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学是教师面对有生命的学生,为了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教育(教学)主张“每堂课都是心育课”,告 诉人们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职责,而且是所有教师的职责。这一教育(教学)主张有它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且可操作和推广。每堂课都是心育课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关 键 词 每堂都是心育课;教学主张;学科渗透
主张是指对某种行动提出见解。教学主张有“理 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种。教学主张的理论研究: 理论自觉。理论研究的过程是理论思维的过程,是一 种形而上的研究。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实践意识。 实践研究是行动研究,是一种形而下的研究。[1]我的 教学主张属于“实践研究”。我认为教学主张是教师 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由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 度,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提出自已独特的见解。教 学主张对教师教学具有鲜明的指向功能,既体现了教 师教学理性思考的深度又体现了教师教学理想追求 的高度。蓦然回首,我从事教育工作已37年,不论是 在中小学任教,还是在教师进修学校从事研训工作, 深感教育(教学)应从“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是提 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学科教学中渗 透心理健康教育,“教书”是为了更好地“育人”,所以 我提出了教育(教学)主张是每堂都是心育课。它告 诉人们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职责,而且是 所有教师的职责。它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是否可操作?怎样推进?
一、每堂课都是心育课的教学实践 “5+6=7”的思考。1996至 1997 学年上期,小灵就 读一年级上期,我与小灵的一段对话。我:你长大想 做什么?小灵:我长大不想当科学家。我:为什么? 小灵:因为老师说我笨,“5+6=7”。
“5+6=7”,小灵的作业映入我的眼帘。我百思不 得其解。“小灵,5+6 为什么会等于7?”我心平气和地 问。小灵伸出左手的五个手指,接着又伸出右手的大 姆指和小指,握住食指、中指、无名指,我恍然大悟,明 白了她为什么会算错:“左手的5个手指加上右手的2 个手指,不正是等于7个手指吗?我及时对症下药,强 调胄是代表6个手指,6张桌子,6个苹果等,接着用 左右手示范,如图:上电,小灵很快理解了,并说:“我 知道了,5+6=11。”接着又很快把5+8=7改为5+8=13。 “对了。我微笑地说。
小灵的数学老师教20以内的加法,未真正理解小 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教学难点未突破 ,造成了 学生“5+6=7”,且说学生笨,拉大师生的心理距离,学 生感到自已不是学习的“料”,从小树立“不想当科学 家”的“初级”价值观。小灵是一年级学生,具体形象 思维占优势,计算时,需借助具体的手指数数。他把 抽象的6误认为具体的2个手指,抽象符号和具体手 指混淆了 ,故认为“5+6=7”。我认为小灵思维符合一 年级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的特点, 理解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方法,问题得到解 决,有利于小灵从小树立“我能行”的意识,现在小灵 已大学毕业。
20 世纪80年代,笔者在吉阳中学承担初中两个 班的语文教学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师对生的“关爱”, 生对师的“敬爱”,生与生之间的“友爱”,一幅师生情 感交融、和谐共处的教育美景历历在目。功夫不负有 心人 ,所教语文成绩在建瓯市西北片评比中最优 ,班 级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本人脱产带薪考 上了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 30 年后,兩个班学生聚 会,笔者是唯一被邀请参加聚会的教师,说明学生心 中有我。聚会上,我倾听了学生的故事,了解他们的 成长历程,师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展开了对话,往事涌 上心头。
“德”字的“心”上有一横。学生小翁考上东南大 学时写信给我,主要内容如下:“回想起当年初中,我 一直认为自己十分幸运,能遇见一位像您这样的好老 师!工作上您是很出色的,但那时还是个“小孩”的 我,并没有注意到这点,而是给您的另一点所感动,那 就是以积极的拼搏进取的精神对待生活工作。您知 道,我当年毫无出色之处,除了数学之外。但在您的 影响下,我居然破天荒地进入了班级前五名……曾老 师,至今我还记得当年您教我‘德”'字的‘心'上有 一横。”
1989年,我福建教育学院毕业后,调到建瓯市教 师进修学校当教员,主业是担任中专、专科、本科函授 生,专科、本科自考生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 ,学员是 在职教师,教过的学员有万人获得学历。当年中师函 授生黄某,她讲述了一件终身难忘之事:
“48分”还是84分。《语文基础》课上,黄某看到自 已上期期末考《语文基础》仅“48分”,她问“语基”老 师,是不是卷子改错了,“语基”老师回答她:“不好好 学习,考得这么差 ,还怀疑是卷子改错了。”她当场流 下了伤心的眼泪。事后,她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她。 我对她的印象深刻,因为南平市有几千名中师函授 生,全市《心理学》统考,得分90以上5人,建瓯占4 位 ,她是其中一位。利用到南平市开备课会期间 ,我 找到学籍管理员,查了她的分数 ,她的《语文基础》成 绩是84分。现已是城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省学科带 头人的她,20年后的一天与我分享了这件事,且说“谢 谢曾老师”。
中小学及成人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一句话、一 个微笑、一个眼神、一种行动、处理一件事方式等“微 行动”都可能在学生(学员)心灵深处产生奇妙的心理 效应,有时甚至会影响学生(学员)的一生。每堂课都 是心育课!
