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真相与真实的距离

2020-05-28 02:33郝慧鑫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4期

郝慧鑫

摘    要:2018年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带着新作品《无主之作》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再次以小人物的视角去审视广阔的政治历史背景,理性客观地探索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将从来影片反映出的“巧合与注定”、“自我与自由”以及“真相与真实”这三对复杂命题来深度解析电影《无主之作》的独特表达。

关键词: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德国历史;《无主之作》

《无主之作》是受到德国绘画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人生经历的启发,讲述了一位艺术家前半生的成长经历。影片极富史诗气质,在三个多小时的影像当中,横跨近三十年的复杂历史背景。同时影片还带有传记色彩,镜头对准了库尔特成长,那些影响他成长到取得成功的重要事件一一铺展开来,呈现了一位艺术家发现世界、探寻自我的真实轨迹。

一、深刻的主题挖掘:追寻到的“自我”才能真正抵达“自由”

与《无主之作》共同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另一部作品是阿方索·卡隆的《罗马》,阿方索·卡隆大方承认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当一位艺术家想要创作出一部成功的作品时就必须坦诚地对自己内心深处进行挖掘。这正如《无主之作》中的主人公库尔特一样,从小就受到现代主义绘画熏陶的他对画画有着极高的天赋,但那个时期任何能够观赏到的现代艺术都被希特勒定义为“堕落艺术”或“颓废艺术”。

影片刚一开始就介绍了这场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在官方宣传中创造的美学概念,抽象派、立体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各种现代主义流派都在这抨击之列。或许年幼的库尔特还看不懂那些被粉饰的政治高压,但幸运的是他有着一位敢于袒露真言的阿姨,她会大方告诉库尔特什么是她珍爱的作品,懵懂无知的库尔特也正是在此埋下了对艺术虔诚追求的种子。

追寻自我的历程是艰辛的,艺术创作能够达到自由境界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成年后,他目睹了父亲和哥哥被战火的摧残。本以为战乱过后能够换来平静与祥和,实则并不如愿。转折由此来临,库尔特毅然决然逃往西德,并选择在艺术学院进修。可突然间抛弃传统的绘画思维使他陷入了困境,直到他开始学着从自我身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通过对个人成长轨迹的梳理,并将数字影像媒介与绘画进行了创新结合,终于取得了成功。挖掘自我、探寻内心是藝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在自我意识的思考中进行艺术手法的再运用,这才能够感受到创作主体本身的融入和他挥洒自我的力量,以此达到创作时真正自由的境界!

二、克制而回旋的叙事手法:看似的“巧合”实则是某种意义上的“注定”

《无主之作》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导演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无论是对特殊的历史时期、高压的政治强权还是对片中或恶或善的事件及人物都展现出一种含而不露的克制态度。

伊丽莎白是一个美丽善良且对艺术充满深刻感知力的女子,但当她的对自由的界定变得越发宽广的时候,被诊断成为精神病患者的她便失去了自由。对伊丽莎白实施强制关押的是卡尔·西班德教授。他是纳粹的忠实拥护者,更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妇产科医生。库尔特在东德艺术学校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命运的安排使她的女友也拥有和阿姨一样名字。而女友的父亲正是那位道貌岸然的纳粹医生。如今他不仅褪去了纳粹的身份背景还摇身一变成为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民医生,在把库尔特的阿姨送往绝路之后他还杀掉了自己女儿腹中的胎儿……

如同往常,当观众知道人物之间是有潜在的高度联系时,我们就开始产生人物线索能够交织在一起的预期,但是该片并没有这样直白的展现。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甚至包括主人公库尔特在内也并未知晓任何一件关联在一起的那些人。直到库尔特和阿姨的照片、纳粹战犯的照片以及他们与他自己的面孔相重合在一起的时,才开始显露。这种弱化刻意人物关系方式对情节剧形成了一种超越,或者说让情节剧吸纳了新的意义,像此处无声胜有声一样地带给人以强烈的抨击效果,也犹如一颗从未爆炸的炸弹,这种关系从始至终被悬置着。这这样的叙事方式通过“巧合”和“注定”的关系命题带给了作品更强的戏剧张力。

三、精妙的视听运用:看得见的“真相”与看不见的“真实”

《无主之作》并非俗套地讲述了一个艺术家成长和找到艺术真谛的故事,也非导演之前做《窃听风暴》那种由温情点亮历史的奥斯卡系电影。艺术成为了一种救赎的力量。影片的视听表达并非炫技,也不是停留在表象的不知所云,反而精致的艺术手法让影片更富触动人心的表现力。

整部影片的配乐有着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该风格的呈现不仅是为配合精湛的摄影镜头,更是为了呼应主人公内心本真的探索。尤其在影片的最后五分钟,遥远缥缈的风笛之音将库尔特引到那个熟悉的台阶,与儿时阿姨感受到的群笛鸣响与琴键音符让他开始反思他应正视真实,看到真实的美。纵然曲高和寡,却并非后无来者,一如最开始引他走下阶梯的风笛之音,他也化作弦乐的最高音,引领着世人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真实,认识自我,认识美,认识爱。在剪辑方面,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德累斯顿大爆炸的这一片段中,四组人四组不同的命运,交错的四条线络和库尔特旁观者的目光混交在一起,将战争的创伤和阴影克制而又狰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结论

这部影片以一种残酷而温情、克制而柔美的视角聚焦到了德国特殊历史背景之下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它更像是一首诗、一曲带有生命律动哲学诗。真正能打动人的艺术绝非是客观生硬的呈现,而是与创作者个人历程紧密相连的情志挥洒,影片的最后,库尔特选择将绘画背后的故事隐藏,让这些艺术作品成为“无主之作”,或许这便是艺术家对艺术作品最本能的尊重。《无主之作》勇敢地为艺术而探索,为艺术而表达,深刻地反映出看得见的“真相”与看不见的“真实”这两者之间的隐形距离,为我们如今的艺术生产、艺术受众也带来了积极的思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方华.柏林墙:东德政治题材影片的一个胎记[J].当代电影,2008,(03):102-105.

[2][德]曼弗雷德·维尔克.是纯属虚构还是亲身经历---关于电影《窃听风暴》的真实性问题[J]刘冬瑶,译.当代电影,2016,(07):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