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纪中后期西方城市出现城市收缩现象以来,西方国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诸多应对策略研究。本文基于国外收缩城市的规划实例,梳理总结出外国城市在应对城市收缩问题上的方法导向与具体策略,并在理解中国城市收缩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本土特色对中国城市收缩问题提出探索性规划建议。
关键词:城市收缩;成因机制;西方应对;中国探索
一、收缩城市的相关概念与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城市收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普遍的现象,目前学界对此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城市收缩表面上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经济活动水平的下降,同时也有一定的增长会发生在城市收缩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动态的城市发展模式[1]。造成城市收缩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去工业化、郊区化、人口老龄化和后社会主义转型[2]。对于部分城市而言,城市收缩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然而,更多的城市收缩是由多个原因共同造成的。
我国学者对于“收缩城市”的研究多集中于以资源枯竭城市、老工业基地等类型的“收缩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原因剖析;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在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的应对策略与规划,但对于我国城市收缩机制的探索仍缺乏深层次原因的讨论。而西方城市的研究者、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自 20世纪末起全面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机制与应对策略,并通过大量实践应对这一现象[2]。他们认为城市收缩是具有规律性的正常现象,并采取土地银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友好邻里等措施针对性解决此现象。研究西方收缩城市的政策经验有助于理解和应对中国收缩城市现象。
二、国外收缩城市规划应对解析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初开始出现城市收缩现象。并因此不断产生严峻复杂的城市问题,引起了城市规划与管理者的重视。目前西方城市应对收缩现象政策可以分为“反应”(发展导向型)应对与“适应”(收缩导向型)应对[3]。
2.1反应对策
很多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应对城市收缩现象时,仍然无法避免价值观的转变,仍然通过在城市中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试图缓解甚至解决收缩现象。但后果常常是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贫困现象。更不能有效扭转城市颓势,复兴收缩城市。
2.2适应对策
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积极应对收缩现象,认为是提升城市品质与吸引力的好时机,关注城市存量空间的环境改善、绿色空间的再造、建筑功能的置换、社区邻里的塑造[4]。提出精明收缩策略,缩减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重新科学预测控制人口规模,提倡高效利用存量土地,调整城市发展目标,促进城市价值的提升。
2.3具体措施
在收缩城市的规划对策上,无论是增长还是收缩导向,均需要重点考虑以下议题:对空置土地的利用问题;减轻环境负荷和生态保护的问题;如何将基础设施的规模缩小到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的状态;如何在城市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城市的密度与活力。城市收缩现象引导规划决策重新考虑空间与使用的关系,不同的价值观对城市复兴采取相异的策略范式。
2.3.1反应策略——增长主义目标导向下投资具有增长效益项目
(1)中心区复兴:将高档居住、娱乐活动等城市功能聚集整合,通过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与人口回流,复兴城市衰落的中心城区。
(2)城市运营:恢复城市增长动力,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文化引领:将城市文化政策与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文化引领城市更新。
(4)城市更新:引导产业更新,促进新服务业、文化产业和知识经济发展;利用高新科技研发企业创造就业、更新旧城中心;提供多样公共交通方式,增强片区可达性,减少交通拥堵。
2.3.2适应策略——精简主义目标导向下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1)城市发展再定位:更新城市定位、评估各片区价值重新定位城市发展目标,为缩小规模的人口、土地、建筑、设施进行规划。
(2)闲置用地再利用:积极利用闲置用地,空置土地与建筑用以改造为公共空间开放绿地,提升城市宜居性。
(3)复兴绿色基础设施:大量废弃的闲置用地,通过绿地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资产。
(4)收缩中心区规模:收缩中心功能区的规模,例如大型街区改为街巷,大型体量公共空间改为小而精的社区公园、城市绿地等,保持小而有活力的中心区功能。
