-07 09:45:04
同期推量调强放疗与序贯推量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