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七的大面积连片种植及种植地的转移,三七病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极端天气(高温、低温,非正常的降雪及冰雹)的不断出现,三七新病害不断出现,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2014年,由于三七圆斑病的爆发和流行,造成三七损失达10%~20%,很多商品三七不得不提前采挖。为了弄清新种植地点三七病害的发生规律、不断出现的三七新病害的病原物、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减少三七病害带来的损失,文山学院三七科研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2015年,经文山学院批准立项建设“文山学院三七病理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为毛忠顺博士、团队成员有冯光泉、杨建忠、龙月娟、王勇、施莉屏、杨 莉、朱云飞、杨绪旺、左瑞娟、陈云。
文山学院三七病理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以“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农业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培养三七植物病理学研究人员为中心任务。由于真菌病害是三七的主要病害,占三七病害种类的80%以上,其引致的损失,占病害损失的90%以上。因此,该团队以三七植物病原真菌及三七真菌病害的生态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
文山学院三七病理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建设期内,团队成员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州级及校企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项目、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文山州政府、文山学院立项项目20余项,项目总经费300余万元。
项目建设期内,团队成员开展了以下研究:三七圆斑病菌和三七黑斑病菌对丙环唑、戊唑醇、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11种常用农药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的评估;引起三七根腐病的柱孢属真菌的研究;三七根腐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体系构建;三七常用农药在三七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与残留分析。
项目执行期内,团队成员通过努力,建立了三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将三七及相关微生物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分子水平,为三七分子育种、三七相关微生物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提供了科学手段。
近年来,团队参加相关专业技术培训20余人次,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论文奖3项。团队成员有1人成为“云岭”产业领军人才,有1人成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有1人获得职称晋升。此外,团队主要成员积极参与了云南省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及云南省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报,并获得了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