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乡贤的作用及其功能发挥的对策

2020-05-28 09:35李雅丽陶丽萍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平台乡村振兴

李雅丽 陶丽萍

摘 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升,要推动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不能忽视文化乡贤这支扎根基层的优秀队伍发挥的作用。重视发挥文化乡贤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有利于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还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促进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但是,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面临政府投入不足、传承后继无人、未形成产业链等诸多困境,五峰精细竹編的文化乡贤未能充分发挥其真正作用。为此,需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文化乡贤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施展才华的坚实平台,以更好地吸引文化乡贤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乡贤;乡村振兴;功能发挥;平台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重视发现和培育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 2017年,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振兴是关键,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可见,党和国家对文化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文化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价值

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力量,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文化乡贤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长期扎根在基层,对乡村文化工作了然于心,他们或是技艺超群的民间艺人、或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或是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或是热爱公益的好心人,愿意将自己的才艺奉献出来与众分享,有效推动基层文化工作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乡贤是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播者和继承者,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更贴近地气、贴近乡民,更了解乡民的爱好和需求,也最能让乡民接受。精细竹编是宜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五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富含着五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李凤英是五峰土家竹编工艺大师、湖北省民间工艺传承人,其研发的竹编分丝工具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其作品《兰亭序》《隐形观音》等斩获宜昌市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入围第十三届民间文艺花山奖。在五峰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文化乡贤都拥有一技之长,是民间传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宝贵财富。因此,重视和培养文化乡贤,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中,对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是文明的内在精神,是构成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核与精髓。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乡村文化需求的提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文化乡贤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拥有道德高尚、热心公益的优秀品质,他们的嘉言懿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是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核心力量。例如:竹编大师李凤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积极响应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通过统一收集老艺人的手工作品并帮助其在网上销售,运用赚取差价的方式帮助了贫困户黄兴林、残疾人罗培双、孤寡老人尹开贵等100多名传统竹编艺人精准脱贫,而且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三)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必定会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政府职能逐渐从“主导”向“协助”转变,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更多文化乡贤挑大梁、担重任,积极投身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去。一些文化乡贤同时亦是非遗传承人,他们掌握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经验性知识和手工技艺,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化引领示范作用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四)有利于乡村特色品牌的塑造

五峰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品牌,打造出独特的文化产品,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不仅要发挥当地原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还要引入新的发展理念。竹编大师李凤英是精细竹编技艺的带头人,五峰精细竹编项目不仅吸引了五峰全县的竹编艺人,全省98名篾匠联合起来,形成了12个竹编工作室,同时,还创办五峰印象竹艺有限公司,并与“五峰蓝”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助力民间工艺共同发展。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再加上李凤英在原有竹编的基础上使其更加精细化,不断引入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竹制品种类更加多元化。截止到目前,淘宝、京东、五峰蓝等电商平台先后售出竹画、背篓、台灯、果盘等竹艺品2万多件,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万元,也吸引了来自美国、印尼等地的客户,让五峰精细竹编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

二、文化乡贤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政府投入不足

从当前精细竹编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精细竹编作为非遗项目的重要性,但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比如政府未制定有关精细竹编保护方面的政策,对传承人的培育投入不够,没有为推动精细竹编工艺发展提供足够的实践资金等。正所谓“将军难打无兵之仗”,政策缺位和经费困难是制约非遗项目得以有效传承的瓶颈问题。由于政府没有足够重视,导致精细竹编的发展仍停留在民间层面,未能有效进行宣传和推广,民众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得不到明显的提升,因此,阻碍了精细竹编的进一步发展。

(二)传承后继无人

我国现存的绝大多数手工技艺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家族传承、师傅带徒弟等形式流传下来的,五峰精细竹编亦是如此。五峰精细竹编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学习至完全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因此,在传承方面存在两个问题:1、现有传承人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制作竹编工艺需要长时间的坐着,而且专注力要求比较高,随着传承人年纪的增长,容易出现颈椎问题和视力下降,讓现有传承人很难创造出更加精美的作品;2、新一代传承人难坚持。主要原因是学习周期长、学艺期间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以及学艺地点的局限。因此,当代年轻人更愿意外出务工,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屈指可数。