(5)挖掘潜在发展动力:发掘新型产业职能,例如文化艺术与工业结合,公园中植入艺术设计功能,实施文化刺激项目。
(6)調整住房财政政策:削减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减少公服与基础设施。支持土地银行快速回收城市空置、荒废土地以推动再利用。
三、对我国收缩城市的启示
3.1我国收缩城市现状
根据文献[4]得知我国城市收缩现象部分起因与西方相同,城市化进程导致竞争力不足、中小城市人口流失、老龄化的偏远乡村、小城镇收缩,我们称为趋势型收缩。例如一些资源型城市和东北老工业城市在我国经济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成为了时代的弃儿,城市失去了强劲的发展力,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乃至衰退的地步,被中国学者广为泛语的伊春市是典型。另一种为我国特有的透支型收缩,表现为城市过度扩张导致的建设用地供给过剩,而城市缺乏后续增长动力,这类主要指新城新区,例如学者提出的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区。最后为调整型收缩,是地方政府为了应对收缩现象,积极优化空间结构调整用地比例,例如被人们所熟知的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举措便是此框架下的产物。
3.2对我国收缩城市规划的启示
3.2.1规划价值导向——建立收缩规划机制
我国规划师需要认清现实,,规划价值的转变是应对收缩现象的重要开端,应当思考当下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的方法:
(1)针对我国中小城市出现的趋势型收缩与大中城市的透支型收缩地区,应当从城市规模入手,收缩不符合城市体量的发展目标与框架。
(2)针对因政策原因出现的调整型收缩,例如超大城市的北京、上海等,需要主动出击控制城市总量。而特大城市及相关区域,例如南京、武汉等,通过合理精简低效城市用地实现局部收缩。
3.2.2规划决策——多元城镇化政策、城市更新体制匹配
我国城市收缩现象的成因机制更为复杂,在落实规划决策层面不仅需要关注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更需要将城市发展政策纳入到应对体系中:
(1)透支型收缩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异地城镇化,或者说人—地福利不均等政策紧密相关。针对此类收缩地区应当正视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外迁与回流现象,并在规划政策中体现福利指标均等性。
(2)趋势型收缩城市是由于异地城镇化政策的实施而不得不面对现实,缺乏城市增长动力而需要主动采取收缩策略。
此外,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转而关注城市存量空间的更新利用,进入“存量规划”时代。而面对存量规划,目前我国城市更新缺乏积极的应对,当下重要方向应当聚焦管理思维与方法的革新,建立与存量规划相适应的机制。
3.2.3规划落实——城市双修应对收缩
应对我国城市收缩现象的主要手段,近些年积极推动的“城市双修”正是应对过去城市过度扩张负面影响的产物,在这一框架下进行应对策略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1)约束城镇空间发展:将收缩地区的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进行集聚,以人口集聚提升活力,以產业集聚提高经济,缩减用地规模,转变土地性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形成一种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走“小而精”的内涵增长路线。
(2)价值化使用城市棕地:在我国趋势型收缩城市中,因传统重工业城市的去工业化进程,工厂搬迁出现了大量棕地。将此类地区通过转变产业用地的用地性质、挖掘棕地的潜力与价值将其改造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开放绿地等土地二次开发的方式,结合城市更新新理念进行空间品质提升与设施更新,实现收缩地区的复兴。
(3)营造公共空间场所新模式:将规模与尺度较大的闲置用地整体改造成大型公园及开放空间;对于近郊区及边缘区的闲置用地,进行功能置换、改造提升为农田、郊野公园;采用建设口袋公园、绿色街道、立体绿化等方式,充分利用微空间提高收缩地区的景观质量,打造景观化、多元化、创新性、公益性、共享性的消费场景。
(4)开创社区发展治理,促进品质提升:针对我国趋势型收缩人口流失与透支型收缩规划过量而导致的城市住宅空置问题,建议缩减社区规模,将空置区域用以建设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密度、可步行、功能混合社区,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保持社区吸纳多元居民能力。
(5)再生城市特色区域:针对收缩地区中心区的聚集优化,建议在缩减中心区规模的前提下,保护历史建筑,对建筑功能进行置换改造,结合城市特色大力发展当地文教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 黄玮婷. 英国城市收缩现象的经验及启示[J]. 规划师. 2014, 30(S5): 205-209.
[2] 龙瀛,吴康,王江浩. 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9): 14-19.
[3] 赵燕菁. 城市收缩的机理与应对[J]. 北京规划建设. 2019(03): 151-153.
[4] 张京祥,冯灿芳,陈浩. 城市收缩的国际研究与中国本土化探索[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05): 1-9.
作者简介:王艺涵,女,1994年12月,江苏徐州人,硕士学位,天津城建大学,研究方向: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