二、每堂课都是心育课的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 “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 ,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 要任务,……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 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 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说明了教师角 色的双重性: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 心理的保健工作者。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儿童与课
“十三五”名师名校长论坛 V名师名校丨 程》(1902年)中指出: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根据展开 教材的观点,在“儿童与教师”关系上,他说:“学习是 主动的,它含有心理的积极开展,它包括着心理内部 开始的有机体的同化作用。”⑵美国教育家威廉·赫 德·克伯屈认为学习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主学习、副学 习、伴随学习。主学习指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指 所有属于所学范围、受到直接考虑的学习;副学习指 不是有意识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指主学习时的所有的 协同思维和想法;伴随学习指伴随主学习的过程而形 成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等,是伴随主学习的反应。学 习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是形成品格、 习惯、情感和态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伴随学 习在儿童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比主学习、副学习更为 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领导的“教学与发展”实 验研究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使学生的整个身心 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和体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才 能加快掌握知识和形成技巧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2]此外,马斯洛创设的人本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最 近发展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都重视“课程 心理化”的研究。
中国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 的发展。所谓发展,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学握知识、 形成技能;二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三是实现教育培 养目标,达到全面发展。”[3]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 教师,我会这么做》写到:“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 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 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4] 郭思乐提出的生本教育得到发展,华阳中学祝长水校 长团队以“人本关爱”的教育思想为引领,提出“教学 育心”的观点。曾建兴教研员团队构建了“学科教学 渗透心育”的整体框架,专著《每堂都是心育课——中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6年8月由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叶澜教授提出: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 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5]杜威提出 “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他们重视学 生的生命意义,但未提及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的 生命意义。从赞可夫《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 话》著作中知,他注意学生个体发展、“儿童在课堂上 的生活” ,但视线停留在学生身上,没有顾及到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教师的生命意义的研究。
(二)心育学科视角下每堂课都是心育课 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角度进行课程分类,中小学 课程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 康教育课两种类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任务就是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课要遵循“同时教学”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既要 完成学科规定的“主目标”任务,同时还要完成心理健 康教育这一“副目标”任务。
2001年启动的新课改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 基”(一维)走向“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 在课堂的落实中有了抓手,但是,三个维度无一例外 需要遵循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去实现。核心素养主要 构成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部分,它提炼和整 合了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提炼为能 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核心素养对 于三维目标,既有继承又有超越。从“双基”到“三维 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 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6]素养导向的教学更能体现以 人为本的思想。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 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成长的内核。抓住了核心素养 也就抓住了教学的根本。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 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 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 动中。要注重发揮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7]这段话 清晰告诉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应自觉地渗透心理健 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各位教师的职 责。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意见》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 改革”中提出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方向都是一致的,核心素养 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要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心理健 康教育与核心素养有许多高度相关的内容,教师要以 核心素养为导向,自觉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 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是一项师生心灵相通的事业,教师是学生的 心灵按摩师。教师是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原有经 验、状态进入教室,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对学生的 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宽容度、忍耐心、教育机智。 学科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会引起学生认知、情感、意 志、兴趣、动机、价值观、能力、性格、气质等积极或消 极变化。真正的教学是教人,教师的心灵直接影响学 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堂课都是心育课”。