(三)施展才华的平台搭建不足

五峰地处武陵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传播受阻,再加上没有很好地宣传和推广方式,导致人们无法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精细竹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交通通信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越来越重视,为精细竹编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五峰精细竹编除了传承人李凤英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外,对其他方面知之甚少。虽然近几年,五峰通过一些展览会、推广会等形式对精细竹编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精细竹编,但是主要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地面推广,未能与快速崛起的网络信息结合起来,未能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因此,在五峰形成生产、展示、销售、体验一站式文化服务平台显得尤为必要。

三、文化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文化乡贤是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政府应根据文化乡贤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对于不同的非遗项目设立相应的专项扶持资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政策支持。近几年宜昌市陆续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宜昌市非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规范非遗保护技艺传承的实施,而且尊重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传承形式、传承习惯,在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公共区域为其开辟传承场地、配套设备、添置行当,为开展传承工作提供便利。而且在制定文化乡贤的政策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乡贤的成长,坚持文化人才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给文化乡贤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2)资金配套。一方面,政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专项的实践资金,以项目资助形式建设青年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支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保证传习人无后顾之忧,扶持非遗传承人外出参赛演出,展开交流、技艺提升,带动非遗技艺“活”起来,通过集中培训、专业进修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不断发展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对特别优秀的文化乡贤发放津贴补助并颁发荣誉证书,提高他们在乡村的社会影响力,解决他们在文化传承上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文化乡贤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做好心理建设。要保护传承人不受到任何形式的排挤,保证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在学习精细竹编工艺期间,为传承人提供技术帮助,并给与他们应有的尊重;其次,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应加强对文化人才队伍的传承经费投入,设立文化乡贤专项资金,资助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奖励和扶持有意愿并且能坚持下来的文化人才;再者,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QQ、微信、微博、抖音等来进一步拓展推广渠道,让人们了解精细竹编的历史、工艺、传承、价值等,也可以打造专门的网络课程,并利用网络对学习精细竹编工艺的人进行远程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相关技艺;最后,非遗进校园。建议与学校合作,让精细竹编传统手工技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可在校内开设精细竹编教育课程、建立精细竹编传承基地、开展精细竹编系列活动等,通过专家学者、传承人定点进行授课,提高广大学生对精细竹编工艺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三)打造施展才华的坚实平台

(1)建设文化活动平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例如:五峰土家族自治区已有少数村庄建设文化活动室、文化长廊、文化墙、民俗展览室等,但大部分村庄未建设,从现已有的村庄数量来看,当前的文化活动场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实地调研中,有不少文化乡贤向笔者反映,缺少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因此政府应合理利用现有的闲置资源,为文化乡贤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

(2)创新传统技艺,促进多产业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之间都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应当把握历史机遇,将精细竹编工艺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文化产业、制造业等结合起来。五峰可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在旅游景点开设竹艺博物馆,让非遗文化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发展、传承、创新更多的实用与艺术并存的竹艺品。比如用竹编恢复战国时期的文物,编制杯垫、手机支架、茶具的茶篓、竹笔筒等竹制品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参观竹制品的同时,还可享受沉浸式体验,在现场竹编大师一对一指导下亲自动手编织手工制品,形成生产、展示、销售、体验一站式文化服务产业链,对经济带动、文化提升、旅游发展、保护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界首市社科课题组,聂剑杰.让乡土文化能人唤醒乡村文化梦——以安徽省界首市为例[J].前沿,2014(Z5):200-201.

[2] 黄江平.重视发挥乡土文化能人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1):58-64+93.

[3] 肖剑忠.乡土文化能人:繁荣乡村文化的主力军[J].杭州(我们),2012(05):32-35.

[4] 宁威.农村节庆民俗文化的“能人”及其作用——以陕西凤翔泥塑艺人为例[J].文化学刊,2017(01):33-34.

[5] 刘恒秀.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7,37(03):18-19.

基金项目:文章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少数民族乡贤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互动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8YJA850008。

猜你喜欢
平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学霸讲堂为依托的学生党员学风引领平台建设研究