三、每堂课都是心育课的行动研究与推进
“课题研究带动战略”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 启动和发展。2006年至今,我带领的研究团队一直在 中小学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育”课题研究。这项“心 育”课题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 渐进过程。从地域来看,课题最初在南平市延平区的 一所农村小学——王台中心小学起步,实验取得成效 后,才逐步扩大到其他县(市)的农村学校和城区学 校。从学科来看,由少到多,先从小学语、数学科开 始,然后才扩大到其他所有学科。从年级来看,由低 到高,先从小学开始,然后延伸到了中学。这项课题 研究的显著特点是“接地气”,研究方法具有行动研究 的特色,而最难得的是,课题参与主体的规模特别大, 课题的过程性资料非常丰富,真真切切地带动了一批 学校的发展,成就了一批教师,成长了一批学生。就 这项课题的理论成果而言,主要体现在构建了“中小 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框架,在相当 程度上改变了当前“心育”领域中操作方案少以及评 价标准过于简单等问题。同时,该项课题发表的一系 列CN级论文,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为推进 中小学“心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常态化,提 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就这项课题的实践成果而言, 本课题组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明确的“心育”意识 和实际能力,平时都能够自觉、灵活地在自己的学科 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阳光、民主,学生乐 观、自信 ,课堂生动活泼 ,其乐融融。日积月累 ,成果 颇丰。“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7 年2月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为良好等 级;2017年9月获福建省首届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团队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继续开展“中小学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建瓯市教师进修 学校树立了“教育从‘心'开始”研训理念,提出“每堂 都是心育课”的教学主张,旨在明确告诉教育工作者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职责,而且是所有教 师的职责。提出“训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训则空”的研 训主张,加强了对专职心理教师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工 作,同时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以“课题 研究”为抓手,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建设 任务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加强阵地建设。应用“心理学+”,从心理研 训视角改进中小学实验校心育管理、队伍建设、心育 环境、教学技能、心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立体推进“学 科渗透心育”工程,提升实验校“学科渗透心育”品位。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 心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发挥福建省教育学会教育 学委员会中小学名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 用,搭建更多教师教育心理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三,以点带面,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在建瓯市教育局指导下,利用建瓯市教师进修学 校平臺,召开建瓯市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场 会;其次在南平市教育局指导下,利用南平市教育学 会教育学分会和该会挂靠单位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 院平台,召开南平市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场 会。以点带面,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总 结“学科渗透心育”教学经验、做法和成果,并以学术 论坛、专题讲座、观摩示范、专著出版、论文发表、媒体 传播等形式辐射、示范,显现成果,形成广泛影响,打 造区域的特色和品牌,推进南平市乃至福建省内外学 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四、每堂课都是心育课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特级教师任勇在《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一文写 到:未来教育的可能趋势之一,心理化趋势。未来学 生是诸多矛盾的统一体,未来教育就要关注学生内心 世界,特别是针对学生充满困惑和矛盾心理特征,寻 求“破解之策”。远离“育心”的教育,我们会觉得“工 作茫然”;深入“育心”的世界,我们会觉得许多难题 “迎刃而解”。[8]
每堂课都是心育课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张荣伟 教授在《当一名好教师的四个要件》写到:当一名好教 师,需要拥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 知等四个要件。其中,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 力,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教育智慧是教 师职业的创新之本,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 线。这四者是教师美好心灵的标志,也是其专业精神 的四大支柱。[9]一名既有“美好心灵”又有“专业精神” 的好教师,才会有意识、自觉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
“十三五”名师名校长论坛 V名师名校丨 康教育,尽“教书育人”之责。
教学是教师面对有生命的学生,为了学生的生命 质量提高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为了社会培养合格的 未来公民,教师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要 意识到知识的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坚持以人为本, 具有“生本教学”教育思想,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与教育规律,教学主张“每堂课都是心育课”,不但 是“授业”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者”,有意 识、自觉地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 育基本策略的研究,“马不扬鞭自奋蹄”,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激 荡的“能量场”,为培养能“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 需要”的学生”未来公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名师的教学主张及其研究——以福建省为 例[〕]·教育研究,2015(2):77-79.
[2]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l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632-633.
[3] 林崇德. 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 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4] 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1.96-97.
[5]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 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6]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17:50-51.
[7] 叶一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教程[M].福 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96-299.
[8] 任勇.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9(3):4.
[9] 张荣伟.当一名好教师的四个要件[J].新教师,014
(2) :4-6.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